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0篇
  免费   1845篇
  国内免费   2973篇
地球科学   12178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437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425篇
  2016年   433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610篇
  2013年   686篇
  2012年   674篇
  2011年   627篇
  2010年   479篇
  2009年   564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642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461篇
  2004年   370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hPa高空冷槽东移为对流的发生提供触发条件.(2)冰雹发生在850 hPa切变线南北两侧约200 km范围,等压面锋区强度大;高空槽前正负变温使700~500 hPa垂直方向温度差大,导致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加大.当500 hPa低槽移至强锋区上空时,锋面坡度变陡,上升运动加强,不稳定性增大,使得冰胚在对流层中层增长而形成冰雹.(3)风暴追踪信息显示风暴生成高度高,在垂直方向上倾斜增长;质心均在5~6 km,风暴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低层发展,最大反射率以及液态含水量均不大,具有明显高架雷暴特征.  相似文献   
992.
金大智  李刚  张华  朱文刚 《气象》2013,39(6):675-680
由于下垫面的复杂性,卫星近地面通道的辐射率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就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 3DVar而言,红外高光谱近地面通道资料还没有应用于陆地,即使在下垫面相对简单的海洋,由于背景场海表温度估计不够准确,红外高光谱资料的使用效果也不甚理想。针对GRAPES模式的背景场海表温度估计不够准确这一问题,本文利用大气红外探测仪器AIRS(The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辐射率观测资料通过一维变分(1DVar)方法对其晴空视场点内的背景场海表温度进行调整,再运用GRAPES全球分析预报系统进行同化分析,研究了海表温度调整后对分析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一维变分调整后的海表温度不仅使得低层通道的模拟亮温与观测亮温更加匹配,而且有效地改进了分析场,对位势高度场高、中、低层均有不错的改进,对低层湿度场以及风场的改进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3.
FY2海面温度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与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素娟  陆风  张鹏  张晓虎  崔鹏  王维和 《气象》2013,39(10):1331-1336
主要介绍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海面温度产品的质量检验方法及检验流程,给出了FY2E业务海面温度产品和FY2F海面温度算法的质量检验结果,并从误差统计、反演算法、系统设计等方面分析了目前FY2海面温度产品与国外卫星海面温度产品差异大的原因。现场海面温度质量检验和分析场海面温度交叉检验各有优缺点。现场海面温度质量检验能够对FY2 SST产品给于客观的评价。国外分析场海面温度具有时效性好、全球覆盖且质量均一的优点,分析场海面温度交叉检验能满足FY2 SST质量检验的时效性,是对FY2 SST的相对检验。通过静止卫星海面温度产品质量检验信息可以为产品研发人员和相关用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基于黄土高原定西站2009年9月大孔L径闪烁仪(LAS)的观测数据,结合涡动相关系统(EC)和梯度塔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LAS和EC在测量感热通量过程中的温度特征尺度T*及其差异与近地层气象要素风向、位温梯度和稳定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下垫面LAS测量的T*LAS和EC测量的T*EC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55,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482.对9月进行风向统计,主风向为NNE和SE,NNE风向上T*LAS和T*EC的相关系数是0.960,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349,SE风向上T* LAS和T*EC的相关系数是0.968,拟合的线性趋势系数是1.619,风向对T*有显著影响.位温梯度与T*呈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T*LAS相较于T*EC与位温梯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当稳定度z/L<1.5时,T*LAS/T*EC随着z/L的增大雨减小;当z/L>1.5时,T*LAS/T*EC随着z/L的增大而增大.T* LAS/T*EC的变化范围随着z/L的增大逐渐变小,当z/L增大到4后,T*LAS/T*EC开始保持较小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小冰期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已发表的小冰期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讨小冰期时期中国气候特征的区域性.结果表明,小冰期在中国地区不同区域代用指标记录中均存在,但是小冰期的起讫及持续时间具有区域差异性,温湿配置也不尽相同.小冰期的起始时间主要呈现出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势,即青藏高原最早,华北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最晚.温湿配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季风区小冰期时期总体上是冷干的气候环境,而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则呈现冷湿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996.
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南京及其周边15个市(县)为例,采用野外测定、室内分析与遥感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土壤电阻率估算研究.选用影响土壤电阻率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可溶盐总量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4个主要因子,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温度空间分布,以获取估算土壤电阻率所需要的主要参数;采用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PLSQM)模型对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的土壤电阻率进行估算,PLSQM估算模型的估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5,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9.02%,均方根误差(RMSE)为7.79.结果表明,草地、农田、林地3种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土壤电阻率有明显差异,PLSQM模型实现了较高估算精度,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全省遥测站资料、卫星云图、香港雷达图等资料,分析台风“韦森特”的环流背景场、物理量场特征,找出“韦森特”在南海中北部原地摆动和对珠三角南部强降水过程的物理成因:“韦森特”的原地摆动,与副热带高压、南海中部海温、还有台风内在的云系和风场结构的不对称有关;珠三角地区两侧附近存在弱的水汽通量辐合,在降水中心附近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另外垂直螺旋场与降水中心的第一段降水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8.
地温异常数据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温异常数据种类,结合天气学原理、气象要素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和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规律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异常数据原因,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尽可能使缺测的要素及缺测时次减小到最小值,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料的完整.  相似文献   
999.
根据2011—2012年阜康六运温室内温湿度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对不同天气状况下阜康地区日光温室内温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外界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天气状况下温室内的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均有明显的日变化。影响日光温室内温湿度的主要因子为外界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空气湿度以及温室内前一天的温度和空气湿度等。建立了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的相关模型,经拟合检验和应用检验,不同天气状况下日光温室内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空气平均相对湿度、空气最小相对湿度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在1.5℃、2.6℃、2.0℃、6.2%、9.6%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确定了温室生火增温、移栽定植、通风及覆盖保温等气象服务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艾比湖是新疆北部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这里分布的大片长龄胡杨是过去气候变化良好的记录体。本文利用艾比湖东岸的胡杨树轮资料,分析其宽度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和δ^13C序列,并对δ^13C序列进行了校正处理。树轮参数的气候意义分析表明胡杨树轮宽度所含的气候信息较少,而树轮δ^13C校正序列与精河夏季高温显著负相关,为荒漠平原区树轮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研究区夏季的高温超过了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降低光合作用速率(A),而地下水埋深较浅,叶片气候导度(g)并没有因受到水分条件限制而减小,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叶片内部二氧化碳浓度(Ci)升高,导致胡杨δ^13C与夏季高温负相关关系。建立了胡杨树轮δ^13C校正序列与精河夏季高温的转换方程,方差解释量为33.0%。重建的精河145a来夏季高温序列反映了这一地区气候变暖的趋势,其升温的幅度高于北半球夏季升温幅度,但二者冷暖阶段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