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4篇
生物科学   9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分别以喹啉和吲哚为底物,在相同条件下驯化的两个反硝化生物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采用相同的种子污泥和相同的驯化条件,经过大约6周的驯化后,两个反应器均达到稳定而高效的污染物去除能力,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技术对两个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喹啉驯化的群落中所有的OTU都属于Betaproteobacteria,而吲哚驯化的群落中Betaproteobacteria占56.3%,吲哚驯化的群落具有更高的多样性.两个群落的优势OTU也不同,喹啉驯化群落中Thauera及其它Rhodocyclaceae科的微生物占整个群落的73%,而吲哚驯化群落中优势OTU为Comamonadaceae科、Alcaligenaceae科和Rhodocyclaceae科等类型的微生物,其中Comamonadaceae科的一个OTU占整个群落的28.7%.[结论]不同的驯化底物对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首次报道并比较了可高效降解喹啉和吲哚的反硝化生物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42.
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不同培养基分离的细菌种群多样性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陈敏  赵立平 《微生物学报》2003,43(3):366-371
以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群落为对象,对3种不同培养基(YPG、LB、WW)分离细菌的能力及分离物的种群多样性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同一悬浮污泥样品在YPG、LB和WW培养基上的活菌计数结果分别为1.6×10.6 CFU/mL、7.0×10.5 CFU/mL和98×10.5CFU/mL。从每种培养基10-4稀释度平板上共分离137株分离物。将所有分离物扩增近全长的16S rDNA并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I对PCR产物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多态性分析,共得到14种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UT)。其中YPG培养基上的分离物显示了8种不同的OTUs,而WW培养基和LB培养基分离物只分别显示了6种和4种OTUs。YPGOTU1和WWOTU6所包含的菌株分别占到总分离物的30%和22.3%,为优势分离物。ERICPCR基因组指纹图分析表明,前者的34株分离物共有20种不同的指纹图类型,而后者的25株分离物只有3种。因此,就分离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的细菌及对分离物进行种群多样性的研究而言,YPG培养基比其他两种培养基更合适。  相似文献   
43.
番茄内生菌分离及其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一种分离植物内生菌和研究其多样性的方法。用无菌水、化学试剂、紫外线和机械去表皮4种方法对番茄植株进行处理,然后分别用牛肉膏蛋白胨、高氏一号和PDA(加链霉素抑制细菌生长)3种培养基分离内生菌。确定了最适宜的去除非内生菌的方法。经分离、纯化得到148株大小、形态、颜色各异的内生菌分离物。对其中43株进行ERIC—PCR扩增,32株有扩增条带的菌株可分为28种。把纯化的菌株分别与番茄早疫病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3株菌。  相似文献   
44.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田波院士和客座教授高福博士 (英国牛津大学讲师 )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SARS冠状病毒细胞融合机制和融合抑制物研究”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实验证明所设计的HR2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具有良好益生作用的芽胞杆菌YK-1R菌株的分类地位及其与Bacillus属细菌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为对益生素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设计专一性探索对此菌进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依据。方法:16S rDNA近全序列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再对其序列在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 Ⅱ中进行比较鉴定,然后用此序列与GenBank中Bacillus属其他53种菌的16S rDNA进行系统进化关系比较,最后用特异性引物扩增Bacillus subtilis相关菌的600bp的特征序列。结果:YK-1R的序列在RDP中与Bacillus subtilis的同源性在98%以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得到有5个分支的无根进化树,YK-1R属于Bacilus subtillis为代表的一支。此菌株也带有Bacillus subtilis相关菌的600bp的特征序列。结论:YK-1R应为Bacillus subtilis种内的一个菌株,与普通细菌学的结果能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46.
粪便样品中大肠杆菌多态性分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粪便样品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比较了3种不同方法在分离鉴定大肠杆菌过程中的应用。首先,通过传统方法从粪便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确定了一批大肠杆菌疑似菌株,再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待鉴定的大肠杆菌疑似菌株,已知大肠杆菌MG1655以及几种其它细菌进行ARDRA(AmplifiedRibosomalDNARestrictionAnalysis)分析,最后利用ERIC-PCR技术在个体水平上分析菌株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有由传统方法确定的大肠杆菌疑似菌株和MG1655都属于同一ARDRA型,并与其它细菌的ARDRA条码型不同。这说明ARDRA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传统分析方法的结果吻合,利用ARDRA分析可以区分大肠杆菌和其它肠道细菌。但是在本实验中ARDRA分析不能反映大肠杆菌中不同菌株之间的多样性,ERIC-PCR则可以区分它们。  相似文献   
47.
应用PCR与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PCR与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TGGE)分子技术对成年健康口腔的龈上菌斑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方法8例成年个体包括4男4女,年龄19~29岁,分别采取每例个体上下颌牙周龈上菌斑样品,共18份(个体Subl间隔10天采集2次样品)。提取菌斑DNA,PCR扩增16SrDNAV3可变区,产物经TGGE后进行相似系数分析。结果同一个体的上下颌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性系数为81%~95%,而不同个体的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性系数,均在60%以下。结论不同个体具有其独特的牙周微生物群落,而且在一定时期内组成稳定。  相似文献   
48.
采用单一碳源回收菌群的方法与ERIC-PCR方法相结合,检测水稻(Oryza sativa L.)根际施用转基因微生物E4(Enterobacteria cloacae E4)后,其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进而推测转基因微生物E4在田间施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转基因微生物E4施用到水稻根际后,水稻根际的代谢指纹图谱和。DNA指纹图谱都发生了改变,采用Sollthelxi blotting检测显示:E4成为根际的优势菌,这对植物生长有利,应该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为阐明马传染性贫血白细胞弱毒疫苗株(EIAVDLV)的致弱和免疫保护机理,对EIAVDLV121及其亲本驴强毒株(EIAVDV117)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准种理论,分析了EIAV疫苗致弱过程中基因组进化特点。利用LA-PCR技术对EIAVDV117和EIAVDLV121的前病毒基因组分两段进行扩增,分别获得4个和10个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EIAVDV117前病毒基因组平均为8236bp,G C含量38.0。EIAVDLV121前病毒基因组平均8249bp,G C含量37.3。两者的前病毒基因组平均差异率为2.8。其中S2、LTR和env基因差异较大,分别为4.1、3.9和3.1。此外,S2、S3和env推导的氨基酸的差异明显,分别为10.4、5.6和4.8(gp90为6.8)。EIAVDLV121各基因的异质性均显著高于EIAVDV117。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EIAVDLV121至少有5种类型的LTR混合存在。在gp9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上,EIAVDV117比EIAVDLV121平均多2个N-糖基化位点,总数为19,其中3个为EIAVDV117特有。EIAVDLV121有1个疫苗株特有N-糖基化位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生物学特性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50.
三种粪便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粪便总DNA提取方法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的影响。方法采用Bead beating法、化学裂解法和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提取同一份人粪便样品的总DNA,对比3种方法的DNA得率和16S rRNA基因V3区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结果Bead beating法的DNA得率约是其他2种方法的2倍;3种方法得到的DGGE图谱的Dice相似性为60%~70%,2条优势条带只出现在Bead beating法图谱中。在2~5min的Bead beating法击打时间里,DNA得率随击打时间的延长有一定的增加,但DGGE图谱无显著变化。结论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会影响菌群的多样性分析。比较其他2种方法,Bead beating的裂解效率更高,能够检测到更多种类的细菌,更合适肠道菌群组成的分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