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453篇
生物科学   17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4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不同结构的单糖。土壤中的中性单糖也叫中性糖, 主要包括木糖、核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和鼠李糖。其中, 植物来源的糖主要为五碳糖, 如木糖和阿拉伯糖; 微生物来源的糖主要包括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鼠李糖等六碳糖。研究中常利用六碳糖和五碳糖的比例指示微生物和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中性糖是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和能量来源, 在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整合了近30年土壤中性糖的研究进展, 对比了提取中性糖的常用方法, 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壤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来源和周转特征, 综述了影响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中性糖在耕地土壤中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针叶林、阔叶林、草地和灌丛4种土地利用类型。(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GM/AX)在不同土地利用间差异不显著, 而(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RF/AX)则表明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高于针叶林和耕地。不同密度的土壤组分中, 轻质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比重质组分高, 重质组分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较多; 就不同粒径(或团聚体)而言, 黏粒(或微团聚体)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更丰富。有关影响土壤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因素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如耕种和放牧等), 而有关温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992.
焦磷酸测序是一种基于生物发光反应的实时DNA序列测定技术,其反应体系中的荧光素酶决定测序反应的灵敏度。传统焦测序反应使用的是野生型北美荧光素酶Photinus pyralis luciferase(PpL),该酶热稳定性较差,因此由该酶配制的焦磷酸测序反应体系对热不稳定,影响焦磷酸测序的灵敏度。为了建立热稳定的焦磷酸测序反应体系,全合成了耐热突变日本萤火虫荧光素酶的编码序列,并将其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筛选得到的阳性重组菌成功表达了N端带有6×His(组氨酸)标签的耐热突变日本萤火虫荧光素酶。利用镍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了分子量约为60 kDa且比活为4.29×1010RLU/mg的重组蛋白。对重组耐热日本萤火虫荧光素酶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在50℃时仍具有活性,在40℃下孵育25 min后活性保留了90%以上。与基于野生型北美荧光素酶的焦磷酸测序体系相比,由耐热日本萤火虫荧光素酶配制的测序反应体系对热稳定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该测序反应液在37℃放置1 h后仍能够得到正确的测序结果。研究结果为建立稳定可靠的现场及时快速焦磷酸测序反应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微丝骨架解聚剂细胞松弛素B(CB)和稳定剂鬼笔环肽(PD)对梨花粉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动态变化和尖端质膜上钙离子通道的影响。结果显示:CB处理能促进花粉管内胞质钙离子[Ca2+]i浓度增加,同时还能激活质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PD处理对花粉管内[Ca2+]i浓度及钙离子通道几乎没有影响。研究表明,微丝骨架的解聚激活了花粉管质膜上的钙离子通道,使得胞外钙离子大量流入,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从而抑制花粉管生长。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植入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腔起搏器患者(111例),起搏器平均植入时间(4.52±3.65)年,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完全起搏时QRS波时限分为四组:A组为QRS≤120ms(21例);B组为120ms180ms(26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LVEF,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NT-proBNP),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D组患者LAD、LVEDD、LVESD、IVST及IVPWT较其他三组明显增大,同时LVEF显著下降,NT-proBNP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随起搏QRS时限的不断增宽,不同组别的LVEF是依次降低(中位值分别为66.5%、60.3%、52.7%和45.8%),而血清NT-proBNP水平是依次增大(中位值分别为143.7 pg/ml、261.8 pg/ml、599.4 pg/m和971.2 pg/ml)。直线相关性分析示起搏QRS波时限与LAD(r=0.141,P<0.05)、LVEDd(r=0.678,P<0.05)、LVEDs(r=0.439,P<0.05)、IVST(r=0.165,P<0.05)及LVPWT(r=0.189,P<0.05)有显著线性关系,呈正相关。起搏QRS波时限与LVEF负相关(r=-0.684,P<0.05),起搏QRS波时限与NT-proBNP的对数正相关(r=0.368,P=0.029)。结论:对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腔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可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其起搏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会恶化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可结合NT-proBNP进行动态观察,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恶化和心衰的预防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的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0只C57BL/6J小鼠分正常饮食对照组(10只),高脂膳食组(对照组,10只)和高脂膳食加2%木犀草素组(木犀草素组,10只),干预16周,观察体重、血脂水平、血糖、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小鼠在给予高脂膳食16周后,体重水平、血脂水平、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木犀草素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下降,与木犀草素组比较,P<0.05或P<0.01。而木犀草素组则可显著抑制体重、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升高,与胰岛素敏感性未见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木犀草素可预防高脂膳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例长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联合氯氮平组(简称联合组,N=90)和单用利培酮组(简称单用组,N=110),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联合组的显效率高于单用组(84.44%vs.64.54%,P<0.05);两组治疗后BPRS、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如,联合组BPRS评分(23.02±6.26)vs.(45.01±5.78),PANSS评分(54.42±10.11)vs.(84.71±10.31),P<0.05;单用组BPRS评分(25.86±6.59)vs.(44.78±5.47),PANSS评分(57.70±10.15)vs.(85.96±10.13),P<0.05];治疗后,联合组BPRS、PANSS评分低于单用组[如,BPRS评分联合组(23.02±6.26)vs.单用组(25.86±6.59),PANSS评分联合组(55.42±10.11)vs.单用组(57.70±10.15),P<0.05]。两组TESS评分在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可提高疗效,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7.
胃复春和瑞巴派特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胃复春和瑞巴派特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以探索更好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方法。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瑞巴派特组、胃复春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联合治疗组给予胃复春和瑞巴派特,疗程均为l2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并复查胃镜及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改善的评估。并考察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组织病理学改善方面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明显优于各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瑞巴派特组和胃复春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胃复春和瑞巴派特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比较药物治疗与布比卡因局部阻滞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所致的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输尿管结石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M组)与局部阻滞组(B组)各60例,其中药物治疗组采用杜冷丁加阿托品治疗,局部阻滞组采用布比卡因行痛区局部阻滞,两组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镇痛起效时间、缓解时间等疗效指标。结果:局部阻滞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大于药物治疗组,不良反应也比药物治疗组少。疼痛起效时间及缓解时间,局部阻滞组均明显短于药物治疗组。结论:布比卡因局部阻滞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所致的肾绞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以杜冷丁加阿托品为代表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糠酸莫米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鼻腔粘液菌群(包括需氧菌和真菌)的影响,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儿童AR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糠酸莫米松进行治疗,检测其治疗前后鼻腔粘液的菌群分布情况,同时与对照组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经糠酸莫米松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显著减轻。细菌检出率和真菌检出率方面,对照组为90.0%和3.3%,观察组治疗前为86.7%和16.7%,治疗后为93.3%和20.0%,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鼻腔粘液菌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CHI-PAT双价基因遗传转化贵州禾来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禾来拢幼胚为转化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和抗除草剂抗性双价基因(CHI-PAT)导入来拢幼胚,筛选出抗性愈伤组织并获得抗性植株.抗性植株经GUS组织化学及PCR检测呈阳性,转基因植株对50 mg/L的Basta溶液有抗性.初步证明CHI和PAT基因已整合进了水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