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3篇
  免费   1483篇
  国内免费   825篇
地球科学   519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高台车站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台车站断裂属于河西走廊内次级隆起——榆木山隆起北侧断裂系的组成部分,它位于榆木山北缘断裂北侧6km、是与榆木山隆起有成生联系、活动时间比北缘断裂更新的现代活动断裂。高台车站断裂呈向北北东略微凸出的弧形,走向总体为北西向,倾向南西,自南东向北西走向由北西向渐变为北西西、甚至近东西向,倾角自中等变化为低角度。高台车站断裂的活动性质在剖面上表现为南西盘向上逆冲为主、水平位移不明显,在近两万年以来的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期间,该断裂可能发生过5期明显的新构造活动,活动时间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迁移性特点,最新一次在2.0~3.0ka左右,与高台地震时间是吻合的,它是高台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962.
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乔家君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06,25(2):213-221
以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近900条交通线数据、127个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节点(各级城镇)发育程度、交通网络联系强度、基质发展水平三方面讨论城镇集聚程度,并在空间分布上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原城镇密集区的不同地域结构进行了空间界定:(1)核心区,包括郑州市区、巩义市、新郑市等13个县域;(2)次核心区,包括登封市、中牟县、新乡县等12个县域;(3)潜在核心区,包括开封县、杞县、通许县等18个县域;(4)外围区,包括洛阳市南部、平顶山市南部、新乡市北部等所辖14个县域。其中,核心区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04倍,人口仅占全省总额的12.22%,GDP总量占全省总量的25.93%。中原城镇密集区今后除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城镇联系强度、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外,还要进一步关注城镇密集区发展的薄弱区域。  相似文献   
963.
安徽贵池地区含锰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贵池地区沉积锰矿床赋存于二叠纪孤峰组,包括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锰矿和经后期氧化作用形成的氧化锰矿。二叠纪含锰岩系一般为钙、泥、硅质岩石组合,主要处于二叠纪孤峰组下部,自东向西钙质增加、厚度变大。常量元素特征为Ca、Si低,Mn、Fe、P相对富集。微量元素总体特征显示本区锰矿层及含锰岩系的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Sr异常和Sr/Ba值以及Co/Ni值反映出当时含锰岩系处在高盐度的海相沉积环境。稀土元素属LREE富集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重稀土亏损特点,均为右倾斜、中等Eu、Ce负异常,利用海水的标准化值进行标准化的模式曲线,则出现明显的Ce正异常特征,反映区内沉积物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氧、碳同位素具有比较大的变化范围,δ^13CV.PDB=-4.1‰~5‰,δ^18OV.PDB=-3.4‰~-9.9‰,表明碳的来源主要为早二叠纪海水的重碳酸盐。6个含锰灰岩样品δ^18OSMOW值稳定在22‰~24‰,这些均一的氧同位素组成可能反映出它们有一个相似的海相源区。古海水温度比正常沉积要高,约49~71℃,综合地球化学各参数特征分析表明本区孤峰组含锰岩系的沉积是热水活动间歇式、多次活动的结果。含锰岩系和锰的物源既有热水成因的也有非热水成因的物质。结合沉积特征及地史演化分析,自栖霞期发生的海侵在茅口早期达最大,本区处于深水陆棚相-盆地相沉积环境,发生含锰地层的沉积。  相似文献   
964.
河南汝阳东沟钼矿床控矿地质条件及综合找矿信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河南汝阳东沟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控矿地质条件及其综合找矿信息的研究,总结以下几点认识:控矿构造不仅是导岩构造,而且也是导矿构造,提供了成矿通道和储矿空间;控矿母岩(成矿母岩)不仅提供了矿质矿液,同时还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及其规模.高酸、高钾、高碱及低镁(三高一低)的控矿母岩-钾长花岗斑岩为对成矿有利;控矿围岩只要有足够的容矿裂隙皆可成矿,而与围岩的化学性质关系不大.文章同时提出下列综合找矿信息及找矿思路:①确定最佳区域空间位置,②寻找成矿小岩体;③分析围岩蚀变;④重砂中高温矿物异常与水系沉积物元素组合异常的套叠程度是圈定靶区准确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5.
东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安金矿床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赋存于中酸性火山-侵入岩、印支晚期碱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细粒碱长花岗岩脉强硅化蚀变带中,受库尔滨断裂的次级断裂控制.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金来源于深部岩浆.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流体中的水主要来自岩浆水和大气水.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床成矿温度为144~348℃,成矿深度为0.2~1.0 km.同位素地质年代测试结果证实,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966.
大井头地区隐爆角砾岩主要分布在大井头、归后庄和埠西桥等地,隐爆角砾岩与中生代形成的铜石杂岩体具有成因关系.结合化学分析、微量元素、激电中梯测量资料,分析了该区隐爆角砾岩的金成矿性,确定了归后庄、埠西桥为不成矿隐爆角砾岩,查明大井头隐爆角砾岩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并通过激电中梯测量圈定了一个极具成矿前景的靶区.  相似文献   
967.
豫西北地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豫西北地区铝土矿均为一水硬铝石型沉积矿床,赋存于中石炭统本溪组.铝土矿含矿岩系的物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的红土风化壳,矿层厚度、矿石结构构造及矿体产状的变化均受古岩溶地貌控制,含矿岩系应属滨海-湖沼相沉积;溶斗型铝土矿小而富,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层状、似层状铝土矿规模大、品位高,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豫西的新安、渑池、三门峡、陕县一带和豫北的沁阳、博爱北部是下一步铝土矿的找矿重点区.  相似文献   
968.
贵州省太阳总辐射计算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在2006年雨季(7~8月)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干旱,导致了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和农业灾害.尤其是在常年降水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没有出现一场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该文通过对500 hPa环流场、副热带高压特征量等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山西2006年雨季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冷空气的活动偏弱、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配合不到位、ENSO的形成及其影响等.  相似文献   
969.
The Beetaloo Sub-basin, northern Australia, is considered the main depocentre of the 1,000-km scale Mesoproterozoic Wilton package of the greater McArthur Basin – the host to one of the oldest hydrocarbon global resources. The ca. 1.40–1.31 Ga upper Roper Group and the latest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unnamed group of the Beetaloo Sub-basin, together, record ca. 500 million years of depositional history within the North Australia Craton. Whole-rock shale Sm–Nd and Pb isotope data from these sediments reveal sedimentary provenance and their evolution from ca. 1.35 to 0.85 Ga. Furthermore, these data, together with shale major/trace elements data from this study and pyrolysis data from previous publications, are used to develop a dynamic tectonic geography model that links the organic carbon production and burial to an enhanced weathering of nutrients from a large igneous province. The ca. 1.35–1.31 Ga Kyalla Formation of the upper Roper Group is composed of isotopically evolved sedimentary detritus that passes up, into more isotopically juvenile Pb values towards the top of the formation. The increase in juvenile compositions coincides with elevate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s of these sediments. The coherently enriched juvenile compositions and TOC the upper portions of the Kyalla Formation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an increase in nutrient supply associated with the weathering of basaltic sources (e.g. phosphorous). Possible, relatively juvenile, basaltic sources include the Wankanki Supersuite in the western Musgraves and the Derim Derim–Galiwinku large igneous province (LIP). The transition into juvenile, basaltic sources directly before a supersequence-bounding unconformity is he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uplift and erosion of the Derim Derim–Galiwinku LIP, rather than an influx of southern Musgrave sources. A new baddeleyite crystallisation age of 1,312.9 ± 0.7 Ma provides both a tight constraint on the age of this LIP, along with its associated magmatic uplift, as well as providing a minimum age constraint for Roper Group deposition. The unconformably overlying lower and upper Jamison sandstones are at least 300 million years younger than the Kyalla Formation and were sourced from the Musgrave Province. An up-section increase in isotopically juvenile compositions seen in these rocks is interpreted to document the progressive exhumation of the western Musgrave Province. The overlying Hayfield mudstone received detritus from both the Musgrave and Arunta regions, and its isotopic geochemistry reveals affinities with other early Neoproterozoic basins (e.g. Amadeus, Victoria and Officer basins),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for inter-basin correlations.  相似文献   
970.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旱灾是导致农业减产最主要的因素。通过遥感和GIS手段进行四川省土壤干旱程度的时空分析,提高干旱的空间可视化程度,加强干旱监测的时效性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四川省2007—2016年逐季度的MODIS数据和1961—2011年40个气象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计算得到四川省干旱等级分布情况,辅以标准化降雨指数(SP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线性回归、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GIS空间分析模型重建等方法,分析近十年来四川省地区以季度为时间尺度的土壤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制作各时相土壤干旱分布图展示其微变化。结果表明:(1)在月时间尺度上,SPI-1与TVDI呈中等至强负相关关系,即TVDI值越小,SPI值越大,干旱程度越轻;验证结果表明TVDI都能够较好地对四川省的干旱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反映。(2)四川省各区域、各季节干旱分布不均:空间上,干旱频发的区域集中在四川盆地及攀西南部区域。时间上,在春季,四川盆地区域的土壤干旱程度大致呈现加剧—持续—减缓的趋势;夏季,四川盆地的干旱变化趋势是加剧—减缓—加剧;秋季,四川盆地的干旱变化趋势是加剧—减缓—持续减缓;冬季,全川干旱程度变化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四川省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引导农业灌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