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190篇
地球科学   119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4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新5钻孔晚新生代地层中的主要氧化物、微量元素和主要元素比值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该地区自新近纪以来该地区气候总体趋势是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旱气候方向发展。其中经历了3个较大的氧化阶段。本文综合分析磁化率、古地磁和孢粉等资料。分析了主要氧化物、微量元素在不同地层中的分布特征。从地球化学角度把新5钻孔的沉积环境分为6个变化波动区间。揭示该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经历了温暖湿润-温和湿润—温和偏干—温暖湿润—温凉湿润—温和偏干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942.
基于MODIS数据的玛纳斯河山区雪盖年际波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 -2010年的MODIS/Terra积雪8d合成数据(MOD10A2)与DEM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向和不同坡度的积雪覆盖率,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山区雪盖的年际波动特征.结果表明:(1)鼎盛期积雪覆盖率在研究时段内形成两高两低的总体走势,2000/2001和2007/2008雪年为高值年,2...  相似文献   
943.
合成理论地震图对震源和地下结构的研究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诸多地震学领域的先驱们都致力于合成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发展与改进,是一个愈久弥新的研究课题.同时,经过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地震学家的发展,合成理论地震图的方法种类变得多种多样.本文全面而深入地总结合成理论地震图的不同理论、不同方法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并讨论各种理论地震图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理论地震图计算方法的发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过对比研究,我们得到以下三点认识:(1)在解析类方法中,波数积分法在使用上不区分局部或全球尺度、计算精确且为全波形模拟,因此适用性更为广泛;(2)在数值类方法中,谱元法在适用性和计算效率上是一种最受欢迎且最精确的计算方法;(3)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方法相结合的混合计算方法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44.
《辽宁地质》2013,(11):26-27
“防范地价异常波动,避免误读误导”,这是9月25日国土资源部传递出的强烈信息。地价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信号,对市场预期有重要影响。异常交易地块,特别是非正常高价地频现,加上社会片面炒作、解读,误导市场,干扰正常预期,对市场稳定性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945.
介绍了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方法原理、研究步骤与应用范围,并应用此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波动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划分波动单元、建立地层格架、恢复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沉积速率等步骤,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应用此方程分析盆地的主要演化周期,总结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识别不整合面并计算剥蚀量,划分成藏旋回,识别波动转换带。此方法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6.
强震前后,在长周期地震观测仪的观测中常能记录到一些异常的地动信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Kizawa 以应变仪和重力仪记录到大地震前的前驱波信号的报道(KizawaT.1972 .2001年在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前的几天,我国新疆地震台网的多个台站也同时观测到了低频波信号.但这类强震前的异常信号的普遍性,以及与强震的关联性一直存在不少疑问.本文报道了我们近期所做的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947.
波动能量在计算区内累积增大的观点出发,通过简单的一维弹性波模型,系统地阐明了在近场波动数值模拟中透射边界两类数值失稳--"高频振荡"和"零频飘移"的机理:前者源于对波动数值模拟无意义的高频波动在人工边界上的放大和波在有限计算区内多次反射产生的反复放大;后者则源于透射边界允许零频和接近零频的分量不断进入计算区. 由此提出了稳定实现透射边界的完整方案包括两项简单措施:第一,在全部计算区内按文中建议的方法注入小阻尼,以消除高频振荡;第二, 给出一种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消除零频飘移的算子算法. 最后,提供了三维波源问题和散射问题的详细数值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48.
建立一类四阶色散耗散方程全离散有限体积元格式,并给出格式的收敛性和误差估计,同时还给出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949.
1979年以来南极平流层冬季变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地气候比其他区域有着更为显著的变化,这不仅反映在极地近地面和对流层,也同样反映在平流层。使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极平流层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在冬季南极平流层存在变暖的趋势。分析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结果是变暖主要出现在7—10月,最大增温位于30hPa,27a(1979—2005年)的最大增温幅度超过7℃。分析ERA40的结果是变暖主要出现在6—9月,较NCEP/NCAR和NCEP/DOE早1个月,最大增温位于平流层上层(5和3hPa),23a(1979—2001年)的最大增温幅度超过10℃。在平流层高层,最大增温位于极区中心;在平流层中低层,最大增温位于极区外围偏向澳大利亚一侧。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南极平流层的位势高度也存在升高的趋势。在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中,最大位势高度升高位于10hPa,27a里的升高幅度超过450m。ERA40给出的结果相对弱一些,23a里的最大升高幅度接近300m。进一步的计算结果表明,进入南半球平流层的波动通量也有增加的趋势,可能是平流层波动增强导致了向南极的残余环流增强,与之相关的极圈内下沉运动也随之增强,下沉运动产生绝热加热,从而造成南极平流层增温和位势高度升高。  相似文献   
950.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之再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均一化的气温观测序列集,1900年以来中国气温升高趋势1.3—1.7℃/(100 a)。这个已用于新近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结果,远高于早期的评估结果(0.5—0.8℃/(100 a))。回顾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百年气温序列的研究,指出其中关键进展在于近年来研发了均一化的长期站点气温观测序列集。早年构建的中国气温序列中,20世纪40年代前异常偏高,除了战乱期间观测缺失严重及记录代表性问题外,主要是50年代前后很多台站迁址导致早期气温观测值系统性偏高所致,从而低估长期变暖趋势。40年代前后部分区域确实偏暖,但由于不同区域气温波动位相不一致,因而大范围平均序列中并不明显。这一事实可与近年发展的"北极暖-大陆冷"等气候变化动力学理论以及一些区域气温代用资料相印证。近几十年城市化对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之贡献大小尚存争议,但远非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