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生物科学   3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病虾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比较研究正常与发病的中国对虾7种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病毒侵染后,对虾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的肝胰腺、中肠、胃等组织。在光镜下,可见消化道内壁上皮组织广泛受损,细胞大量坏死或空泡化;电镜下可见主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嵴大量断裂、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溶酶体增生,病变细胞内出现大量变性的膜性结构等。观察结果为弄清对虾病毒引起的病症及致病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2.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组感染至12 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23.
分别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紫外灯照射及不同季节中日光照射对噬藻体P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UV-A和UV-B)对噬藻体PP有较强的致失活作用,并且其致失活作用强弱与波长有关.日光的作用下,夏季时噬藻体PP的日失活率为88.60%,冬季时为58.86%.同时发现不同季节中,尽管在某些时段的日光强度相似,但噬藻体PP失活率的差别却较大,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光质不同引起的.上述结果有助于解释淡水环境中噬藻体种群大小的季节性波动.  相似文献   
24.
噬藻斑扩大及噬藻体吸附率与宿主生长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它们在北极水域等极端环境下均可生存,固氮贡献巨大1,而噬藻体是重要的具物种特异性的蓝藻致死者,在控制蓝藻种群的结构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噬藻体不但在海水中大量存在2,而且在控制水体初级生产力方面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5.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无包含体、具囊膜、杆状的双链DNA病毒 ,其全基因组序列为 300kb左右 ,是目前已知的基因组最大的动物病毒之一1,2.该病毒的基因组结构非常特殊 ,与已知的病毒的基因组相差很远 ,拥有许多该病毒特有的基因 ,很可能为一种新的病毒科成员 ,其分类地位待于进一步研究。从已经登记到GenBank1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全序列知道 ,该病毒存在着至少两种不同的分离株 ,但基因组序列非常保守。本文报道该病毒的一个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以及三个不同的白斑综合症病毒分离株的同源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26.
一种改良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提纯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原,自1992年以来一直严重影响对虾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7.
根据一些病毒的DNA多聚酶氨基酸序列中特有的保守序列VYGDTD设计的简并寡核苷酸 ,经地高辛标记后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基因库克隆杂交 ,筛选出一段长度为 70 7bp的EcoRI基因片段 ,该片段在一个开放阅读框内。并含DNA多聚酶B家族特有的保守序列YGDTDS。经与基因库比较 ,其氨基酸序列与藻类DNA病毒科 (Phycodnaviridae)的几株藻类病毒的DNA多聚酶片段有部分相似 ,因此推测该核苷酸片段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DNA多聚酶基因的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28.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基因克隆及探针制备与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收集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病虾样品中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经负染在电镜下观察,完整病毒粒子大小为110×280~320nm。病毒核酸经EcoRI酶切,克隆到pUC18质粒上,经筛选得到两个克隆L46、M13,克隆片段分别为2.14kb和3.58kb。将这两个基因片段和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简称WSSV)基因克隆片段A26制备探针,共同用点杂交法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病虾样品进行检测,以了解我国沿海地区对虾杆状病毒的分布,并确定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与WSSV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29.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厦门分离株ORF220编码真核生物GP130受体同源蛋白.将ORF220和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融合在一起克隆到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I,然后与AcBacmid共同转染DH10B细胞.用PCR鉴定含有ORF220和EGFP基因的重组质粒,提取纯化重组质粒并转染昆虫细胞进行表达.结果发现,DNA转染后3-5d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融合蛋白在昆虫系统内成功表达.用病毒上清液感染昆虫细胞进行时相观察,结果表明,ORF220蛋白在昆虫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呈随机分布,没有特异的细胞定位.  相似文献   
30.
蝙蝠物种丰富,分布广泛,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中一些蝙蝠种类还有迁飞的习性,与人类接触密切。迄今为止,已在蝙蝠体内分离到80多种病毒,其中一些是多种重大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染源,给人类公共健康和蝙蝠生物保护带来威胁。近年来,一些新病毒病的暴发,老病毒病的重返都与蝙蝠有关,如1994年澳大利亚爆发的亨德拉病毒(Hendravirus),1997年澳大利亚爆发的梅南高病毒(Menangle virus)TM,1998年马来西亚爆发的尼巴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