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生物科学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程亮  王晓卫  赵海涛  任轶  李保国 《生态学报》2016,36(23):7724-7731
小种群的保护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鉴于小种群极易灭绝的特性,寻找制约小种群存活的关键因子,形成快速拯救的措施,是目前对于小种群进行保护十分迫切的任务。根据秦岭大坪峪地区2个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种群连续5a的观察数据,参照群体大小、配偶体制、迁移扩散、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川金丝猴其他种群的研究结果,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10.0),对猴群未来100a内的数量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个体迁移的情况下,大坪峪种群种群100a间灭绝概率为95.8%和93%;当存在个体迁移和扩散的情况,灭绝概率为2%和0.4%。因此种群间个体迁移是秦岭大坪峪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动态的限制因子。鉴于此,增加川金丝猴大坪峪种群间的个体交流,能够保证本群川金丝猴长期生存所需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增加秦岭川金丝猴各种群间的个体交流,建立群间的生境走廊对这一世界性濒危物种的长期存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2.
秦岭金丝猴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观察并综合有关文献,介绍了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婚配制度、性成熟、交配期及交配行为、怀孕和产仔、幼仔的抚育和生长等情况,为了解金丝猴繁殖生物学特点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3.
一株节杆菌溶解磷矿粉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矿粉用量明显地影响节杆菌1TCRi7菌株对其溶解,随着磷矿粉用量的增加,溶磷率急剧下降,超过5 g/L,溶磷率不到0.1%,培养液的pH也随磷矿粉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菌体生长繁殖几乎不受磷矿粉用量的影响。振荡培养时,第1 d菌体繁殖量就达到高峰,pH也降至最低,同时表现出强烈的溶磷活力,但菌株的溶磷量并不与其生长量吻合,溶磷量第9 d才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培养过程中有机酸分泌发生交替变化,主要分泌乙酸和丙二酸。第1 d、第9 d和第15 d出现3个峰值,说明微生物利用了所分泌出来的有机酸,并发生了有机酸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84.
微生物溶解磷矿粉能力与pH及分泌有机酸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 74株溶解磷矿粉的微生物 ,发现它们的溶磷能力差异很大 ,主要决定于菌株本身的特性 ,与其来源无关 ,真菌普遍比细菌要强。真菌的溶磷能力与其培养介质的 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但细菌的这种关系非常弱。二者都产生多种有机酸 ,真菌主要分泌草酸、丙二酸和乳酸 ,而细菌主要分泌草酸、酒石酸、丙二酸、乳酸和乙酸 ,不同菌株分泌有机酸的数量和种类差异很大 ,但溶磷量与有机酸总量或单个有机酸浓度之间 ,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性 ,唯独柠檬酸与真菌的溶磷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不同菌株有完全不同的溶磷机理 ,可能多种机理并存。  相似文献   
85.
基于器官生物量构建植株形态的玉米虚拟模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探讨了基于玉米器官生物量模拟其形态的方法,并应用2000年田间试验数据提取了玉米节间、叶鞘和叶片的形态构建参数。基于玉米虚拟模型生物量分配模块模拟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建立的形态构建方法与提取的参数,模拟了2001年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器官形态,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应用本模型实现了玉米生长过程中植株各个器官形态变化以及植株高度、叶面积动态的模拟,并实现了植株形态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86.
个性的研究能够加深对群居动物个体间差异和群体的社会组织模式的了解,这使其成为非人灵长类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并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生态学交叉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简要总结了目前灵长类个性的分类定义、评定方法与研究内容,并详细介绍了研究进展中的突出成果:从激素变化、特定基因位点差异和环境条件3个角度解释个性形成机制;将个性在个体健康和认知中的功能应用到灵长类的饲养管理中,有效提升动物福利。为了更好地回答行为生态学理论问题,今后需进一步拓展对野生环境中非人灵长类个体的个性以及行为模式的探索,建议从性选择、社群结构以及空间动态深入研究,切实为濒危物种保护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7.
秦岭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通过野外直接跟踪观察,采用焦点取样和瞬时记录的方法,对秦岭川金丝猴西梁猴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将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定义为摄食、休息、理毛、移动和其他行为5 种类型,结果发现:川金丝猴昼间活动中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息期。川金丝猴昼间的主要行为类型是摄食和休息(约占全部活动时间的62%),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摄食(34.64 ± 1.70%)、休息(26.83 ± 1.69%)、理毛(11.58 ± 0.96%)、移动(18.93 ±1.08%)和其他行为(8.02 ± 0.82%)。在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摄食和休息行为占昼间活动时间比例在夏(75.00%)、秋季(74.15%) 大于春(52.74%)、冬季(56.64%);而移动、理毛和其他行为所占时间比例之和在夏(25.00%)、秋季( 25.85%) 则明显小于冬( 43.4%)、春季(47.3%)。不同季节间的活动时间分配经非参数检验( Kruskal Wallis H test,N = 199),理毛行为( x2 =11.438,df = 3,P < 0.05)有显著差异,摄食(x2 = 20.469,df = 3,P < 0.01)、休息(x2 = 27.235,df = 3,P < 0.01)、移动(x2 = 24.110,df = 3,P < 0.01) 和其他行为( x2 = 60.810,df = 3,P < 0.01) 季节间差异非常显著;除摄食行为外,其余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88.
依据取食优势判断秦岭川金丝猴群OMU的等级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 年5 月至2006 年5 月,对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地区一个人工投食川金丝猴群的取食规律进行了研究,选择该猴群各一雄多雌单元(OMU)下地并进入投食区的取食时间、取食次数、取食顺序这3 个参数,通过计算各OMU 取食时的优势指数量化其取食优势从而对该猴群8 OMU 的等级地位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这8 个OMU 的等级地位为:罗盘单元> 甲板单元> 八字头单元> 井字头单元> 刀疤单元> 朋克单元> 瑞星单元> 方片单元。此外,通过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 将该方法的研究结果与利用攻击- 屈服行为优势指数法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976,P < 0.001)。可见, 利用取食参数的优势指数法判断各OMU 等级地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比攻击- 屈服行为的优势指数法在操作上更为简易,并以此试图为野外投食及笼养条件下非人灵长类等级地位的研究提供一个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9.
乌兰布和沙区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及吸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乌兰布和沙区紫花苜蓿系生长发育规律及根系吸水速度,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的根系生长规律最基本一致的,在生长季风均呈增加的趋势;但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的伸长生长。在当地土壤类型条件下,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根重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遵循对数规律,并随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运用一维土壤水分运动方程,计算得到了不同水分处理根系吸水速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状况;根系吸水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和根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玉米冠层内太阳直接辐射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太阳直接辐射在植物冠层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植物生理生态功能 ,是衡量植物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利用田间实测的玉米冠层内植株各器官的三维空间坐标进行冠层结构分析 ,将冠层内的植株器官表面划分成小面元 ;根据几何光学中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利用面元沿太阳光线的平行投影和投影深度排序 (Z- buffer)算法计算冠层内面元受太阳光直接照射的情况 ,建立了太阳直接辐射在玉米冠层内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模型。模型可计算出作物冠层内任选植株的器官表面或冠层内地面上的太阳直射光斑 (Sunflecks)分布 ,也可输出选定空间位置或范围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的分布 ,同时可实现模拟结果的三维可视化。根据此模型的模拟结果可对太阳直接辐射在玉米冠层内的空间分布进行各种分析。利用玉米冠层内光斑的三维分布测定试验 ,在光合有效辐射 (PAR)波段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模型适用于任意三维结构可测并可进行面元化划分的植物群体或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