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0篇
生物科学   2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金志民  杨春文  刘铸 《四川动物》2007,26(4):963-967
微卫星DNA作为一种分子标记,以其诸多优点被认为是各类遗传标记中最有价值的一种。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鸟类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微卫星DNA标记的分布特点、突变机制和作为分子标记的特点,并综述了微卫星DNA标记在鸟类的亲权分析及种类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物种进化历史揭示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2.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立地质量因子的定量排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多元数理统计法,系统地辩识和评价了长江中游平原地区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Ⅰ-69杨,Ⅰ-72杨)主要立地因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水分是主要的综合立地因子,其对林分优势高生长的贡献率为44.56%(Ⅰ-69杨)和34.09%(Ⅰ-72杨);其次是物理性状和通气条件,各占24%左右;土壤养分贡献率最低,仅10%左右。主要立地子因子包括水淹程度、微地形、地下水位、经营程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和pH值,累积贡献率达到90%以上。文中最后编制了具有数量化立地指数表和地位级表双重功能的立地因子贡献值表。  相似文献   
143.
BTB(BR-C,ttk,and bab)家族是类Kuppel锌指蛋白家族中的一种,广泛存在于从酵母到人类的各种物种中,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在N端至少含有一个BTB结构域.BTB结构域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结构域,约含有115个氨基酸.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TB蛋白在转录和调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冬小麦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农田水分平衡原理、非充分灌溉理论和调亏灌溉理论,利用全国5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43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08年(其中84个站为1980—2008年)逐旬土壤湿度,以及实际灌溉量、逐年作物产量等资料,结合FAO-1979作物产量-水分关系函数,分析全国冬小麦种植区播种-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和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率、水分亏缺量与减产率之间的关系,构建冬小麦不同发育期和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Ⅰ~Ⅲ级水分亏缺率和水分亏缺量(辅助指标)指标分别为[15%,30%)、[30%,50%)、≥50%和1~2水、2~4水、>4水;播种-拔节为[20%,40%)、[40%,60%)、≥60%和1水、1~2水、>2水;拔节-抽穗为[15%,30%)、[30%,45%)、≥45%和0.5水、1水、>1水;抽穗-成熟为[15%,30%)、[30%,50%)、≥50%和1水、1~2水、>2水。指标体系可以为优化农业灌溉、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5.
胡柚是衢州市具有原产地域保护的质优产高的特色水果.胡柚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对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衢州区域内的地理数据、土壤数据和1971-2008年的日常规气象数据,分析了胡柚产量与气象要素关系,建立了胡柚种植的综合区划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胡柚种植的综合区划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衢州市胡柚种植适宜区面积占评价区域的65.47%,较适宜区种植面积占13.12%,不适宜区种植面积占21.41%;区划结果可为衢州市胡柚种植的优化布局和良种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6.
木醋液(wood vinegar,WV)是一种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类似物,但对其分子水平调节机制研究的缺乏严重限制了它的更进一步应用。试验以模式生物拟南芥为材料,通过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PCR,SQ-PCR)和条件控制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木醋液、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处理对生长素诱导基因表达和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醋液可调节拟南芥生长素诱导基因Aux/IAA1、Aux/IAA5、Aux/IAA19、ARF19和SAUR-AC1的表达。通过Aux/IAA和ARF蛋白相互作用,木醋液调节途径中存在与生长素类似的负反馈。在形态学方面,木醋液、生长素IAA均可抑制叶片数量和叶片伸展,促进主根伸长和侧根形成。这表明木醋液不但以与生长素IAA相似的途径促进植物生长,且以自身的调节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7.
目的:研究乳腺X线摄影癌周透亮带影像学特征,分析其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196例,筛选出术前进行过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且图像上癌周出现透亮带征象的患者共47例51个病灶,测量肿块直径、癌周透亮带宽度等,与病理大体标本切面和镜下切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双乳病灶多分布于外上象限(19/51),临床触诊病灶大小平均值约35.45±1.25 mm。乳腺X摄影观察病灶均为肿块样,影像测量病灶大小平均值约20.49±1.18 mm,与临床触诊大小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1);肿块周围可观察到宽窄不均透亮带,平均宽度约15.07±0.86 mm,乳腺癌癌周透亮带宽度与肿块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188,P=0.186)。病理大体标本观察病灶周围包绕一圈连续的黄色脂肪组织;HE染色镜下切片观察瘤灶周围为一圈成熟脂肪细胞,局部被瘤灶边缘增生的致密结缔组织为主的毛刺分割,脂肪组织中散在分布炎性细胞,部分区域见灶状癌细胞团浸润。结论:乳腺X线摄影癌周透亮带病理基础为伴随瘤周间质反应的富含脂肪的组织层,此征象对乳腺癌的诊断、以及临床评估肿瘤浸润范围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serine-threonine 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与乳腺癌多药耐药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母本,持续低浓度加药诱导建立阿霉素(Adriamycin,ADR)耐药系MCF-7/ADR’。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两细胞系中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表达。PI3K抑制剂LY294002作用两系前后,Western Blot检测P-AKT、MMP-2、P-gp的表达改变及qRT-PCR检测MMP-2、MDR1的表达改变。结果:P-AKT、P-gp(MDR1)、MMP-2在MCF-7中为低表达或不表达,MCF-7/ADR’中为高表达。LY294002作用两系后,P-AKT、P-gp(MDR1)、MMP-2在MCF-7/ADR’中的表达明显减低(P<0.05),MCF-7无明显改变。结论: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有效降低MCF-7/ADR’耐药和侵袭转移能力,PI3K/AKT通路是调控乳腺癌多药耐药和侵袭转移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49.
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是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种群密度较高的分布区之一,本文对2年冬季采集的167份马鹿粪便进行了7个微卫星座位的个体识别,评价了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并分析近期马鹿数量的急剧下降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67份粪便DNA分属66只个体;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9.00±2.7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97±0.9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69±0.09;平均期望杂合度0.74±0.08;平均观察杂合度0.69±0.08。整个种群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但种群固定系数Fis为0.060,没有显著偏离零。可见,完达山东部林区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数量的急剧下降近期还没有表现在种群遗传结构上。  相似文献   
150.
西 加杨(Populus canadenssuaveolens)是苏联波格丹诺夫于1936年将加拿大杨(P.×euramericana cv.“regenerata”)合接在西伯利亚杨(P.suaveolens)上得到的。波氏称其为加拿大杨-西伯利亚杨无性杂种No.10。我省于1961年引入,先后曾在白城、长春、吉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