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46篇
  免费   5565篇
  国内免费   6117篇
生物科学   79528篇
  2024年   179篇
  2023年   950篇
  2022年   2140篇
  2021年   3498篇
  2020年   2449篇
  2019年   2939篇
  2018年   2793篇
  2017年   2159篇
  2016年   2974篇
  2015年   4234篇
  2014年   5184篇
  2013年   5250篇
  2012年   6263篇
  2011年   5653篇
  2010年   3461篇
  2009年   3119篇
  2008年   3563篇
  2007年   3179篇
  2006年   2813篇
  2005年   2276篇
  2004年   1853篇
  2003年   1720篇
  2002年   1306篇
  2001年   1027篇
  2000年   1010篇
  1999年   900篇
  1998年   600篇
  1997年   521篇
  1996年   539篇
  1995年   474篇
  1994年   467篇
  1993年   363篇
  1992年   507篇
  1991年   369篇
  1990年   336篇
  1989年   301篇
  1988年   244篇
  1987年   221篇
  1986年   204篇
  1985年   187篇
  1984年   160篇
  1983年   152篇
  1982年   115篇
  1981年   86篇
  1980年   75篇
  1979年   87篇
  1976年   61篇
  1974年   70篇
  1973年   66篇
  1972年   6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Lipid metabolism reprogramming is now accepted as a new hallmark of cancer.Hence,target-ing the lipogenesis pathway may be a potential avenue for cancer treatme...  相似文献   
992.
Apurinic/apyrimidinic (AP or abasic) sites are among the most abundant DNA lesions. Numerous proteins within different organisms ranging from bacteria to human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react with AP sites to form covalent Schiff base DNA–protein cross-links (DPCs). These DPCs are unstable due to their spontaneous hydrolysis, but the half-lives of these cross-links can be as long as several hours. Such long-lived DPCs are extremely toxic due to their large sizes, which physically block DNA replication. Therefore, these adducts must be promptly eradicated to maintain genome integrity. Herein, we used in vitro reconstitution experiments with chemically synthesized, stable, and site-specific Schiff base AP-peptide/protein cross-link analogs to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is type of DPC can be repaired by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long-patch base excision repair.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pair process requires a minimum of three enzymes and five consecutive steps, including: (1) 5′-DNA strand incision of the DPC by endonuclease IV; (2 to 4) strand-displacement DNA synthesis, removal of the 5′-deoxyribose phosphate-peptide/protein adduct-containing flap, and gap-filling DNA synthesis by DNA polymerase I; and (5) strand ligation by a ligase. W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endonuclease IV plays a major role in incising an AP-peptide cross-link within E. coli cell extracts. We also report that eradicating model AP-protein (11.2–36.1 kDa) DPCs is less efficient than that of an AP-peptide10mer cross-link, supporting the emerging model that proteolysis is likely required for efficient DPC repair.  相似文献   
993.
以蛋白核小球藻(Cholorella pyrenoidos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温度变化对不同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以明确光照强度对微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是否因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实验中共设置了3个光照强度水平(50,150,300μmol•m-2•s-1)和2个温度水平(15℃,25℃)。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水平下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淬灭(NPQ)大小与温度有关,光照强度为150,300μmol•m-2•s-1时,温度升高使小球藻叶绿素荧光NPQ提高,并且光照强度越高小球藻叶绿素荧光NPQ增大越多,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温度升高对叶绿素荧光NPQ没有影响。实验发现,25℃培养温度下小球藻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光照强度增高而上升的速率要低于15℃时小球藻ETR上升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高,温度升高使小球藻ETR降低程度增大。实验结果还表明,15℃时小球藻培养液叶绿素a浓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增高,300μmol•m-2•s-1培养光强下具有最高的叶绿素a浓度。但在25℃时,光照强度升高叶绿素a浓度并不一定增高,30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的叶绿素a浓度比1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要低。本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增大了高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对光能的热耗散,使光照增强对小球藻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由于温度升高对小球藻光能利用和生长的阻抑作用,小球藻生长的适宜光照水平因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994.
苏红巧  王楠  苏杨 《生物多样性》2021,29(3):304-306
执法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最终环节,是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工具,统一执法是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改革中“统一”的重要方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需要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要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的...  相似文献   
995.
砷对农田生态系统污染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盆栽及模拟试验,研究了砷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的污染效应。结果表明,砷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明显不良影响,浓度过高,产量下降并造成农作物体内砷的残留累积;不同种类农作物对砷的敏感程度不同,以对水稻的危害最严重,其次为春小麦、玉米;不同形态砷化物的污染效应有显著差别,亚砷酸盐的毒性最强,砷酸盐次之,硫化砷的影响最小。 砷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土壤细菌总数降低,投加亚砷酸钠5ppm,砷酸氢二钠10ppm时,细菌总数开始减少。对土壤固氮菌、解磷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等土壤有益微生物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存活率下降。砷污染土壤活性降低,土壤呼吸强度下降。 砷污染影响土壤中蚯蚓的数量与分布,当砷在100—300ppm时,可使蚯蚓致死,死亡率达50—80%。砷在蚯蚓体内明显富集,富集系数为1.32—7.44。  相似文献   
996.
植物群落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在中  郝敦元  杨持 《生态学报》1984,4(3):237-247
本文给出一种研究植物群落种群分布格局的新方法。该方法与英国著名生态学家Greig-Smith提出的“邻接格子样方法”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用计算机算出的结果,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当计算完毕后,机器能打印输出植物种群斑块大小、斑块在样地平面上分布的状况,样地上某种植物斑块的总面积,种群个体的总数等有关信息。 2.适用于天然植物群落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本文讨论了处理数据时采用的计算公式,所依据的数学原理以及如何确定输出界限(舍入界限)等问题。 此外,文中还叙述了用该法对随机相嵌几何斑块图形,人工模拟草地样方进行处理的过程和计算结果分析。 源程序是用BASIC语言编制的。  相似文献   
997.
998.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19,39(7):2331-2342
随着全域旅游的实施,旅游用地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旅游用地的综合性、复合性、多效益性以及空间分布的叠加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旅游用地概念内涵不清,分类支离破碎,过分强调功能,缺乏系统时空结构的阐述,导致旅游用地规划难以与其他规划相协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整合发展受阻,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面临严峻挑战。在分析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现状,探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分析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分类。设旅游用地为一级类,下设资源系统用地、用户系统用地、基底系统用地、相互联系用地4个二级类,资源管理用地等20个三级类用地和地文景观用地等53个四级类。并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讨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理念涵盖了全域旅游的全部内涵,重视系统的层级、结构、功能、演进和相互联系,利于构建不同时空阶段的旅游用地类型的用地结构标准,促进旅游用地的规范化、分类化管理,旅游用地的时序化和动态化预测和引导;重视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旅游用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升;涵盖核心景区及外围要素,有利于解决景区与社区的矛盾,促进全域旅游的开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用地的复合性、综合性,有利于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  相似文献   
999.
为科学评价植被恢复促进沙漠化逆转对碳氮储量的影响,以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油蒿固定沙地、柠条固定沙地、沙柳固定沙地5个阶段荒漠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碳氮储量均表现为:流动沙地(3320.97 kg C/hm~2、346.69 kg N/hm~2)半固定沙地(4371.46 kg C/hm~2、435.95 kg N/hm~2)油蒿固定沙地(6096.50 kg C/hm~2、513.76 kg N/hm~2)柠条固定沙地(9556.80 kg C/hm~2、926.31 kg N/hm~2)沙柳固定沙地(19488.54 kg C/hm~2、982.11 kg N/hm~2)。植被层碳氮储量均呈现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的趋势,除流动沙地外,其他阶段碳氮储量均以灌木层为主,占比分别为66.65%—91.41%和52.94%—93.39%,草本和凋落物占比较小。灌木各器官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均为:茎根叶,氮储量分配无明显规律,草本各器官生物量及碳氮储量分配均为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土壤层是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储量的主体,碳储量占比为68.64%—99.62%,氮储量占比为89.26%—99.89%,同样呈现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的趋势。碳氮储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且随植被恢复过程富集性显著加强。这说明人工建植促进植被演替实现沙漠化逆转可以显著增强荒漠生态系统的碳氮固存能力。  相似文献   
1000.
姜宇  范昊明  侯云晴  刘博  郭芯宇  马仁明 《生态学报》2019,39(11):4080-4087
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壤不同程度的受到季节性冻融的影响。冻融作用会改变土壤微观结构,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特征的改变反映了冻融作用对土壤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步辐射显微CT可以无损获取高分辨率、强对比度的内部结构图像,是研究土壤团聚体三维微结构的有效手段。采集了室内冻融循环试验下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壤团聚体样品,应用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获取了3.25μm分辨率的团聚体内部结构图像,然后应用CT图像处理方法和Image J软件观察并定量分析了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孔隙度不断增大,瘦长型孔隙度占比与100μm的非毛管孔隙度不断增大;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7次以上,团聚体孔隙连通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孔隙度、孔隙形状、孔隙分级、连通性等结构特征影响显著。该研究为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