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4篇
生物科学   2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一种新的成年大鼠成肌细胞体外批量扩增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的成年大鼠成肌细胞分离、体外批量扩增培养的实验方法。方法:通过混合酶一步消化法从少量成年骨骼肌样品中分离成肌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筛选法纯化分离并批量扩增成肌细胞。结果:混合酶一步消化法需要的时间为2.1+0.52h,较之于传统方法所需要的6.8+0.67h,分离细胞所需时间显著缩短(P〈0.01);采用差速贴壁筛选法纯化分离的成肌细胞myf5/desmin阳性率〉97%,同传统分离扩增方法相比,体外批量扩增培养的这些成肌细胞具有典型的成肌细胞生长特性,在生长液中具有更好的增殖潜能,而在分化液中分化为肌管的特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采用新建立的成年成肌细胞分离培养和批量扩增的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高纯度的成肌细胞。  相似文献   
52.
GA3、ABA对未成熟‘博Ⅱ优15’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成熟水稻'博II优15'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GA3、ABA浸种24 h,研究其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GA3 0.10~2.00 g/L处理能极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其中0.50 g/L效果最好,第4天发芽率高于对照(CK)56%;浓度大于0.50 g/L ABA处理显著抑制种子萌发;GA3与ABA协同处理时, GA3/ABA = 1:1(浓度0.05 g/L)和 GA3/ABA = 1:2(浓度0.01 g/L)均能极显著促进种子萌发,第7天种子发芽率分别比CK高30%和20%.进一步研究表明,GA3和ABA对未成熟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与α-淀粉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我国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还少有研究,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问题也不清楚。为此,需厘清3代粘虫发生区的风场动态和迁出种群的去向,为明确各地的虫源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高空气象记录,分析高空风场;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华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的迁飞轨迹和落点分布。【结果】在夏季风盛行的背景下,3代粘虫主要来自于与其发生区相邻的偏南地区(约占45%),如鲁东、苏皖鄂、浙北、赣北、湘北等;另一个主要来源是西北区(包括晋陕甘宁,约占10%)和华北北部(内蒙古及以北区域,约占7%);在某些年份,西南地区也会提供约6%的虫源。另外,还有约30%的虫源来自于发生区域内的相邻地方,属于当地前代滞留虫源的近距离迁飞;而东北区对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构成则只有极微的贡献(约0.2%)。从山西和陕西起飞的1代成虫则主要是北迁,有将近30%的个体迁入了华北3代粘虫发生区,约23%迁入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还有约4%迁入西北的甘肃宁夏、约5%迁入东北区,另有27.5%的个体近距离迁飞落在本省境内。晋陕种群南向迁飞的比率不大,只有大约10%的个体迁入3代粘虫发生区的南邻区域。【结论】华北3代粘虫的暴发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此大范围的潜在虫源和如此局部的发生区,以及复杂的天气系统给我国华北地区3代粘虫的预测预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需要研究部门与推广部门通力合作,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和个例分析,逐渐深化对3代粘虫暴发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共有96例病患被诊断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每天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两组疗效及病患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62.50%(30/48),优良率为91.67%(44/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58%(19/48),75.00%(3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TC(4.74±1.20)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5.22±1.15)mmol/L,TG(1.06±0.30)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51±0.28)mmol/L,LDL-C(3.19±0.51)mmol/L,显著性低于对照组(3.87±0.25)mmol/L,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不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还可减少病患的并发症的发生。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5.
HCV E2蛋白诱导的体液免疫及CTL应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方法扩增出HCVE2基因编码417a.a~750a.a的DNA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 LacZ启动子下游,转化JM109菌株.在JM109菌株中诱导表达出N端含6个组氨酸的E2融合蛋白,用Ni-NTA-Superflow亲和层析柱纯化作为抗原免疫实验兔和BALB/c鼠.定期取免血,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兔子体内针对E2的抗体水平和维持规律.结果显示,距初次免疫14d兔子体内已有抗体产生,直至免疫第55d抗体水平持续上升,之后抗体水平保持稳定,抗体滴度达到13200.六周后,取鼠脾脏制备淋巴细胞,定向刺激扩增后与经过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E2转染的P815细胞作用,利用LDH释放试验检测作用效果.在ET=2001的情况下,杀伤率超过30%.这些结果表明工程菌株表达的HCV E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发免疫实验动物机体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及特异性CTL应答.由此我们认为E2蛋白是发展HCV预防工程蛋白疫苗的合适候选者.  相似文献   
56.
BTV-HbC株和蓝舌病毒标准株BTV-10分别接种在不同种系细胞如猴肾传代细胞(Vero)、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神经胶质瘤细胞(C6)等细胞株上,比较研究了BTV-HbC在不同种系细胞上的增殖特征,BTV-HbC与BTV-10在相同细胞上的复制增殖特征,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用免疫交叉反应研究了BTV-HbC株与BTV-10型标准株之间的血清学关系.本研究结合本室对BTV-HbC株基因组图谱分析和蓝舌病毒群特异性抗原编码基因S7的RT-PCR分析,进一步证实了BTV-HbC株可能是一个新的血清型蓝舌病毒.  相似文献   
57.
以疏叶骆驼刺为研究对象,设定3个水分梯度正常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70±5)%)、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20±5)%)和复水处理(干旱胁迫60天后恢复至正常水分)与四组接种处理(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单接种根瘤菌、双接种AMF+根瘤菌和不接种),分析不同水分条件下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疏叶骆驼刺的生长以及供、受体疏叶骆驼刺之间氮素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水分处理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AMF侵染率、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氮含量均要高于单接种处理;根瘤数量、最大荧光(Fm)、初始荧光(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单接种处理之间无差异;在遭遇干旱胁迫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AMF侵染率、总生物量、Fv/Fm均小于单接种处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瘤数、Fm、Fo以及氮含量与单接种之间无差异。复水后,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根瘤数均优于单接种;AMF侵染率、氮含量低于单接种;Fm、Fo、Fv/Fm均与单接种之间无差异。在氮素转移方面,正常水分时,双接种与单接种的氮素转移率无差异,在遭遇干旱胁迫时,双接种疏叶骆驼刺的氮素转...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以‘妙香7号’草莓(Fragaria×ananassa)为试验材料,分析其根系和叶中FaSnRK1s对水杨酸(SA)处理的响应特性,研究了SA对草莓SnRK1活性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A处理后根和叶中FaSnRK1s分别在0.5~1 h和1~2 h内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随后均趋于下降至初始水平;较高浓度(80和100μmol·L~(-1))的SA处理后草莓功能叶及根系中SnRK1活性显著提高,且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增加,盆栽草莓地上及地下部生长势明显增强。上述结果表明,SA处理短时间内提高了SnRK1各亚基编码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提高SnRK1活性,可能因此影响了植株的碳代谢,从而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59.
Toll样受体(TLRs)和抗菌肽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御外界有害微生物或病毒入侵的重要屏障。乌金猪、青峪猪、成华猪是中国优良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高、抗病耐逆性强等优点。本实验比较了8月龄乌金猪、青峪猪、成华猪与约克夏猪的消化道、呼吸道局部免疫组织和全身免疫器官的先天免疫特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LRs(TLR1、TLR2、TLR4、TLR7、TLR9)和抗菌肽(p BD-1、PR-39)基因在4种猪的胸腺、脾脏、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成华猪胸腺中TLR7、PR-39,脾脏中TLR4、TLR7,肠系膜淋巴结中TLR4、TLR9,肺门淋巴结中TLR1、TLR4、TLR7、TLR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猪种(P 0. 05);乌金猪胸腺中TLR1、TLR9,扁桃体中TLR1、TLR2、TLR4、TLR7、TLR9、p BD-1,肠系膜淋巴结中TLR7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猪种(P 0. 05);青峪猪扁桃体和肠系膜淋巴结中PR-3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猪种(P 0. 05)。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利用优良地方猪种杂交育种和筛选抗病分子标记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0.
通过在人工气候箱内设定温度和光周期梯度单虫饲养观察个体发育史,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虎斑蝶Danaus genutia幼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高观赏价值蝶种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在长光照(LD=15∶9)条件下,温度17.5℃、20.0℃、22.5℃、25.0℃、27.5℃、30.0℃时虎斑蝶卵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29 d、4.90 d、4.91 d、3.97 d、3.54 d、3.20 d,幼虫的分别为38.04 d、17.89 d、17.13 d、10.82 d、9.92 d、10.20 d,蛹的分别为22.71 d、13.72 d、12.00 d、7.73 d、7.46 d、6.80 d;在短光照(LD=9∶15)条件下,温度17.5℃、20.0℃、25.0℃、30.0℃时虎斑蝶卵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04 d、8.20 d、4.11 d、3.04 d,幼虫的分别为30.08 d、18.54 d、13.29 d、9.54 d,蛹的分别为21.19 d、13.40 d、9.64 d、6.38 d。虎斑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最小,分别为11.10℃和55.15 d·℃;其次是蛹,分别为13.46℃和98.95 d·℃;幼虫最大,分别为14.06℃和131.62 d·℃。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虎斑蝶幼期发育速率的主导因素,光照与幼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相关性均不显著。在养殖生产上,建议将幼期养殖温度控制在20.0~27.5℃,光照并非养殖生产中需要重点管理的条件,采用自然光照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