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1篇
生物科学   3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褐飞虱发生的相空间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混沌理论,通过对江苏省太湖地区农科所褐飞虱发生时间序列资料的分析,组建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发生时间序列的相空间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7次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91%,转化为发生等级,预测准确率为100%,这为害虫的长期可预测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3.
三化螟种群的内稳定性及其生态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三化螟世代转换及其与水稻生长发育进程的相互作用体系, 分析了三化螟种群的内稳定性及其生态机制。结果表明, 在各类稻作区, 不同年份之间, 历代成虫数量发生型显著不同, 但其发生期具有共同的特征: 2代蛾的发生期(≥27天)比1代蛾大幅度扩展, 且相对稳定。发蛾期扩展的机制在于: 同期初孵幼虫在寄主水稻中异步化发育, 极端发育进度相差达3龄期; 在9.92、镇稻2号等10个不同品系的寄主水稻中, 异步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异步化发育, 三化螟种群的时间生态位增加22.0%~75.0%, 二维生态位扩展15.1%~59.3%, 并使同一种群中极端早发类与迟发类的后代可交配, 以此保持种群遗传性的相对稳定。针对三化螟种群内稳定性形成的机制与条件, 提出了种群的数量与结构控制相结合的系统控害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94.
在我们以往的实验研究中,用生理学或药理学方法破坏或减弱大白鼠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系统的神经传递(损毁中脑中缝核群,注射5-HT 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唇针的镇痛效应减弱;相反,激活或加强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刺激中缝背核,脑室注射5-HT),则唇针的镇痛效应增强。此外,能够提高脑内5-HT 含量的药物(胰岛素和氨茶碱),也能提高大白鼠唇针的镇痛效应。这些实验资料充分证明,象其他  相似文献   
95.
目的:采用AdEasy重组腺病毒系统构建重组腺病毒Ad-HIF1α并进行鉴定。方法:使用高保真PCR从EST克隆中扩增HIF1α基因编码区,并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Xba I对PCR片段限制性酶切,用T4 DNA连接酶将其连接至同样经BamH I和Xba I限制性酶切的穿梭载体pAdtrace-TO4,构建穿梭载体pAdtrace-HIF1α;将pAdtrace-HIF1α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在细菌BJ5183中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pAd-HIF1α;pAd-HIF1α经Pac I酶切后转染至E1表达包装细胞系HEK293中进行HIF1α基因表达腺病毒包装,重复扩增,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获得高滴度Ad-HIF1α;感染干细胞株C3H10T1/2,通过荧光蛋白的表达了解其感染效率,并应用PCR及Western blot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并通过检测下游靶基因VEGF的表达,了解该载体表达的目的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pAd-HIF1α,经PCR及酶切分析验证构建正确;在HEK293中进行HIF1α基因表达腺病毒包装,经反复冻融4次使细胞裂解,获得高滴度重组腺病毒载体;通过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ce protein,RFP)表达,观察到Ad-HIF1α能够高效感染C3H10T1/2细胞,并通过PCR证实了HIF1α在C3H10T1/2细胞较对照组明显高表达;在感染Ad-HIF1α的C3H10T1/2细胞中,HIF-1α下游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明显增高,证实表达的目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结论:应用AdEasy重组腺病毒系统成功构建Ad-HIF1α,并证实其具有生物活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
花棒液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西北干旱沙区,采用茎流热平衡技术对花棒主茎、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液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内液流速率日变化曲线峰型表现各异,但在短时间段内其液流速率日变化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茎和一级分枝液流速率的曲线在生长季中期出现了剧烈动荡,在生长季末期到达最大值后同一数值维持较长时间;二级分枝的液流量在生长季初期出现了“昼低夜高”、生长季中期的液流量低于6、9月份液流量;主茎和一级分枝单日液流量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分别为5 781.6 g和3 180 g,二级分枝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480 g).日液流量大小依次为主茎>一级分枝>二级分枝,而液流通量在整个生长期内表现比较复杂.通过对同时观测的气象因子的分析,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含水率,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光照强度、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则是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7.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0年18卷3期249页报道:日本九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已培育成功一种可在高温下维持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烟草(Science287,476~479,2000)。鉴于沙漠植物的叶绿体可在高温下减少三烯脂肪酸的合成,科学家们培育了含有来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附加的叶绿体特异△-3去饱和酶(脱氢酶)基因的两个转基因烟草株系。互阻遏作用导致△-3去饱和酶基因在这些植株中的表达下降,以及与此伴随的三烯脂肪酸的相应减少。因此,这种转基因植株40℃高温下的光合作用活性可高于25℃下的活性(但40℃可极大地降低野生型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科学家们提示,利用内源基因可避免利-46用外源DNA进行基因操作时发生的有害效应。这个研究组的植物生理学家KohIba说:“此项研究给予我们的启迪是,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可育成新的农作物或树木,以适应无可避免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例如可使寒冷地区的树木适应于高温环境”。汪开治  相似文献   
98.
负二项分布的参数k值与平均数m之相依关系可表达为如下3种形式: (1) 1/K=α/m+(β-1) (2) 1/K=+α/m+γm+(β′-1) (3) 1/K=αm~(h-2) 1/m 式中,α、β为m-m回归(Iwao 1968)的参数α、β值;α′、β′和γ为改进的m-m回归模式(徐汝悔等 1984)中的参数α′、β′和γ值;a、b为Taylor's(1965)指数法则中的a、b值。本文引用7种生物种群的资料论证了上述三种关系的存在,并对3个模型的优劣进行了比较。依据Taylor's指数法则中参数b的大小,又可将k与m的关系归纳为5种基本类型,表明了k值与m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用k值来测定生物种群的聚集强弱及建立耻论抽样数模型均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索慢性胃炎(CG)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

方法

采集我院青年CG患者(CG组)和健康人群(NC组)的粪便样品,对其细菌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然后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分析。

结果

CG组与NC组对象肠道菌群在门和科水平上均有不同之处,其中CG组对象有较高丰度的Actinobacteriota和较低丰度的Ruminococcaceae。CG组对象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均一度均显著低于NC组(均P<0.05),但两者具有相似的丰富度水平。多元方差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均发现CG组和NC组对象肠道菌群有较大差异。BifidobacteriumBlautiaCollinsella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和Streptococcus与CG患者密切相关。

结论

CG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较大变化,其中BifidobacteriumBlautia等细菌与CG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0.
钙调素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是多种生物学作用的信号组分.钙/钙调素信号途径由钙离子,钙调素以及下游的靶蛋白组成,通过与靶蛋白作用而传递信号并且发挥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对于旱,盐,冷以及热胁迫下钙调素结合蛋白的作用进行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