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生物科学   7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紫外线-B照射对小白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辐照度为0.4、0.5和0.6W·m^-2的紫外线-B(UV—B)对小白菜(Brassi cacampestrisssp.chinensis Makino)照射2、3和4h·d^-1,连续照射7d后,研究了UV—B照射对小白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停止照射后35d,各处理组小白菜的鲜质量、株高、叶片数、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硝酸盐含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Vc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经UV—B照射后,下胚轴长度大于2cm的小白菜植株所占的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UV—B照射可有效控制小白菜植株徒长。从子叶充分展开时用0,4—0.6W·m^-2 UV—B照射2h·d^-1,连续照射7d,既能有效控制小白菜植株徒长、提高Vc含量,又不会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为最佳的补充UV—B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32.
研制了一种新型、安全、广谱的木材防霉剂。经检测,它对木材具有良好的防霉效果,且稳定持久。初步核算,DCMX木材防霉剂处理木材成本低于市场使用的其他木材防霉剂。  相似文献   
33.
西双版纳聚果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聚果榕Ficus racemosa Linn.是雌雄同株榕树,它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常见种群。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 Mayr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靠聚果榕隐头果内短柱花繁衍后代,两者间形成了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体系。同时,在其隐头果内还存在一个复杂的非传粉小蜂功能群,它们主要是榕树种子和传粉榕小蜂的寄生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选取了5个样地,对聚果榕单果内小蜂群落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聚果榕单果242个,共收集小蜂366660头。聚果榕隐头果内有6种小蜂,隶属小蜂总科Chalcidoidae中的榕小蜂科Agaonidae、长尾小蜂科Caliimomid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其中榕小蜂科中的C.fusciceps是聚果榕唯一的传粉者。金小蜂科中的Apocryta westwoodi Grandi和Apocryta sp.两个种是榕小蜂的寄生者,它们的寄生是传粉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减少因素之一。长尾小蜂科中Platyneura agraensis Joseph,Platyneura mayri Rasplus和Platyneura testacea Motschulsky3个种是寄生榕树种子或与榕小蜂争夺食物(瘿花)资源的小蜂类群,它们的出现与发生,致使聚果榕正在发育成种子的长柱小花形成瘿花,同时一部分种类把卵寄生在已被榕小蜂产卵的短柱小花子房中与榕小蜂争夺食物资源,致使榕小蜂食物资源的匮乏而死亡,对传粉小蜂种群有明显的影响。传粉小蜂从花托口钻入隐头果内,在隐头果内的长柱小花传粉和短柱小花子房中产卵,5种非传粉小蜂从隐头果外部把产卵器刺穿果肉把卵产在小花子房上。通过对5块样地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综合分析发现,传粉榕小蜂为优势种群,而Apocryta sp.种的数量最少。在传粉及非传粉小蜂自然群体中各种类性比明显具有偏雌现象。小蜂群落表现异常的是聚果榕孤立株的样地,该样地传粉小蜂个体数量明显下降,非传粉小蜂个体数量则增加,各小蜂种群之间竞争激烈,出现C.fusciceps和P.mayri两个优势种。  相似文献   
34.
热带雨林三种榕树隐头果昆虫群落结构与功能群生态特性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鸡嗉果榕Ficus semicordata、苹果榕Ficus oligodon、对叶榕Ficus hispid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最常见的树种,它们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种。在每一种榕树隐头果内外,形成了给榕树传粉功能群、寄生子房制造瘿花功能群、复寄生其它昆虫功能群、蛀食和取食隐头果功能群、捕食性天敌功能群、刺吸隐头果汁液功能群、取食熟果加速果实腐烂分解功能群等昆虫组成的群体。本工作在西双版纳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沟谷雨林、植物园榕树园等样地内对鸡嗉果榕、苹果榕、对叶榕3种榕树隐头果内外的昆虫种群结构和功能群生态学特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采集到141037号昆虫标本,隶属6个目,18个科,42属,61种。从种类上比较,捕食功能群、蛀食及取食功能群最丰富,占榕树隐头果昆虫总种数的57.4%。从个体数量上来看,传粉类群的数量最大,占总数的68.6%。每一种榕树与传粉功能群(榕小蜂)之间构成了种内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于榕树必须依赖榕小蜂的传粉而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也必须依赖榕树隐头果内部分小花子房作为繁殖与生存场所才能正常繁衍后代形成的,它们相互之间在生物界中形成了最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传粉昆虫功能群、捕食昆虫功能群对榕树隐头果的生长发育起着促进的作用,而其它功能群或多或少均对榕树隐头果的生长发育起着损害性作用,特别是制造瘿花的非传粉小蜂功能群破坏性最大,次之是蛀食和取食功能群、刺吸果汁功能群、分解功能群对隐头果也起到危害作用,而复寄生昆虫功能群则对传粉功能群造成种群下降,从而致使传粉功能降低,对榕树隐头果起着间接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35.
沼液还田对旱地红壤微生物群落代谢与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学博  樊剑波  崔键  徐磊  祝振球  周静  何园球 《生态学报》2016,36(18):5865-5875
通过沼液还田定位实验,按照不同沼液全氮还田比例设6个等氮量(N-P_2O_5-K_2O量均为120-90-135 kg/hm~2(对照除外))处理:对照(不施肥,CK)、100%化学氮(NPK)、15%沼液氮+85%化学氮(BS15)、30%沼液氮+70%化学氮(BS30)、45%沼液氮+55%化学氮(BS45)和100%沼液氮(BS100),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0—20cm花生收获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阐明微生物群落代谢与沼液还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BS45、BS30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而BS15、BS100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与CK和NPK处理则无显著差异;②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AWCD)、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BS45BS30NPKCKBS100BS15;③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为4组:BS45、BS30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强,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聚合物和胺类等碳源的代谢能力;NPK、CK、BS100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次之;BS15处理为一组,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最低,其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等碳源的代谢能力均为最低。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和多样性的顺序为BS45BS30NPKCKBS100BS15。可见,沼液还田显著影响旱地红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沼液不能完全替代化肥,当沼液全氮还田比例在30%—45%时,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强,有利于土壤质量提高,适于在我国旱地红壤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8、IL10以及与颅内血肿水平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以常规消肿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血栓通注射液活血消肿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IL-8、IL-10、TNF-α、CRP水平、颅内血肿面积、层数和低密度影像水平以及NIHSS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IL-8、IL-10、TNF-α、CRP及颅内血肿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IL-8、IL-10、TNF-α、CRP及颅内血肿水平较低(P0.05);NIHSS功能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状态及炎性反应状态,降低炎性因子及坏死因子的释放,改善病灶区脑组织血液循环,可作为临床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7.
RNA二级结构比一级结构包含更多的信息, 在物种系统发育分析中更能反应真实情况。因而, 本研究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和瓜实蝇B. cucurbitae的L-rRNA全基因进行了测序, 构建了双翅目L-rRNA基因二级结构的模式图, 并分析了其结构特征, 而后基于H45~H47茎环结构参数和结构序列及L-rRNA结构序列对双翅目13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双翅目昆虫具有保守的L-rRNA二级结构; 不同结构区碱基组成和分布不均匀, Ⅳ区和Ⅴ区的完全保守碱基含量最高, GC含量最高, 绝大部分科Ⅵ区的AT斜率均小于0; 科内特有碱基和科间少数保守碱基大部分为G或C。瘿蚊科与双翅目其他科具有较远的系统发育关系, 而丽蝇科、 寄蝇科和食蚜蝇科有相近的系统发育关系; 虻科与网翅虻科同在一个小分支; 蠓科与蚊科同在一个大的系统发育分支。利用单方面参数不易得到理想的进化结果, 准确系统发育分析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参数。  相似文献   
38.
榕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榕树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关键植物类群之一,能够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从而维持该地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一些种类的榕树有绞杀特性,在森林更新演替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些种类的榕树是先锋物种,在植被恢复中起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对西双版纳的过度开发已经使热带雨林片断化,榕树种群数量大量减少,榕果内的寄生蜂、食榕果动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保护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关键植物类群榕树,是保护和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9.
段柱标  彭艳琼  杨大荣  徐磊 《生态学报》2005,25(10):2589-2594
高榕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是我国目前所知榕小蜂群落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群落。通过600个果内78063号小蜂标本的分类、统计,在高榕果内共有25种榕小蜂,隶属于7科、14属,其中两种为传粉小蜂,23种为非传传粉小蜂。在榕小蜂群落中,传粉小蜂优势度较为明显,除1月份为18.42%外,其余月份均达51.62%以上,有时甚至达100%。在单个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较大变幅,有1~8种,普遍寄生2~4种;榕小蜂数量从1~561只/果不等,寄生100~200只/果较多。1年中不同小蜂出现的相对频度差异也较大,E up ristina sp.和Sy coscap ter sp.2每月都出现,有的非传粉小蜂仅于特定月份出现,并且数量极少。榕小蜂的丰富度随着月份而变化,变幅3~19种,并于1月、4月和8月出现3个高峰。自然群落中,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多样性指数与传粉小蜂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非传粉小蜂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都具较高的拟合优度。通过3个不同生境样地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比较,结果表明:在人为干扰较严重的样地内,3项指标都较低,除均匀度指标未达显著外,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均达显著水平。但生境对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影响却不相同,非传粉小蜂会随生境的恶化而迅速消亡,而传粉小蜂的种群则急速膨大,占领全部生境。反之,随着生境的改善,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将有所下降,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将增加。  相似文献   
40.
利用RAPD 技术对采自云南和广东省的盔形溞的四个不同地理种群(拉市海、程海、洱海和流溪河水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20 条寡聚核苷酸中筛选出了12 条扩增产物稳定的随机引物。在4 个群体180 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2 个可重复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65 个, 多态率超过90%。四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 指数)介于0.405-0.440 之间, 其中以流溪河水库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 拉市海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四个不同地理的盔形溞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 为0.23。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 四个地理种群内的分子变异为71%, 种群之间为29%, 说明4个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高; 云南三个种群内变异为70%, 种群之间的变异为30%, 说明距离较近云南省内的3 个湖泊种群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 以上分子方差分析中P 值为0.001, 表明差异极显著(P<0.01)。Jaccard 距离和Nei’s 无偏遗传距离分析显示, 地理距离最近的程海种群(CH)与拉市海种群(LS)并未首先聚在一起, 而是与洱海种群(EH)聚在一起, 之后与地理距离最远的流溪河种群(LX)相聚; 种群分化与距离之间的弱相关性支持资源垄断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