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5篇
生物科学   10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时启龙  江洪  陈健  张倩倩 《生态学报》2012,32(18):5621-5629
对亚热带地区6种典型树种幼苗在不同模拟酸雨梯度下的光谱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对酸雨敏感性具有明显差异。针叶树种马尾松、杉木和香榧对酸雨敏感性高于阔叶树种刨花楠、香樟和杨梅。针叶树种内部,马尾松和杉木叶绿素含量随酸雨浓度变化的幅度明显高于香榧;而阔叶树种内部,刨花楠、香樟和杨梅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别。马尾松、香樟和香榧不能承受长时间高浓度酸雨胁迫,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杉木则先减少后增加,杨梅能承受长时间高浓度酸雨胁迫,pH值2.5处理下叶绿素含量高于pH值5.6处理。刨花楠4期试验中叶绿素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各受试植物光谱反射率红边位置与其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针叶树种马尾松和香榧主要表现为"蓝移",杉木则先"蓝移"后"红移",表现出对高浓度酸雨长时间的抗性;阔叶树种香樟先"红移"后"蓝移",对高浓度模拟酸雨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现象,杨梅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曲线比较平缓,无明显"红移"和"蓝移"现象,刨花楠则"红移"和"蓝移"交替出现,与其叶绿素含量变化相一致,对酸雨敏感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富含脯氨酸核受体辅调节蛋白1(PNRC1)分子的核定位信号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sequence, NLS),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的基础上,先构建野生型PNRC1及删除预测NLS的PNRC1突变体的绿色荧光蛋白(GFP)重组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NRC1分子在删除预测NLS后细胞内的定位变化.然后,将预测的NLS编码序列直接连到GFP表达载体上,以及将预测的NLS加到胞浆蛋白上构建其GFP重组表达载体,转染细胞,观察预测的NLS能否把构建的重组体都带到细胞核内.结果显示,删除PNRC1中预测的NLS后,其定位从细胞核中变为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而预测的NLS能把GFP或胞浆中的蛋白带到细胞核中.研究表明,预测的NLS为PNRC1分子真正的NLS.  相似文献   
13.
快速骨骼肌型肌钙蛋白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骨骼肌型肌钙蛋白Ⅰ(fast skeletal muscle troponin Ⅰ,fsTnI),即肌钙蛋白Ⅰ2(TNNI2),是肌钙蛋白(troponin,Tn)三元复合物中的抑制亚基存在于快速骨骼肌中的一砷组织亚型,是调节脊推动物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蛋白质。该着重回顾fsTnⅠ在蛋白质和基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对近年来有关fsTn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以及对其可能以核受体辅活化子身份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潜质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核受体辅活化子PNRC(proline richnuclearreceptorcoregulatoryprotein ,富含脯氨酸的核受体辅调节蛋白 )可通过含SH3结合模体的PNRC2 78 30 0区域与孤儿核受体类固醇生成因子 1(steroido genicfactor 1,SF1)相互作用 .激活功能 2 (activationfunction 2 ,AF 2 )结构域在核受体配体依赖性转录激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探讨AF 2结构域在SF1转录激活中的作用机制 ,采用酵母双杂合分析、缺失突变技术和瞬时转染等研究方法考察了AF 2结构域对SF1反式激活功能及SF1与PNRC相互作用的影响 .SF1的反式激活功能有赖于AF 2结构域 ,其机制是SF1AF 2结构域的突变严重影响了SF1与PNRC的有效相互作用 ,并消除了PNRC对SF1反式激活功能的辅激活作用 .结果表明 ,SF1与PNRC的相互作用有赖于AF 2的功能结构域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储量及碳汇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结果数据为基础,应用森林碳库专项调查建立的碳计量模型和参数,结合历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等数据,估算了2020年长江经济带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储量和碳汇量。研究表明:(1)2020年长江经济带林地碳储量24543.58 Tg C (其中森林植被碳储量为4372.85Tg C),散生木和四旁树等其他生物质碳储量329.59 Tg C。2020年长江经济带林地碳汇量81.81 Tg C/a (300.26Tg CO2/a)、散生木和四旁树等其他生物质碳汇量6.60 Tg C/a (24.21 Tg CO2/a)。无论是林地和其他生物质碳储量、碳汇量、还是森林植被碳储量,乔木林地所占比例最大(69%-85%);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云南省最大,上海市最小;林地碳储量中土壤有机质碳库贡献最大(81.46%),林地碳汇量中生物量碳库贡献最大(90.99%);林地碳汇量中"一直为林地的土地"产生碳汇量贡献最大(71.74%),其中一直为乔木林的土地产生的碳汇量占69.89%;(2)阐述了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和沿海防护林工程4大重点生态工程对长江经济带碳储量和碳汇量的贡献,长江防护林工程贡献率最大(81%-83%),其次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32%-38%),珠江防护林工程和沿海防护林工程影响较小。分析了人工造林、中幼林抚育、次生林和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对长江经济带碳储量和碳汇量的贡献,并提出了碳中和愿景下森林固碳增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CO_2浓度升高水平下水稻光合作用对光强变化的响应,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设置对照(CK,背景大气),CK+40μmol·mol-1(T1)和CK+200μmol·mol-1(T2)两个CO_2浓度升高水平,各设4个OTC作为重复。测定了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不同光强水平下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氮含量等,并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模拟确定光合作用参数。结果表明:T1处理的Pn仅在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的低光强(PAR=400μmol·m-2·s-1)下略高于CK,在其他光强水平下与CK无显著差异,饱和光强下的净光合速率(Pn max)在3个生育期均与CK无显著差异;不同光强下T2处理的Pn和Pn max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比CK高34%~40%,在乳熟期与CK无显著差异;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有降低叶片氮含量的趋势,但叶片尺度的光合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且随着光照的增强而进一步提升;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有利于提升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表观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常绿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是大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有重要影响;而城市植物能吸附大气颗粒物,进而有效降低大气颗粒物浓度。为了深入探究不同树种叶表面特征与自身滞尘效益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浙江省三种常见城市绿化树种(青冈、冬青、红花檵木)为对象,采用重量法提取各样本在3个粒径上(8~100,2.5~8,0.45~2.5μm)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μg·cm~(-2)),并结合叶面积指数估测全株滞尘量。结果表明:三种供试植物叶片对颗粒物平均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在30.4~63.7μg·cm~(-2)之间,而平均单木滞尘量每株在1.36-9.36 g之间。红花檵木因其叶表粗糙、具有绒毛等特征,对颗粒物(0.45~100μm)有最大的吸附能力(63.74±12.0μg·cm~(-2));对于大颗粒物(8~100μm)和细颗粒物(0.45~2.5μm),三种植物叶片均对其分别具有最大(40.9%~57.5%)、最小(15.6%~20.6%)的吸附能力;对于单木滞尘量,青冈因其具有较大叶面积指数等特征,对颗粒物总吸附效果更佳(每株9.36g)。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绿化树种对减缓大气颗粒物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5年7~9月在贵州省兴仁县、平坝县和兴义市的五屯镇及敬南镇捕获鼠耳蝠33只,鉴定为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为贵州省新纪录物种。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主要特征:体型较小,前臂长(36.03±1.50)mm(32.66~38.98 mm,n=33);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第Ⅲ掌骨最长,第Ⅴ掌骨最短;阴茎长(4.52±0.84)mm(2.85~5.75 mm,n=21);头骨狭长,颅骨凸显;颅全长(13.87±0.74)mm(13.00~14.88 mm,n=8),颅高(6.36±0.24)mm(6.03~6.74 mm,n=8);听泡较小;矢状脊细弱;上颌第1、2门齿向中央倾斜,上颌第1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附尖;上颌第2门齿较第1门齿小,且与犬齿分离;上颌第2前臼齿(P3)位于齿列中。基于Cyt b基因(1 141 bp)序列进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此次捕获鼠耳蝠物种与高颅鼠耳蝠聚在一起,二者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3),进一步确认所采集物种为高颅鼠耳蝠。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矩阵理论方法研究了肝癌的基因表达网络。通过标准误差分析,得到了从富含噪声的肝癌基因网络中分离出真实肝癌基因网络的、去躁最充分的关联系数,分析了由此获得的基因表达网络的13个基因功能模块,发现这些模块与肝癌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方法克服了以往模块识别方法带有主观因素且不能去除噪声因子的缺陷,是一种有效去除随机噪声、识别基因模块、简化基因网络的方法。由于基因数目的众多及细胞生物过程的复杂性,从整体的角度系统研究肝癌基因表达谱,对理解肝癌分子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 proteinase 9,MMP9)和P53的表达及其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3月至2011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诊治且临床资料完整的TNBC标本147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其MMP9、P53的表达。结合临床随访数据,分析MMP9、P53的表达与TNBC预后的关系。结果:TNBC占同期本院收治的乳腺癌13.3%(147/1103)。MMP9、P53在TNB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和66.0%。MMP9与TNB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显著相关(P=0.003)。MMP9表达阳性的TNBC与MMP9表达阴性TNBC患者60个月的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分别为62%和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66%和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P53表达阳性的TNBC和P53表达阴性的TNBC患者60个月的DFS分别为65%和87%(P=0.010);OS分别为60%和85%(P=0.005)。MMP9和P53的HR分别为3.353(95%CI:1.614-6.966,P=0.001)和2.979(95%CI:1.239-7.165,P=0.015)。结论:MMP9和P53在TNBC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且MMP9为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