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生物科学   2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通过对猫儿山海拔梯度上常绿阔叶林(低海拔,1100 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海拔,1500 m)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高海拔,1900 m)3种典型植物群落中乔木层植物构型性状以及环境因子的测定,分析乔木层植物构型性状在3个群落间的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乔木层树冠面积、45 cm基径、胸径和叶片聚集度持续增加,树高、枝下高和树冠厚度先增加后减小;枝条伸展方向表现为在低海拔群落中水平枝条比例最大,高海拔群落次之,中海拔群落最小;中海拔群落中乔木层植物构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总辐射是乔木层植物构型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它们分别解释了构型性状39.6%和23.9%的变异.土壤有机质对树冠面积和枝下高影响较大,总辐射对胸径和45 cm基径影响较大,且都呈正相关.猫儿山乔木层植物在不同海拔群落间存在构型分异,影响乔木层植物构型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力是土壤有机质和总辐射.  相似文献   
12.
广西平果喀斯特地区被假臭草入侵的群落,包括撂荒地、退耕还林幼林、公路边、荒山灌草丛4种土地利用类型.用元分析、协方差分析、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树模型研究其草本植物多样性、丰富度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元分析总效度为正且显著;所有区组的效度为正;撂荒地的效度为负,其他3种土地类型的效度为正;权重较大的土地类型为灌草丛.协方差分析表明,假臭草重要值、距公路距离、30 cm深含土率是影响草本植物多样性、丰富度的主要数量因素;有假臭草群落的草本植物多样性、丰富度高于无假臭草群落;土地类型对草本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但对草本丰富度无显著影响.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划分了随机效应解释率,有无假臭草、样方间误差分别解释草本Shannon指数模型50.9%、49.1%的随机效应,解释草本植物丰富度模型39.0%、61.0%的随机效应;区组和土地类型的随机效应为零.假臭草入侵分为5个等级,中度入侵的群落草本植物多样性、丰富度较高;假臭草重要值超过23.6%阈值后,草本植物多样性、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桂西不同灌丛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野外设定样方、每木检尺的方法,调查了桂西9个市县的10种不同灌丛类型群落,分析了灌丛群落优势种重要值、物种组成、生长指标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桂西灌丛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在调查的10个群落类型中,共有灌木树种87种,隶属于47科78属,以大戟科、蔷薇科和马鞭草科的树种较多;草本56种,隶属于31科48属,以禾本科、菊科和蔷薇科为主。灌丛群落主要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盖度为30%~70%,灌木的平均高度介于0.75~3.25 m之间,一般不超过5 m;草本层盖度为3%~90%,草本的平均高度在0.4~1.3 m之间,一般在1 m以下。不同灌丛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均不同,单优势种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普遍较高;而多优势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即多优势种群落的物种数量多、分布均匀、结构更加复杂和稳定。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综合分析,群落9(白栎+马桑+火棘灌丛)和群落10(黄荆+灰毛浆果楝灌丛)的组成丰富、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9个红锥优树二代家系苗光合碳氮同化过程关键物(叶绿素、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总ATP酶含量、PEP羧化酶含量和RUBP羧化酶含量)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行优良家系的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生理指标29个家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叶绿素a含量为0.13~0.72 mg·g-1FW,叶绿素b含量为0.01~0.27 mg·g-1FW,叶绿素a+b含量为0.18~0.98 mg·g-1FW,类胡萝卜素含量为0.03~0.32 mg·g-1FW,硝酸还原酶活性为1.16~10.26 μg·g-1·h-1,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为0.30~1.24 A·mg-1protein·h-1,总ATP酶含量为0.37~3.55 U·mg-1 prot,PEP羧化酶含量为8.42~21.24 IU·L-1,RUBP羧化酶含量为2.09~9.12 ng·mL-1。其中,总ATP酶含量变异最大,其次为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异最小的为RUBP羧化酶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分别筛选出10个红锥优树二代优良家系,重复率达到90%,分别为B2、B5、P5、A6、P3、P6、R3、D2、R4家系。这说明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均可用于评价红锥二代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4个不同种源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苗为研究材料,测定及分析其光响应曲线及光合参数日变化规律,以期为蚬木引种和优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武鸣种源具最高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具有较好的适应强光的能力.靖西种源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LSP和斜率(AQY),...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环境因子对红锥生长的影响, 以广西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Miq)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 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环境因子对红锥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环境因子对红锥幼林生长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试验点红锥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 年降水量、海拔和年日照时数是影响红锥幼林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 红锥幼林胸径生长与年日照时数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海拔和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 红锥幼林树高生长与年日照时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海拔和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研究结果揭示红锥人工林可以通过立地选择来达到丰产目的。  相似文献   
17.
探索林下植被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桂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天然成熟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 研究了8个县市蚬木天然成熟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地形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林下植被中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有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毛果翼核果(Ventilago calyculata), 以及乔木层幼苗如蚬木、广西澄广花(Orophea anceps)、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等, 主要来自豆科、五加科、鼠李科、椴树科、番荔枝科、樟科、藤黄科和大戟科等; 草本层优势种主要有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石山棕(Guihaia argyrata)、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水蔗草(Apluda mutica)、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等, 主要来自肾蕨科、棕榈科、槲蕨科、禾本科、百合科、铁角蕨科和鳞毛蕨科等。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SWC)、土壤全钾(TK)、土壤全磷(TP)和坡度(SLO)是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它们分别解释了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32.3%、16.1%、9.7%、8.6%和8.6%的变异。灌木丰富度、灌木多样性指数与TK、SWC、土壤pH值和TP显著负相关, 而草本丰富度、草本多样性指数则与TK显著正相关; 灌木密度、灌木盖度与土壤pH值显著正相关, 草本密度与SWC和TK显著正相关, 草本盖度与TP、TK显著正相关, 与坡度显著负相关。土壤和地形因素是影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异的最主要因素, 而林分冠层结构的影响较小, 土壤各因素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高于地形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 分析了广西那坡县广西青梅种群的数量动态过程; 利用生存分析理论, 编制静态生命表, 绘制生存曲线并分析生存函数变化。结果表明: 广西青梅种群缺少大径级个体, 幼苗占较大比例, 主要集中在胸径为 0-1 cm, 占整个群落个体数的 88.3%; 其生长至胸径 4 cm 以上时, 植株死亡率较低, 并能保持稳定, 种群存活曲线趋于 Deevey-Ⅲ型。广西青梅生长更新良好, 更新方式为种子繁殖, 幼龄数量储备充足, 结合量化分析为增长型种群。结果表明种群在发展前期出现较大的波动, 选择合适的恢复和保存方法为广西青梅更新层个体发育创造适宜的生境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选择喀斯特特有树种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优良种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源蚬木光合生理和生长特征的月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蚬木光合生理特性在不同月份、不同种源间差异显著,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均随月份发生变化。各种源蚬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在8月份最高,4月份和12月份较低。水分利用效率则在8月份最低,4月份和12月份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蚬木各种源苗高与地径、净光合速率均显著正相关,而净光合速率与地径也表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净光合速率可作为蚬木生长过程中的指示性监测指标。蚬木大新、武鸣、隆安种源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表现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生长量,以及较低的蒸腾速率,因此,这3个蚬木种源更适合在南宁地区引种种植。  相似文献   
20.
郑威  何峰  谭一波  申文辉 《生态科学》2017,36(5):138-143
为了解石漠化区退耕还林林分的土壤呼吸动态及特征, 采用Li-8100 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对桂西石漠化区银合欢、柚木退耕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两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特征, 银合欢和柚木林土壤呼吸年均值分别为(2.94±0.42)和(2.85±0.46) μmolCO2m-2·s-1, 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主要由土壤温度决定。基于日最低气温的单因子指数模型对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拥有良好拟合效果, 利用该模型计算得银合欢林和柚木林的土壤呼吸年CO2 通量分别为42.31 和39.44 t·hm-2·a-1, 与同气候带森林土壤呼吸通量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