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7篇
生物科学   2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西藏尼木县古树年龄鉴定及生长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老龄树的古树等级并了解其生长历史是国家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调查估算了西藏拉萨市尼木县20棵胸径较大的核桃和10棵大果圆柏的树龄,分析其生长历史.结果表明: 20棵核桃树中,一级古树、二级古树及三级古树分别为4、7及9棵;10棵柏树中,有2棵一级古树、4棵二级古树、4棵三级古树.历史上的持续低生长现象在某些时间段内2个树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至80年代,但古树生长在个体间表现出较大的生长差异.古树生长与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古树主要分布于村庄和道路两旁,人类活动频繁.古树的径向生长受到该区域气候调控的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这导致了古树的径向生长变化在不同树种间表现出空间同步性,而在个体间表现出较大的生长差异.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古树保护措施时应同时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古树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扩增青枯劳尔氏菌RipAK基因启动子序列,与lacZ基因融合得到p HM1:P_(RiPAK)LacZ。携带pHM1:P_(RiPAK)LacZ的青枯劳尔氏菌在营养丰富和基本培养基中都有LacZ活性,表明RipAK启动子可以推动lacZ基因的表达。为构建用于标记植物病原细菌的绿色荧光表达载体,把RipAK启动子和gfp基因克隆到质粒pBBR1MCS-5,使得gfp基因在RipAK启动子的驱动下表达;构建的表达载体pBB-GFP在大肠杆菌中即可表达绿色荧光蛋白。pBB-GFP载体能有效标记青枯劳尔氏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3种植物病原细菌呈短杆状,青枯劳尔氏菌还可形成多个菌体串联的线状结构。荧光标记对3种病原菌在寄主植物上的致病力没有影响,将标记菌株分别滴加在寄主植物叶片的创伤处,可观察到大量的绿色荧光聚集。本研究构建的pBB-GFP载体能用于多种植物病原细菌的绿色荧光标记,标记后的病原细菌在液体培养及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都能观察到荧光。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及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MDRAb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遂宁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197例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将111例MDRAb感染者作为病例组,86例非MDRAb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人口学资料、感染前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将病例组分为病死组与存活组,分析其病死危险因素。结果 MDRAb检出率为56.3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ICU停留时间、使用抗生素7d、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创通气和胃管插管可能是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抗生素7d(OR=2.338,95%CI:1.252~4.368)、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OR=3.703,95%CI:1.665~8.234)、有创通气(OR=4.356,95%CI:1.695~11.192)是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血红蛋白量、昏迷可能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5.185,95%CI:2.012~13.361)、血红蛋白量(OR=0.976,95%CI:0.957~0.996)和昏迷(OR=4.061,95%CI:1.517~10.873)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使用抗生素7d、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创通气是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血红蛋白量、昏迷是MDRAb感染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4.
黑山晋枣芽培养及值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珍稀、优质黑山晋枣液芽为外植体建立了原种无性繁殖系。继代繁殖培养基(mg/L):MS+BA0.1+IAA0.1和MS+BA0.1+IBA0.5,培养30d平均苗高3.0-3.3cm,芽繁殖系数3.3-3.5;生根培养基为MS+IAA0.1+IBA0.2及MS+IAA0.2+IBA0.2两种,生根率83.3%,培养40d平均具根苗高达4.99cm,一次成苗,简化程序,缩短成苗期。移载成活率83.0  相似文献   
55.
为探讨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山矾(Symplocos sumuntia)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为7200 m~2的12块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51种,隶属于58科98属,以樟科(Laur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蔷薇科(Rosaceae)等为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对山矾次生林群落径级、高度级结构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群落乔木层径级为单峰型结构,高度级结构分布呈倒“J”型,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强。受不同人为强度干扰的山矾次生林群落各层次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数量不同,乔木层优势种数量差异显著,且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中度干扰的优势种数量最多,轻度干扰次之,重度干扰的最少。总体上看,人为干扰对山矾次生林群落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水平具有负面影响,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S)和均匀度指数(J_(sw))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物种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中度干扰下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56.
白洋淀沉水植物腐解释放溶解性有机物光谱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受污染水体中,水生植物在秋冬季节腐烂分解会释放大量溶解性有机物(DOM),DOM可影响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对水体中的化学和生物过程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利用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和主成分分析法(PCA)来表征和分析水生植物腐解产物中DOM的组分及其特点。UV-vis的研究表明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样品中DOM的腐殖化程度逐渐升高,当腐殖化程度达到最高值时,腐解进入矿化阶段,此时腐殖化程度逐渐降低。通过PARAFAC分析可以分离出3种类蛋白组分(C1、C2和C5)和2种类腐殖酸组分(C3和C4)。由PCA可以得出在腐解初期,类蛋白组分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类蛋白组分含量逐渐降低,而类腐殖酸组分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7.
香菇多糖是香菇中特有的生物活性成分。硝普钠在调控食用菌生长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对香菇生长及多糖合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以香菇新808为研究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硝普钠作为外源一氧化氮对新808菌丝的生物量、生长速率、香菇多糖含量、香菇多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表达调控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硝普钠浓度为100 μmol/L可显著提高香菇菌丝生物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1.61倍;生长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香菇菌丝的香菇多糖含量显著提高,为对照组的3.71倍;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73倍、2.23倍和1.55倍;与多糖合成有关的辅助模块酶基因LENED_010207、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基因LENED_012941和多糖裂解酶基因LENED_004566基因相对表达量有所上调,其中LENED_010207基因上调最明显,而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基因(PGM)与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基因(PGI)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在100 μmol/L浓度硝普钠处理下,香菇生物量、多糖含量、多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部分多糖合成关键酶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添加适宜浓度的硝普纳能有效地促进香菇多糖的合成,提高香菇多糖的含量。本文为进一步探索香菇多糖的代谢通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选育高多糖含量的香菇新品种提供了新思路,对改进香菇栽培技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卵巢切除术建立雌性大鼠去势模型,探究亚麻籽粉木酚素预防乳腺癌的功能及与雌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将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BD)、基础饲料去势组(BDC)、亚麻籽粉组(FS)和亚麻籽粉去势组(FSC),每组12只,对全部大鼠进行二甲基苯蒽(DMBA)一次性灌胃(2mg/kg体重)建立诱发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一周后对BDC组、FSC组大鼠行去势手术,连续观察21周,测定瘤体的体积和重量,并取乳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期间动物一般状况良好,实验组大鼠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亚麻籽粉组(FS和FSC组)大鼠发生可触及肿瘤的时间较相应对照组晚2到4周;亚麻籽粉组大鼠单纯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以及乳腺癌发生率和病灶数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单纯性增生:FS vs BD,P=0.006**;FSC vs BDC,P〈0.001**;不典型增生:FS vs BD,P=0.048*;FSC vs BDC,P=0.014*;乳腺癌:FS vs BD,P=0.028*;FSC vs BDC,P〈0.047*);亚麻籽粉组大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均小于基础饲料组;FS和FSC组研究结果提示亚麻籽粉木酚素抑制增生发生及肿瘤细胞的生长的能力与实验动物体内雌性激素水平有关(单纯性增生:P=0.008**;不典型增生:P=0.042*;乳腺癌:P=0.033*)。结论亚麻籽粉木酚素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化学诱癌剂DMBA所诱发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和单纯性增生的发生,预防乳腺癌的功能和效果受到体内雌性激素影响。本研究结果对未来实施木酚素预防乳腺癌及有效人群的筛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约16—18kb)的组成是相对较稳定的,但在不同类群中,线粒体基因组在基因结构和基因排列方式等方面均显示了极大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可能反映了真核细胞不同的进化路线(Saccone et al.,1999)。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线粒体基因组是惟一一个能够从基因组水平上来分析动物系统发生的分子标记,可以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基因组成及基因排列方式等进行多方位的分子进化研究,因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将成为动物分子系统发生最有力的证据(Saccone et al.,1999)。  相似文献   
60.
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建立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利用脂质体将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GL4.17(luc2/neo)转染至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根据体外生物发光情况及细胞的生长特性,从中挑选合适克隆,进行裸鼠皮下接种,SCID鼠尾静脉接种,建立肺癌移植瘤模型。利用活体成像系统监测肿瘤的生长转移情况,并用切片HE染色进一步验证小鼠模型移植瘤的原位成瘤和转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可用于活体成像的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模型稳定可靠、直观、灵敏,为肿瘤生长转移机制的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