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生物科学   5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大丽轮枝菌可侵染棉花、马铃薯、番茄等660余种寄主植物,引致黄萎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深入了解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在前期棉花提取物诱导大丽轮枝菌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上调差异表达的线粒体甘油-3-磷酸脱氢酶基因VdGut2 (VD592_6958_Chr4)和非差异表达的胞质甘油-3-磷酸脱氢酶基因Vd...  相似文献   
12.
将ICR系雌性小鼠处死并在10℃、15℃、20℃和25℃下依次保存8、14、24和48 h后,采集其体内的卵巢GV期卵,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获得的2细胞期胚经体外培养或胚胎移植观察其发育能力.其结果,在10℃下保存24 h、15℃下保存14 h、20℃下保存8h和25℃下保存4 h后,其体内附有卵丘细胞的GV卵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后的2细胞率分别为14%、9%、10%和10%,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带有颗粒细胞GV期卵的比率明显降低,同时其GV期卵经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后的2细胞率明显降低.在20℃下保存24 h和25℃下保存14 h时,难以获得形态正常的GV期卵;体外受精获得的2细胞期胚经体外培养,总体上有64%的胚胎发育至扩张囊胚,未见有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的显著影响,且利用在15℃保存8 h后的GV卵获得2细胞期胚的移植获得正常新生小鼠.上述结果表明,雌性动物室温条件下死亡后,若能短时间及时采集其体内GV期卵并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体外培养及胚胎移植技术,就有可能获得新生后代.  相似文献   
13.
三门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三门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浮游动物有67属,89种,16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twhaeta、捷氏歪水蚤Tortanus derjugini、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类群和广布种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除了夏季有所差异外,其它季节基本一致。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湾口区生物量最高,而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湾顶部;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8.0.68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低于相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的变化范围为16.1%-49.1%d^-1,对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的变化在58.3%-83.6%d^-1。11月份,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均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炎性细胞因子、风湿因子、双手平均握力和体能的差异,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因子、握力和体能的相关性。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清IL-18、IL-6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120,-26.930,-18.790,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RF阳性率和Ig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握力和体能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745,38.580,p0.00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18、IL-6和hs-CRP水平与RF阳性和IgA阳性正相关,与握力和体能指数负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较高,且与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和体能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检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肌肉特异性表达Cas9蛋白小鼠胚胎,为建立肌肉特异表达Cas9小鼠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小鼠Rosa26位点sgRNA并通过体外酶切验证活性,同时使用同源重组构建肌肉特异性同源打靶载体;通过显微注射将Rosa26sgRNA与Cas9蛋白注射到小鼠胚胎,通过PCR及测序检测胚胎的编辑情况,同时移植到假孕母鼠体内,待其生产;将同源打靶载体与Rosa26sgRNA和Cas9一起注射到小鼠胚胎,通过PCR检测整合情况。结果体外酶切实验表明,体外转录的sgRNA与Cas9蛋白联合可对靶位点产生编辑作用;成功构建了肌肉特异性同源打靶载体Donor-SP-px459;通过原核注射获得Rosa26基因编辑胚胎,经移植获得Rosa26基因编辑小鼠;注射同源打靶载体后,成功获得肌肉特异表达Cas9蛋白的基因打靶小鼠胚胎。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Rosa26基因编辑胚胎和小鼠,并获得了肌肉特异性表达Cas9蛋白小鼠胚胎,为利用基因打靶构建肌肉特异表达Cas9的小鼠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河口缺氧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世界许多河口都存在季节性缺氧的现象,并且低氧出现的频率、范围、持续时间、强度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河口缺氧引起的生态效应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河口生物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运动能力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河口缺氧不仅影响河口生物的分布与生存,而且还会改变群落结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分子、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综述了河口缺氧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心内直视手术中七十岁以上患者的体外循环特点和管理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间7000余例手术中70岁以上患者共有194例,分类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全部应用进口膜肺,勃脉力A和胶体预充,常规加入白蛋白、激素和乌司他丁;心肌保护采用间断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顺灌逆灌和桥灌相结合;常规监测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和血细胞压积,积极应用超滤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11.5±40.4m in和63.6±21.0m in,自动复跳率52.6%,平均搭桥数目3.4±0.8支,术后平均气管拔管时间24.0±12.7h,平均ICU时间4.7±3.5d。结论 70岁以上患者以瓣膜和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病变复杂,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各脏器保护要求高,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获得具有体外切割活性的LbCpf1蛋白。方法: 将毛螺菌科细菌ND2006(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ND2006)的LbCpf1基因编码区连接至pHis*6(IV),构建原核表达质粒CRISPR-LbCpf1-6*His。将该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透析除盐和凝胶电泳检测等步骤获得重组蛋白,进行体外切割试验鉴定重组蛋白切割活性。结果: 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CRISPR-LbCpf1-6*His,经转化后获得含有重组质粒CRISPR-LbCpf1-6*His的BL21(DE3)蛋白表达菌株。将菌株接种于37 ℃,160 r/min,IPTG终浓度为0.5 mmol/L的条件下诱导5 h,最终镍柱纯化除盐后的LbCpf1蛋白终浓度可达400 ng/μl,在体外适宜条件下,该重组蛋白可与成熟的crRNA结合切断标靶DNA。结论: 获得的高纯度LbCpf1蛋白具有体外切割活性,可用于后续基因编辑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脑创伤后海马神经组织中casepase-3表达及其在细胞凋亡中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创伤组,用Marmarou方法造成大鼠重型弥漫性颅脑创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CA1区神经细胞casepase-3蛋白表达情况,原位细胞DNA断裂检测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动态变化。同时行TUNEL与caspase-3双标染色。结果:对照组海马区神经细胞casepase-3未见明显表达,创伤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casepase-3表达在伤后3小时开始升高,伤后3天达高峰(P0.01),伤后7天下降明显。对照组海马区未见TUNEL阳性细胞,创伤组海马区TUNEL阳性细胞伤后3小时开始增多,伤后3天达高峰(P0.01),伤后7天下降。可见创伤组TUNEL染色与caspase-3免疫染色双标阳性的细胞伤后6小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于伤后3天达高峰(P0.01),伤后7天双标阳性细胞数量下降。Casepase-3表达与TUNEL阳性细胞明显相关(P0.01)。结论:大鼠脑创伤后casepase-3的过度表达是影响大鼠脑创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原因之一,抑制casepase-3活性表达对神经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印度洋南赤道流区水体叶绿素a的分布及粒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4—5月印度洋南赤道流区的综合环境调查资料,对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叶绿素a浓度分布和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层化明显,表层水温较高,营养盐浓度较低。调查海区东部测站的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受到来自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南爪哇流的影响,有高温低盐的特点。叶绿素a浓度在该海区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表层叶绿素a浓度在整个调查海区虽然普遍较低(平均为(0.1220.052) mg/m3),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化特征:印度洋南赤道流区中部,叶绿素a浓度较低,站位间分布均匀;东部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高,不同测站叶绿素a浓度差异明显.(2)整个调查区域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结构,其最大值分布在60—80m水层,位于营养盐跃层内.(3)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pico级份的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平均为75%,nano级份的贡献平均为20%,net级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小,平均仅有5%. 对比本次调查和在其它海区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属于典型的低纬度寡营养海区,低的营养盐浓度(特别是NO3-浓度)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