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9篇
生物科学   2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上海广富林地区广富林遗址IT1238和IT0446剖面的孢粉记录,并根据14C数据和遗址层位所建立的年代标尺,通过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在5300cal.aB.P.之前,本区尚无人类活动的迹象,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由栎树和榆科等植物构成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良渚文化中前期,在花粉谱上出现了农作物的证据,说明当地已有人类进驻,并开展农业活动;大量水生植物花粉的分布说明当时水体面积扩大,降水量增多。良渚文化晚期以后,栎树林几近消失,水生植物减少,而蒿、藜增加,可能是由于水体面积的减少,以及区域气候变得干冷所致。广富林遗存、战国和东汉文化层时期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特征。在战国和东汉文化层时期,栎树林有所恢复,人类活动在后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32.
体外研究蓝舌病毒湖北株3(BTV-HbC3)对鼠乳腺癌细胞MA782的感染性并探讨BTV-HbC3靶向性溶癌的机制。观察MA782细胞感染BTV-HbC3的病变效应(CPE);MTT法研究病毒致细胞病变率的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感染病毒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研究病毒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特点;凋亡染色(TUNEL法)观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病毒对MA782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证明BTV-HbC3感染MA782细胞后有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病毒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的胞膜及胞浆内;凋亡染色发现大量的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峰。故认为BTV-HbC3在体外能有效的感染MA782细胞,并能诱导MA78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3.
细胞色素P450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能催化多种类型的氧化反应,在有机合成和生物化工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尽管大多数P450酶通常需要辅酶和复杂的电子传递体系协助活化氧分子,一些P450酶也可以利用过氧化氢作为末端氧化剂,这极大地简化了催化循环,为P450酶的合成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简便途径。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几类过氧化氢驱动的P450酶催化体系,包括脂肪酸羟化酶P450SPα和P450BSβ、脂肪酸脱羧酶P450OleTJE、人工改造的羟化酶P450BM3和P450cam突变体、以及基于底物误识别策略的P450-H2O2体系。通过分析催化反应机制,本文探讨了P450-H2O2催化体系在目前存在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对其进一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4.
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籼型杂交稻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型杂交稻6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的30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品种/系为材料, 对其剑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1)杂交稻亲本和组合间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其中, NPQ和ΦNPQ的变异系数为最大; Fv/Fm的变异系数为最小。(2)不同杂交稻组合ΦNPQ、NPQ和qL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亲本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表明杂交稻组合光能利用率的杂种优势极其明显, 这将有利于高光能利用率杂交稻组合的配组。(3)杂交稻的Fm、Fv/Fm、ΦNPQ、NPQ和qL具有中亲优势; 其ΦNO具有负向超亲优势; 其ΦPSII、ΦNPQ、NPQ和qL具有正向竞争优势。(4)杂交稻组合的ΦPSII、ΦNPQ和NPQ与其母本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正相关关系; 杂交稻组合的ΦPSII、ΦNPQ与其中亲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5.
魏冲  宋轩  陈杰 《生态学报》2014,34(2):517-525
景观的空间配置与类型组成能够对流域的产流、产沙及非点源污染产生影响。在以往SWAT模型研究中,往往默认水文模型考虑了该影响。为分析SWAT模型对不同景观格局变化的敏感性,根据老灌河流域2000年土地利用在各子流域的组成,模拟研究区更为破碎、复杂的景观空间配置,通过设置多套试验参数,利用SWAT模型生成基于不同景观格局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SWAT模型不能反映除坡度和面积变化之外的景观水平下各斑块之间因景观空间格局改变对流域产流、产沙以及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模型通过其他参数的调整,弥补了模型分析数据的不足,使实测数据与模型部分结果高度吻合。这表明,一个能够反映流域部分水文特征的SWAT模型,未必是对研究区真实情形的模拟,而是各个参数间平衡的结果。因此,在利用SWAT模型分析模拟景观变化时,不应默认模型能够模拟景观空间格局改变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同时研究者可以通过划分坡度带,提高模型对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下细针吸取穿刺和传统细针吸取穿刺在甲状腺肿块性质确定中意义。方法:使用B超引导下细针吸取穿刺(UG-FNAB)和传统细针吸取穿刺技术(C-FNAB)对225例甲状腺肿块进行穿刺活检,然后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结合临床作出细胞学诊断,并与组织切片诊断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确诊率。结果:在UG—FNAB检测病例中59.3%的结节位于甲状腺右叶,40.7%肿块位于左叶和峡部。87%的患者甲状腺机能正常,结节最长径平均为2.8±1.1cm,部分病例符合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超声影像学改变。在本研究中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细胞学和组织学特点均符合甲状腺癌形态学特点。在225例研究病例中,总确诊率为72.89%(164/225),其中UG-FNAB组确诊率为90.58%(77/85),C-FNAB组确诊率为62.14%(87/140),两组确诊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组研究数据显示比较C—FNAB,UG—FNAB在诊断甲状腺复杂性结节中具有更高的确诊率,特别是在C—FNAB方法不能得出明确诊断时。  相似文献   
37.
苏州市非农用地扩张与土壤质量的空间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84、1995、2000及2003年4期TM遥感影像获取的苏州市非农用地扩张数据以及该市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层,通过叠加分析得到了研究区非农用地扩张在土壤质量等级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苏州市非农用地占用的都是高质量的土壤资源;其中以二等质量的土壤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一等质量的土壤资源,而对三、四等低质量土壤的占用率不到1%.从土壤质量的角度而言,目前耕地“占补平衡”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8.
城市化对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孙燕瓷  张学雷  陈杰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60-2065
利用1984、1995、2000和2003年4期TM遥感资料,对苏州地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壤多样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地区粘壤质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和粉砂粘壤质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分布面积最广,近20年来面积比重分别减少了5.11%和3.14%,是苏州地区城市扩张用地的主要土壤类型;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是苏州地区城市扩张的中心,3个时期中土壤多样性变化都很激烈,其中平江区的粘壤质普通简育滞水潜育土、太仓市的砂质石灰性斑纹湿润正常新成土90%以上的土壤表面已经变为城镇用地,濒临消失.城市化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极显著,是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首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9.
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多样性的分析中,讨论了基于海南岛土壤一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通过对不同地形上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类别SOTER单元的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Pielou E)的计算,建立了类别多度分布模型,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了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多样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研究表明,上述研究路线具有可操作性。几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类别的空间变异特点.因此,SOTER单元作为土壤性质多样性的测度单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德清县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杰  胡秉民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8):1317-1321
应用综合指数法对德清县1990~1998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德清县生态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及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效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1998年的综合效益指数比1990年提高了1.36倍.各效益指数在上升过程中出现波动,说明德清县生态农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污染、系统稳定性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