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549篇
地球科学   236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formulations used over the last 40 years for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involving tensile cracking, with both the discrete and the smeared crack approache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meared approach, identifying as its main drawbacks the observed mesh‐size and mesh‐bias spurious dependence when the method is applied ‘straightly’. A simple isotropic lo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is considered, and the (exponential) softening modulus is regularized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fracture energy and the element size. The continuum and discrete mechanical problems corresponding to both the weak discontinuity (smeared cracks) and the strong discontinuity (discrete cracks) approaches are analysed and the ques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band (crack) i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difficulty to be overcome in the numerical procedure. A tracking technique is used to ensure stability of the solution, attaining the necessary convergence properties of the corresponding discrete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the formulation derived is stable and remarkably robust. As a consequence, the results obtained do not suffer from spurious mesh‐size or mesh‐bias dependence, comparing very favourably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other fracture and continuum mechanics approach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酸解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酸解烃分布特征,并佐以热释汞和蚀变碳酸盐的分析。从酸解烃中甲烷含量的低值和C1/(C2+C3)比值,以及乙烯的存在等判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的烃类气体来自于生物成因。  相似文献   
3.
黄海海域陆相中生界地震反射特征及靶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前人对黄海海域油气勘探成果,作者对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陆相中生界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黄海海域陆相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该区下步油气战略性调查的首选目标。并提出北黄海陆相中生界油气勘探应以东部凹陷为主,同时兼顾中部凹陷。南黄海北部坳陷近期油气勘探重点应选择北部凹陷和加大东北凹陷的研究力度。南黄海南部坳陷陆相中生界油气勘探重点放在南五和南七凹陷。  相似文献   
4.
Problem on development control of marine source bed hold in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progression. The Hongshuizhuang Formation,Tieling Formation and Xiamaling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are important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the control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sedimentology (sequence stratigraphy), palaeoecology,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their development pattern is discussed. All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control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include a favorite palaeogeographic location, exceeding propagation of biomes in low and middle latitudes, anoxic environments, enrichment of phosphorus element and the adsorption of clay minerals during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marine carbonates.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中国古生界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40多个,其中大型油气田16个。在长期研究中国古生代海相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近几年来新发现的海相烃源岩,提出对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新认识。从有效烃源岩、古岩溶储集体、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模式等四个方面概述油气成藏理论方面的新进展;根据油气成藏史研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生烃史等,提出塔河油田奥陶系有四个成藏期:加里东中晚期至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中期;喜马拉雅晚期。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凹陷流体包裹体成藏年代和充注期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包裹体技术已被证实在含油气盆地的成藏年代和运移期次的研究中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关于包裹体在成藏期次方面的研究已有许多,但系统介绍包裹体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则少见。为推动该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本文从样品制备、分析仪器、流体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与充注期次的方法,以及该方法在黄河口凹陷油气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确定了该凹陷普遍发育较低成熟液态烃包裹体、成熟气液态烃包裹体、较高成熟气液态烃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3类包裹体,确定了黄河口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充注至少有3期:第1期、第2期油气于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开始注入储层(10~5Ma),第3期较高成熟油及伴生气于第四纪开始注入储层(小于3Ma);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还确定了位于黄河口凹陷与渤中凹陷交界的BZ25构造第1期油气来源于渤中凹陷。  相似文献   
7.
翟普强  陈红汉 《地球科学》2013,38(4):832-842
泄压带是超压系统内部流体向外运移的通道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对水溶相天然气析离成藏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应用速度谱、测井、钻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预测了琼东南盆地超压系统的分布, 将其划分为3种结构类型; 结合粘土分析等资料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泄压带, 并讨论了泄压带的分布与可能的天然气聚集区带.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整体发育一个超压系统, 其分布格局主要受陆坡带的形成和莺歌海盆地超压传递的影响, 陆坡区的超压明显强于非陆坡区, 西部的超压整体强于东部并在浅部呈现自西向东传递的趋势.泄压带内的天然气成藏主要取决于压力、温度和溶解气量, 需满足溶解气量足够多和溶解度变化量足够大, 相对而言, Ⅱ型泄压带成藏条件最优, 既有断裂沟通深部水溶气和浅部储层, 又有温压条件的显著变化, 因而流体运移最活跃.Ⅲ型泄压带次之, 但分布最广, 该类型最有利部位分布在陵水低凸起和宝岛凹陷北坡.   相似文献   
8.
马锋  张光亚  刘祚冬  梁英波  张磊  杨柳明  许岩  毛祖臣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09-67050009
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和油气富集规律异同。研究表明: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控制了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区域构造分带、盆地演化、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根据古洋壳缝合线可分为北、中、南3个构造带,古生代以来多期微板块的拼贴,导致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含油气盆地演化分为3个演化阶段,早古生代伸展、晚古生代挤压、早中生代伸展和新生代挤压构造作用控制了研究区盆地的叠合演化,发育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区域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4套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及其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分类方案,详细论述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均一温度特征。在同一油气藏,均一温度越高,油相包裹体中的气态烃和挥发份的含量也越高。依据油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变化及其与同生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关系可以研究油气藏在充填过程中油气组成,特别是气态烃和挥发份含量的演变。进而可以研究油气藏的油源--生油岩的类型和热演化程度。本文评述了依据油相包裹体和同生水溶液包裹体PVT相图推断其捕获温度和压力范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最后讨论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成因机制及其在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海西湖凹陷早第三纪烃源岩生烃组分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机岩石学分析方法,结合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剖析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早第三纪烃源岩。该烃源岩富镜质组,贫惰性组,含一定数量的壳质组和腐泥组(10%~30%)。壳质组+腐泥组含量与氯仿沥青、总烃和有效碳等参数密切正相关;树脂体和孢子体+藻类体分别是早期生烃和晚期生烃的重要组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湖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