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6篇
生物科学   15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古尼虫草小孢变种无性型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从古尼虫草小孢变种Cordyceps gunnii var.minor上分离的无性型古尼拟青霉小孢变种Paecilomyces gunnii var.minor G106M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将培养16h的菌丝体用溶壁酶和蜗牛酶的混合酶液于28℃酶解1.5~2h,原生质体产量可达3.74×107/mL。以培养12h的菌丝制备的原生质体在0.6mol/L氯化钠的SDAY培养基上再生率最高,为17.92%。  相似文献   
42.
我国重要药用真菌蝉花的分类地位和学名在国内外长期混乱,因其有性型未被发现,长期以来误作为根据巴西标本命名的Isaria (Paecilomyces) cicadae。作者最近在井冈山发现了其有性型,研究了标本及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及多位点系统发育特征,并与GenBank中相关种类的序列进行了对比,证明I. cicadae是物种复合群,确定蝉花是虫草科虫草属中的新种,使用传统药用真菌蝉花的古老名称将其命名为Cordyceps chanhua。蝉花子座淡橙色到淡桔黄色,子囊壳半埋生,475-602×222-319μm,子囊孢子246-360×1.5-1.8μm,分孢子圆筒形,6.4-13.8×2.1-3.1μm。孢梗束淡黄色至淡黄褐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圆筒形,3.5-10.5×1.5-4.5μm。  相似文献   
43.
李增智  孙长胜 《菌物学报》2022,41(11):1731-1760
根据考古和史料证据推断,人们对虫草的认识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涉及文化、艺术、历史、哲学、宗教、习俗、医药及生物科学等方面。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可分为崇拜时代、本草时代、描述时代和分子时代。(1)崇拜时代(红山文化-神农本草经问世):中国考古发掘出众多玉蚕和玉琀蝉,反映在远古时期对虫草的蒙昧认识以原始的轮回崇拜为特点。至今中外仍遗留着一些古代虫草崇拜的习俗。(2)本草时代(《神农本草经》问世-1818年虫草属建立):古代苏美尔人可能使用过一种虫草入药;而中国人2 000年来一直使用白僵蚕、蝉花和冬虫夏草等入药。此时期物化观念对东西方都有较大影响,对于虫草东西方均有“动物化植物”“竹根化蝉”“虫草互变”等认知,反映了物化论的深刻影响。(3)描述时代(1818年-20世纪末):1818年Fries建立虫草属,揭开虫草菌科学发展300年的篇章。物化论逐渐被近代科学取代;庞大的虫草家族逐渐形成。欧洲和日本流行虫草绘画,加快了虫草知识的普及。19世纪后期兴起利用虫草菌防治害虫,并在20世纪中期形成规模较大的真菌杀虫剂产业。中国将虫草用于食品和药品的古老传统得以传承并发展,在20世纪后期形成较大产业;但欧美各国发展较慢。(4)分子时代(21世纪初以来):在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带动和支撑下,虫草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进入分子时代。生物药物素研究缓慢进展,而虫草的多基因系统发育、虫草侵染昆虫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及以基因组学引领的组学研究则快速进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对于弘扬虫草文化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4.
李佳丽  蔡悦  栾丰刚  王滨  李增智 《生态学杂志》2010,21(12):3239-3247
由球孢白僵菌引起的家蚕白僵病是影响蚕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皖南泾县和皖西南潜山县蚕区的病蚕、蚕室环境、蚕室周边桑园、松林及农田调查取样,共分离出124株球孢白僵菌;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它们及用于防治松毛虫的菌株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追踪家蚕白僵病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结果表明: 两个地区的球孢白僵菌种群均为异质性明显的种群.潜山的蚕病亚种群是多源的,而泾县的蚕病亚种群是单源的;泾县蚕病亚种群和潜山的蚕病优势亚种群具有典型的地方性,只在蚕室内循环侵染家蚕,引起低频常在性的地方性白僵病;而潜山的非优势亚种群可以在蚕室外的少数转主寄主中传播.在两地松林的松毛虫种群中流行的类群、真菌杀虫剂生产菌株以及在潜山蚕室附近引起螳螂种群流行病的类群均与蚕病类群无关,表明其对蚕业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5.
利用RAPD—PCR检测三种白僵菌及球孢白僵菌种内变异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增智  黄勃 《菌物系统》1998,17(2):185-189
采用PCR-RAPD技术研究了球孢白僵菌2株野生型多孢株及其各1株单孢分离株的RAPD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比较了彼此间的相似率。结果显示,相似率在63.6-99.3%之间变化很大,表明各分离子间的基因组DNA已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6.
利用RAPD-PCR检测三种白僵菌及球孢白僵菌种内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RAPD技术研究了球孢白僵菌2株野生型多孢株及其各1株单孢分离株的 RAPD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比较了彼此间的相似率。结果显示,相似率在63.6~99.3%之间变化很大,表明各分离子间的基因组DNA已发生变化。球孢白僵菌与另一种白僵菌布氏白僵菌之间的相似率在64.9%~80.9%之间,与粘孢白僵菌之间的相似率在50.0~61.9%之间。  相似文献   
47.
48.
不同诱捕技术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不同引诱剂、不同诱芯、不同诱捕器和不同缓释量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4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MA2K 05的效果最好,引诱活性平均为26.3头/诱捕器,对其它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也有引诱作用;引诱剂MA2K 13活性次之,平均21.3头/诱捕器;MA2K 11最弱,平均13.8头/诱捕器.3种诱芯A、B和C的引诱效果分别为14.73、4.25和20.3头/诱捕器,其中诱芯C内引诱剂总量为诱芯A或诱芯B的2.5倍,且诱芯C内的引诱剂3~5 d需添加一次,而诱芯A和诱芯B的引诱活性能持续1个月以上,因此,诱芯B较为理想.宣州诱捕器引诱效果显著高于日式诱捕器,分别为36.4和9.7头/诱捕器.不同剂量诱捕结果表明,随着诱芯缓释量的增加,诱捕效果也相应提高,当剂量从20 ml上升至80 ml时,诱捕效果增加不显著;当诱剂达120 ml时,引诱效果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9.
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电镜扫描和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对松褐天牛的触角感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测定了触角对松树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棒形感器、瓶形感器、芽形感器以及刺形感器,以毛形和锥形感器的数量最丰富.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3个型,指形感器有2个型.毛Ⅱ、毛Ⅲ型和锥Ⅰ、锥Ⅱ型感器表皮结构具有深的纵刻纹,具有嗅觉感器的典型特征.同时对各种感器的数量、长度及分布特点等作了描述.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供试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引起松褐天牛雌、雄成虫较强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不同部位的EAG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剂量试验表明,松褐天牛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α-Pinene的EAG反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0.
球孢白僵菌28S rRNA基因D11域由于一内含子的存在与否,引起这一区域的扩增产物有两种片段类型(约520bp及120bp),将此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球孢白僵菌的117个菌株,发现17%菌株的扩增产物为双片段类型,即为异核体。异核体在不同种群中的分布频率因地理生态条件而异。单孢分离分析表明,异核体的分离频率约为35%。RAPD检测结果说明异核体在准性循环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交换及遗传重组。球孢白僵菌异核体在继代培养中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