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6篇
  免费   994篇
  国内免费   910篇
地球科学   9790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567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610篇
  2011年   590篇
  2010年   566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517篇
  2007年   403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415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印尼海域是联系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纽带,为了讨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影响,利用一个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设计了打开、关闭印度尼西亚通道的数值试验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印尼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和海流的模拟有重要影响。在海洋表层,印尼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所起作用不大,这时海洋的外强迫(大气风场、太阳辐射等)起主要作用;而在次表层,印尼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呼和浩特观象台自2008年9月1日使用L波段雷达─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气象探测系统,综合探测已2个多月了,在工作期间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各位同行交流。1  相似文献   
993.
新书架     
《气象》2008,34(2):128-128
火箭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中国减灾需求与综合减灾——《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相关重大问题研究;黄河凌汛成因分析及预测研究;雷电灾害典型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94.
综合气象因素对广西电力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电网负荷易受多种气象因素影响的特点,为综合衡量气象因素对广西电力负荷的影响,引入了气象学指数--有效温度,分析了4-10月气温、相对湿度、风及有效气温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与电力负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温是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子;夏季以气温和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组合的变化对负荷的影响较大,风速从静风到有风时,负荷明显地减少,但当超过一定的温度时,风速越大负荷反而增加;6-9月,负荷随着气温和有效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加;在春夏、夏秋季过渡季节,负荷并不完全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在气温不是太高的阶段,相对湿度增大时,负荷有下降的趋势,当超过一定的温度时,负荷随气温和有效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5.
综合极端气候指数的定义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对于极端气候变化监测、整体认识区域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和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根据中国常年极端气候特点和不同种类极端气候事件的经济社会影响,选取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低温日数、强降水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大风日数、干旱面积百分率和登陆热带气旋频数等7种极端气候指标,定义两个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分别为7种极端气候指标简单(等值权重)合成的综合指数I和加权(差异权重)合成的综合指数II。综合指数II主要依据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的灾害严重程度及其社会影响大小,分别确定其对应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系数。分析结果表明:1956~2008年,综合指数I序列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地区常见的极端气候事件总体有不断减少、减弱的趋势;同期综合指数II序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降趋势变化,说明对中国地区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率总体上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就各个单项极端气候指数变化来看,全国平均年高温日数、强降水日数和干旱面积百分率呈上升趋势,但除高温日数外,其他指数趋势变化均不显著;全国平均年低温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和大风日数呈下降趋势,且趋势性均很显著;登陆中国大陆的热带气旋频数有所减少,但趋势不很明显。因此,在全球气候显著变暖的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地区多数常见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或者显著减少,或者变化不明显;而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极端气候事件,其频率总体上未见明显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996.
给出了5种UHF风廓线雷达降水数据的判别方法,利用北京CFL-16型对流层风廓线雷达于2007年6-8月获取的部分观测数据,对5种判别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在降水天气下判断正确率都在89%以上,其中,建立关于垂直径向速度和信噪比、垂直径向速度和谱宽的判别函数两种方法判断正确率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997.
霾的判别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目前全国判别霾的方法和标准,描述了霾的本质,利用水汽凝结理论分析了相对湿度、能见度、霾和轻雾(或雾)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采用湿度-能见度指数区分霾与轻雾(或雾)的方法,并通过光的削弱理论和能见度的定义,归纳出湿度-能见度指数的数学模型.在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观测记录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全国大部分地区历史资料的延续性,建立了判别霾的数学公式.  相似文献   
998.
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 Modeling System Version 2.0 (RIEMS2.0) is now being developed by the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Climate-Environment for Temperate East Asi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order to tes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IEMS2.0 model domain to simulate long-term climate and its change,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the authors compared results between simulated and observed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airtemperature using two model domains under different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The model was driven b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with a simulation duration ranging from 1 January 1979 to 31 December 2007.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und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air-temperature, or interannual variations between the two model domains. There were, however, difference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model domain simulations of local sub-regions. The smaller model domain more accurately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especially in summer (June, July, and August), and decreased the bias of surface-airtemperature, especially in winter (December, January, and February). The weak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s simulated by the smaller model domain was a result of boundary forcings and may partially account for the improvements of this model.  相似文献   
999.
近半个世纪我国干旱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地面606个气象观测台站1951—2006年的逐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 使用《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推荐使用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 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及不同地区干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总体而言, 全国干旱面积在近50年没有显著增加或减少的趋势, 但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其中东北和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显著,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 上述地区发生了连续数年的大范围严重干旱, 在近半个世纪中十分罕见; 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近50年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事件多发生在1980年以后的20多年中, 而且上述地区在近20多年来干旱发生得更加频繁。另外, 我国干旱化趋势最显著的地区与增暖幅度最大的地区有很大的一致性, 表明区域增暖在干旱变化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一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在该综合业务平台上已实现全国所有固定作业点的飞机、火箭、高炮等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显示,还基本实现组网雷达基数据的实时屏幕显示和一定延迟下的RHI剖面分析功能,用静止气象卫星高时间分辨率和大范围覆盖数据反演云降水粒子信息的准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