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生物科学   6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植物多倍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这说明拥有多套遗传物质使得多倍体的适应进化具有优势。新多倍体形成后,一些基因组范围的变化较迅速地发生在多倍体形成开端,另一些在长期进化中发生。由于受到遗传、表观等因素的影响,亲本对于新形成多倍体基因组的贡献不均衡。这种偏向于某个亲本基因组的显性优势,称为基因组印记。植物多倍体中的基因组印记表现为基因组偏向性的序列消除、不均衡基因表达、基因沉默,这些受到基因组合并及DNA甲基化、核仁显性等表观因素影响。本文旨在为多倍体基因组进化及育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旨在通过形态学观察、r DNA ITS序列分析以及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霉菌进行鉴定,并通过计算平均吸光值(AWCD)了解霉菌的生长情况以及各类碳源的消耗量,运用数据分析霉菌的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结合r DNA ITS序列、形态学观察以及Biolog鉴定系统确定菌株为黑曲霉;比较8类碳源消耗情况,可知对氨基酸类、脂类、酸类的利用最多,根据碳源代谢情况列出15种最先利用碳源。鉴定菌株为黑曲霉,且该菌株的最适碳源为P-羟苯乙酸,可作为耐酸曲霉代谢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43.
珍珠菜属三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产三种珍珠菜属 (Lysimachia)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 ,其中点腺过路黄 (LysimachiahemsleyanaMaxim .)染色体核型 2n =2 2 =2m +4sm +8st+8t,聚花过路黄 (L .congestifloraHesmsl.)核型 2n =2 4=2m +2sm +1 0st+1 0t及山萝过路黄 (L .melampyroidesR .Knuth)染色体数目 2n =2 2 ,核型 2n =2 2 =4m +6sm +4st+8t,为首次报道。本文还分析了黄连花亚属 (subgen.Lysimachia) 2组 8种植物的核型 ,结果表明黄连花组(sect.Lysimachia)核型类型 1A ,过路黄组 (sect.Nummularia)核型类型 3A或 3B。  相似文献   
44.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物防治中.本研究以线粒体COI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陕西省分布的异色瓢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及基因交流水平.结果表明: 在21个种群529头异色瓢虫供试样本的COII序列中,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Hap1~Hap15),其中Hap1和Hap2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总群体的34.4%和37.6%.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32,各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范围在0.652~0.786.种群间总基因流为10.13,总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为0.024,说明种群间整体遗传分化程度较低.陕西异色瓢虫种群在进化上呈现中性模型,群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基于Nei遗传距离构建的种群系统发育树,陕南区域种群与陕北和关中区域种群分化明显.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区域种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模式,推测秦岭的阻隔及南北气候的差异,使陕北、关中与陕南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存在阻力,导致南北种群间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我院哈夫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提供一些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8月在我院肾病中心住院诊治的哈夫病患者,收集该人群的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年7月至8月我科累计收治哈夫病患者66例,其中男性28例(42.4%),女性38例(57.6%),发病年龄35.5岁(18-76岁),潜伏期5.6小时(1-24小时),患者发病前均有食用小龙虾史,首发症状均为肌肉酸痛,部分伴有浓茶色尿(19例,28.8%);实验室检查提示转氨酶及肌酶升高明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部分患者尿检异常,尿隐血阳性(45%)、尿蛋白阳性(16.7%)。经治疗后所有患者肌肉酸痛症状缓解,尿色转清,复查上述转氨酶及肌酶均明显下降(P0.05),尿隐血及蛋白均转阴。结论:南京哈夫病夏季高发,与食用小龙虾有相关性,潜伏期短,首发症状多为肌肉酸痛,伴或不伴有肌红蛋白尿,实验室检查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明显,疗程短,预后佳,一般不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46.
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是具有很高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兰科植物,已被列为中国优先保护的濒危植物。该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西部地区的7个西藏杓兰种群进行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中国野生西藏杓兰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2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共检测出136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达100%,总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_e)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18 6和0.484 3,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在0.033 3~0.170 1之间,Nei's遗传相似度在0.843 5~0.967 3之间,总体遗传分化系数(G_(st))和基因流(N_m)分别为0.222 9和1.743 0。(2)基于UPGMA法和邻接法的种群系统聚类结果均显示出四川种群与陕西种群之间存在遗传分化。总体上西藏杓兰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隔离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认为,西藏杓兰种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四川种群与陕西种群已产生了遗传分化;ISSR分子标记可用于西藏杓兰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间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7.
目的筛选用于封闭群小型猪遗传检测的微卫星位点。方法从资料和GenBank中选取扩增效果好、等位基因多、均匀分布于小型猪18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100个微卫星位点,合成引物,对封闭群小型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及条件优化。PCR产物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TR扫描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多态性好的位点。结果筛选出32个分布于不同染色体且等位基因多的微卫星位点。结论筛选出了应用于封闭群小型猪遗传检测的微卫星位点。  相似文献   
48.
在对黑麦染色体银染过程的盐酸解离条件进行探索的同时,对黑麦染色体的银染正反应区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经短时间空气干燥(4-24h)的黑麦染色体制片,随着盐酸解离强度的递增,分别出现了核仁组织区(NOR)、NOR和端粒以及NOR和着丝点的银染正反应,就此现象讨论了端粒和着丝点的银染机理。  相似文献   
49.
香气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之一,萜类物质不仅香气好,而且沸点普遍较高,是构成茶叶香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决定着茶叶的香气品质,也可作为茶叶香型划分的依据。在植物中,倍半萜、多萜醇等通过胞质中的甲瓦龙酸(MVA)途径合成。HMG-Co A还原酶(HMGR)催化HMG-Co A(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生成甲瓦龙酸,是依赖MVA萜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反应。为了有助于理解茶树萜类合成的分子遗传机制,通过RACE-PCR方法从茶树中克隆了一个编码HMG-Co A还原酶的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s HMGR1),该序列由1 979 bp组成,包含一个1 72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73个氨基酸。其推定的编码蛋白与橡胶树、旱莲木、人参、荔枝、西洋参、丹参、罗汉果及龙眼的同源蛋白具有80%~82%的序列一致性。利用Cs HMGR1和其它物种HMGR同源蛋白的催化区域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其属于真核生物I类HMGR家族。结构分析表明,Cs HMGR1含有两个跨膜区,推测其与其它真核生物同源蛋白类似地定位于内质网上;含有两个HMG-Co A结合位点、两个NADPH结合位点、四个保守的催化活性残基及一个磷酸化位点,说明磷酸化/去磷酸化很可能也是其活性调节的重要方式。表达分析表明,Cs HMGR1在"大叶龙"叶芽、母株叶芽及花芽都有较强的表达。其表达调控及生理活性对茶叶品质可能有重要影响,并在其功能解析的基础上,有可能作为茶叶品质鉴定及育种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50.
该文报道了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和无苞杓兰(C. bardolphianum)根中内生真菌新记录种——狭截盘多毛孢(Truncatella angustata)。该研究从四川黄龙沟不同海拔区分别采集到西藏杓兰和无苞杓兰,并在其根中分离获得148个狭截盘多毛孢菌株。形态学观察显示,狭截盘多毛孢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背面黄褐色;分生孢子器黑色脓包状;分生孢子梭型,4个细胞,3个隔膜;顶端附属丝1~5根。ITS rDNA分析发现3种新基因型菌株(HLIO15_15a_22、HLIO15_20a_42和HLIO15_17a_46);在海拔最高(3 330~3 400 m)的居群中狭截盘多毛孢的分离率最高,且包含全部3种基因型菌株。构建截盘多毛孢属(Truncatella)真菌ITS序列系统发育树,发现狭截盘多毛孢不同生态功能的菌株没有形成明显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