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生物科学   1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Begonia pellionioides YM. Shui & WH. Chen,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Begonia L. (sect. Petermannia (Klotzsch) A. DC., Begoniaceae),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 new species is endemic to limestone areas in Southeastern Yunnan Province, China, and is most similar to Begonia hainanensis Chun & F. Chun but distinguished by its more elongated leaves with cuneate base and acuminate to caudate apex, tepals adaxially with spiny hairs and sharply triangular capsule wings with truncate superior margin. Besides, the unknown flower morphology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Begonia sublongipes YM. Shui in Begonia sect. Petermannia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72.
In 188 bulbs from five populations of Lycoris chinensis from Anhui province, China, several chromosomal variations have been discovered. Although their frequencies are low, some rearranged chromosomes which are aberrant have been found. The aberrants are: (1) small metacentrics (m′); (2) submetacentrics (sm); (3) subtelocentrics (st); (4) acrocentrics (t); and (5) satellite chromosomes (SAT). All can be easily suspected as being derived from telocentric chromosomes (T type chromosomes). Some individuals having one or more B chromosomes have been found, and intrapopulational variation of B chromosomes in number has also been observed. Because of having B chromosome, L. chinensis has some different chromosome complement numbers: 2n?=?16, 2n?=?16?+?1B, 2n?=?16?+?2B, 2n?=?16?+?3B, and 2n?=?16?+?5B. In addition, a new triploid karyotype composed of 3n?=?24?=?9m?+?11t(2SAT)?+?4T chromosomes has been found. Vegetative propagation is an efficient means of perpetuating the aberrant chromosomes and the triploids.  相似文献   
73.
SUMO-1与PML-NB     
泛素相关小修饰蛋白-1(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1,SUMO-1)作为一个修饰因子,主要作用是翻译后的调控,对基因表达及基因组的稳定性具有意义.SUMO-1可共价修饰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蛋白,是后者定位到核体(nuclear body,NB)的前提.SUMO-1修饰的PML-NB能够进一步招募其他蛋白质,从而调节其功能,其中SUMO可以作为PML/p53通路中的一种调节蛋白.当PML作为转录催化因子与p53结合时,会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激活p53的促凋亡活性.另外,GFP-SUMO-1的过表达能阻止PML-NB的微结构形成,其原因是从PML修饰中转变成了SUMOylation形式,从而SUMO-1在调节PML核体的完整性上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SUMO-1与PML及PML-NB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产甲烷古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承磊  郑珍珍  王聪  张辉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5):1143-1164
产甲烷古菌是一类严格厌氧的古菌,只能利用简单的化合物进行产甲烷生长。产甲烷古菌在地球生命起源和进化、全球气候变化、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了解产甲烷古菌的生物学特征,将有助于在这些基础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生理生化特征、代谢途径、能量储存和系统分类等方面介绍产甲烷古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对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的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探寻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方法】采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东乡族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唾液各5例,分别记作DP(东乡牙周)和DH(东乡健康),提取细菌总DNA,构建16S r RNA基因克隆文库,测序后利用MOTHUR、MEGA 4.0、Clustal X 3.0等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样本共检测出115个OTUs(DP 60,DH 75),归属于6个门,27个属。TM7是DP组特有的优势菌门。仅在DP组中检测到的优势菌属是梭菌属(Fusobacterium)、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和TM7_genera。【结论】发现牙周炎患者与健康人口腔唾液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M7、梭菌属和消化链球菌属在牙周病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6.
短暂低温对佛手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佛手(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是一种对冷胁迫较为敏感的观果植物,在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冷害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通过模拟浙中地区冬季设施种植中常见的短暂低温弱光条件,研究了佛手叶片的光合生理变化.研究表明,15℃低温即显著降低佛手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引起Fv/Fm显著性下降及初始荧光Fo显著上升的拐点温度为10℃,但延长处理时间至72h情况下,15℃亦显著降低Fv/Fm;低温处理还降低佛手光合羧化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并导致光抑制现象发生时对应光强降低;低温条件下佛手叶片质膜透性及MDA含量高于对照,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则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短暂低温弱光胁迫首先是降低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等碳固定关键酶活性,引起氧自由基积聚,进而引发光抑制及光合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77.
【目的】从水稻中分离、筛选并鉴定出对稻瘟病真菌具有拮抗性能的内生放线菌,对高抗菌株进行稻瘟病生防效果评定,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对水稻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稻瘟病菌拮抗性能最好的菌株,结合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用环境扫描电镜(SEM)观察拮抗菌对稻瘟病菌菌丝形态影响,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拮抗菌发酵滤液进行抗菌活性评价;大田条件下,喷洒拮抗菌孢子液于水稻,检测其稻瘟病控制效果;同时,对拮抗菌进行产酶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检测其聚酮合酶基因(PKSⅡ型)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结果】从1 800个水稻样品中分离出117株内生放线菌,从中筛选出拮抗性能最好的菌株Osi Rt-1,鉴定为米修链霉菌Streptomyces misionensis。该菌株使稻瘟病菌菌丝出现畸形,其无菌滤液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28.06%;大田条件下,Osi Rt-1对水稻苗瘟、穗瘟均有较好防效,其中对苗瘟防效为7.76%,穗瘟防效高达25.65%,损失率降低了17.46%。与之对应,Osi Rt-1处理过的水稻地上部分,Osi Rt-1所占内生放线菌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处理水稻。该菌株具有可能降解真菌细胞壁的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同时可产生植物生长促进剂铁载体、IAA、ACC脱氨酶。菌株Osi Rt-1呈现PKSⅡ型和NRPS阳性。【结论】菌株Osi Rt-1是一株具生防潜力的内生放线菌,在农业上具有实际研发价值。  相似文献   
78.
在干旱胁迫伴随大气CO2浓度以及升高的CO2浓度(加倍)条件下,以过量表达番茄类囊体膜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StAPX)的转基因番茄为试材,探明干旱胁迫TCO2浓度升高对转基因及其野生型番茄植株清除活性氧及耐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的CO2浓度明显增加了干旱胁迫下植物的光合水平;升高的CO2浓度明显降低了干旱导致的植物体内H2O2.和O2的积累,影响了干旱胁迫下番茄植株的水.水循环系统的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小分子抗氧化物质含量;干旱胁迫下即使伴随升高的CO2浓度,测试番茄植株体内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也不太明显;升高的CO2浓度明显降低了干旱胁迫下的植物细胞膜伤害程度;干旱胁迫下,升高的CO2浓度对转基因番茄株系比对野生型植株的影响更加明显。结果证明干旱逆境下,升高的CO2浓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转基因番茄植株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79.
摘要: 光周期在昆虫滞育中起重要作用, 而昆虫光敏感性差异导致了光在昆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作用机制的多样性。为明确光周期在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滞育解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种群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的干重、 含水量、 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 结冰点(freezing point, FP)及蛋白质和糖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雌成虫干重在长光照下处理30 d低于短光照下, 其他处理时间的干重均高于短光照下, 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雄成虫在长光照下处理5 d的干重高于短光照下, 其余处理时间的干重均低于短光照下, 其中处理30 d 时差异显著(P<0.05)。雌、 雄成虫含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长光照下上升显著(P<0.05), 短光照下上升不显著(P>0.05)。雌、 雄成虫的SCP、 FP在短光照下处理不同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长光照下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成虫蛋白含量在短光照条件下雄虫处理10 d以及雌虫处理15 d均显著低于长光照(P<0.05), 其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短光照处理成虫体内糖原含量均高于长光照, 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的SCP、 FP、 糖原变化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 而对干重、 含水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性别只对成虫FP与糖原有显著影响(P<0.05); 处理时间对干重、 含水量、 SCP、 FP、 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SCP、 FP、 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对干重及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初产卵成虫体内物质含量变化测定发现, 长光照(处理10 d)下雌、 雄成虫体内蛋白和糖原含量极显著低于短光照(处理25 d)下(P<0.01), 雄成虫体内含水量显著高于短光照下(P<0.05)。结果说明,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长、 短两种光周期下均逐渐解除滞育, 但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  相似文献   
80.
为探索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的死亡受体(mouse killer,MK)对小鼠子宫基质细胞蜕膜化进程的影响,构建MK基因过表达和siRNA干扰重组腺病毒.原代培养的小鼠子宫基质细胞感染MK过表达或者干扰重组腺病毒并诱导蜕膜化,72 h后用免疫细胞化学与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蜕膜细胞的标志物催乳素(prolactin,PRL)与蜕膜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情况.妊娠d4小鼠子宫角注射MK重组腺病毒,观察胚胎植入点的数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诱导的蜕膜细胞中过表达MK使得催乳素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蜕膜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而siRNA干扰之后催乳素的含量显著升高,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但是,宫角注射MK基因过表达和siRNA干扰重组腺病毒之后,胚胎植入数量均显著减少(P<0.01).提示MK基因通过参与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蜕膜化进程,调节蜕膜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平衡从而影响胚胎的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