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4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777篇
地球科学   252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修正的ECMWF质量通量积云参数化方案的预报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一个有限区域业务预报模式,以1995年7—8月西北地区几次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为试验个例,对经过修改的ECMWF质量通量积云参数化方案和模式中的原Kuo型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了共13例48h的批量对比预报试验。结果显示:质量通量方案能给出比Kuo型方案更合理的积云降水落区;质量通量方案对模式预报≥10.0mm的降水有一定的改进,并提高了各种降水等级的预报效率评分值  相似文献   
992.
江淮梅雨暴雨的水汽源地及其输送通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T42客观分格网格点资料计算了1991年7月10日08时 ̄11日08时江淮地区梅雨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等物理量,以此分析水汽来源及其输送通道。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及其以东地区。江淮梅雨区在850 ̄500hPa层有两个重要水汽源地,而地面到850hPa更重要的水汽源地是南海。南海的水汽主要靠西南及东南季风输送至暴雨区;而孟加拉湾水汽除通过印度季风低压向上输送至850  相似文献   
993.
利用上海地区1961—1965年的热量平衡资料以及常规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年、月、日变化规律,进一步阐明了我国湿润地区在地表热量平衡过程中,潜热占绝对优势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4.
东北三江流域夏季旱涝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NCEP) 再分析的高空月平均资料以及中国范围内160个测站的月降水量资料, 对夏季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进行分型并分析其环流形势.结果表明, 我国东北三江地区夏季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 1998年夏季属于典型的多雨年; 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出现和发展, 是造成嫩江、松花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 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加强, 是东北地区降水的重要水汽条件; 12月份或冬季的极涡强度指数与次年8月份或夏季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 这种关系可以作为预测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持续强降水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995.
Observations collected in the Badan Jaran desert hinterland and edge during 19-23 August 2009 and in the Jinta Oasis during 12-16 June 2005 are used to assess three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the heat storage of the5-20-cm soil layer.The methods evaluated include the harmonic method,the conduction-convection method,and the temperature integral method.Soil heat storage calculated using the harmonic method provides the closest match with measured values.The conduction-convection method underestimates nighttime soil heat storage.The temperature integral method best captures fluctuations in soil heat storage on sub-diurnal timescales,but overestimates the amplitude and peak values of the diurnal cycle.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each method varies with the underlying land surface.The lan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is evaluated using observations of soil heat flux at 5-cm depth and estimates of ground heat flux adjusted to account for soil heat storage.The energy balance closure rate increases and energy balance is improved when the ground heat flux is adjusted to account for soil heat storage.The results achieved using the harmonic and temperature integral methods are superior to those achieved using the conduction-conve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996.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以及其它物理量等,对2012年6月21至23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热带气旋东北移及南海季风槽北抬的背景下,沿海西南急流是这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这次过程水汽主要来源是南海,降水主要发生在水汽通量大值中心的右边及右前方,本次大暴雨降水强弱与水汽通量、急流及地形等有极为吻合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南海中北部秋季低空偏东急流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Biot-Savart定律和二维涡度方程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海陆分布的下垫面热力差异与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的低空急流由秋季出现在海陆交界处的偏东强风带南移加强而致,最大风速层出现在925 hPa附近,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有关。进入秋季后,由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及北下冷空气的双重作用,东亚大陆近地层的温度下降迅速,而南海洋面温度变化极小,南北温差加剧。两地近地层温度的相对变化,加大了大气上升和下沉运动,使得东亚大陆负相对涡度及南海地区的正相对涡度均得以增强。由Biot-Savart定律可知,东亚大陆和南海地区之间相对涡度通量的加大必将于南海中北部对流层低层诱导出强的辐合风速,形成带状偏东风急流。由于南海南部的涡通量大于东亚大陆地区,因此南海南部高温正涡中心所诱导出的水平速度是构成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的最主要分量,而来自东亚大陆低温负涡中心的贡献居次。   相似文献   
998.
利用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模式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对流层中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量源的影响。在冬季对流层中东亚地区的定常扰动的能量源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和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高原高度增加时,对流层整层东亚地区斜压发展随高原高度增高而减弱,西太平洋地区斜压发展增强。定常扰动的正压发展与斜压发展的位置相似,但是明显的要比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弱。随着高原高度升高,在对流层中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正压发展先减弱后增强,而在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随高原高度增高正压发展一直增强。在冬季对流层中定常扰动的总能量发展与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一致,这样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冬季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定常扰动在对流层中的能量发展主要是斜压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狮子山"持续性强降水进行分析,找出了其相应的天气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海气交界面的能量交换与海洋平流共同决定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形成、维持与衰减。基于作者近期的研究,本文回顾了海表面热通量(surface heat flux,SHF)反馈以及SST方差与海表热通量及海洋热输送方差之间的关系。海表热通量异常可近似为一个与SST成正比的线性反馈项与一个大气强迫项之和。SHF的反馈参数取决于SST和SHF间的滞后交叉协方差以及SST自协方差。这种反馈总体上为负反馈,减弱SST异常,海表湍流部分起主导作用。最强的反馈可见于南北两半球的中纬度,最大值出现在大洋的西部和中部位置并延伸至高纬度地区。SHF反馈于北半球秋冬两季增强,春夏两季减弱。这些反馈特征在CMIP3耦合气候模式中得到合理的模拟。然而,多数模式中反馈的强度与再分析资料的估值相比略为偏弱。与再分析资料的估值相比,"平均模式"反馈参数比单一模式有更相似的空间形态以及较小的均方根差。基于海表面能量收支平衡,SST的方差可以表示为3个要素的积:1)海表面辐射和湍流通量以及海洋热输送的方差之和;2)一个衡量SST持续性的传输系数G;3)一个反映海表热通量以及海洋热输送之间协方差结构的有效因子e。SST方差的地理分布类似于海表热通量及海洋热输送的方差之和,但为G和e因子所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