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生物科学   2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龙凤山藻在澄江早寒武世生物群中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兆良 《Acta Botanica Sinica》2002,44(10):1250-1254
主要报道了产自云南昆明海口耳材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可能为漂浮生长的宏观藻类化石-心型龙凤山藻(新种)(Longfengshania cordata sp.nov.)和中华豆芽藻(新属、新种)(lantulaformis sinensis gen.et sp.nov)。这些化石的发现进一步显示了澄江生物群种物多样性,为揭示该生物群爆发性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龙凤山藻属亲缘关系的深入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类化石应归属宏观藻类以及它们遗传上的稳定性、演化上的保守性和环境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了解浑善达克沙地5000年以来的古植被、古环境以及古气候的演变,在分析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境内高西马格剖面孢粉的同时发现了大量的具淡水指示意义的盘星藻,它们是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和钝角盘星藻(P.muticum)。本文对该剖面的盘星藻化石组合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该组合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约5000~3500 a BP),化石盘星藻零星出现,显示了高西马格湖当时可能为贫含有机质的淡水湖;阶段Ⅱ(3500~1500 a BP),化石盘星藻爆发性地发生,可能表明了该时期潮湿的条件和草原发展的阶段;和阶段Ⅲ(1500~200 a BP),化石盘星藻消失,显示湖水可能碱性化和湖面退缩。代表了一个日趋干旱的环境。这一结果表明,一种指相化石盘星藻在第二阶段化石组合中大量出现,有时甚至达到60%以上,高西马格湖在3500~1500a BP期间水体为富含有机质的淡水且水域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13.
长城群高于庄组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地质年龄约在14-16亿年。主要描述了华北太行山北段灵邱县境内高于组白云岩中的层状和扁豆状透镜体燧石及穹隆式叠层石的黑色燧石中的颤藻、念珠藻和色球藻植物的8个新种和3个未定种,其中还有两个新修订属。这些新的促群再加上前人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报道的汇成了近100个种生物组合,进一步证明高于庄组地地球上中元代微化石类群最丰富的产地之一。以下是该 新发现和新修订的分类类群: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Eophormkidium orculiformis sp. nov., E. sp., Siphonophycus caudataceous sp. nov., Palaeolyngbya complanata sp. nov., P. capitata sp. nvo., P. sp., Oscilaltoriopsis sp.;念珠藻科(Nosto-caceae):Veteronostiocale vaginata sp.nov.;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Maculosphaera giganta sp.nov.,Gloeotheceopsis grandis sp.nov.;分类位置未定的类群:Myxococcoides limpida sp.nov.。  相似文献   
14.
云南海口早寒武世褐藻化石新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兆良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0):1072-1076
主要报道了产自云南海口耳材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的褐藻化石-拟点叶藻(Punctariopsis latifolia gen.et sp.nov.)简单拟点叶藻(Punctariopsis simplex gen.etsp.nov.)和古德带藻(Vendotaenia cf.antiqua Gnilovskaya)3种。这些化石丰富了澄江生物群物种的多样性,为研究该群生物爆发性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通过对现生褐藻和褐藻化石形态学的比较研究,表明化石属和现代属在系统演化上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并进一步证明了澄江生物群在云南海口地区发生于一个潮间带和亚潮带的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5.
拟浒苔在澄江生物群中的发现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报道了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中的一种新的化石藻类-肠拟浒苔(Enteromophites intestinalis sp.nov),丰富了对该时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通过现生浒苔属和石拟苔属藻类形态学的研究表明,这两个属在系统演化上可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并阐述了澄江生物群可能发生了一个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距今14~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即: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代表浅水藻席建造和居住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2.念珠藻组合,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或居住的种类;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尤其是蓝藻化石,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1.高于庄组藻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2.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3.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多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4.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17.
徐兆良 《Acta Botanica Sinica》2004,46(11):1276-1280
主要报道了釆自云南省昆明市海口马房村鞍山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的叶状红藻-似红叶藻(新属、新种)(Paradelesseria sanguinea Xu,gen.et sp.Nov.)。通过比较形态学研究,探讨了该宏观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属与亲缘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澄江生物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为研究早寒武世生物演化及其古环境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同时,通过对现生红藻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澄江生物群在云南海口地区发生于一个水深在30m以上的亚潮带和下潮间带的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主要报道了产自云南昆明海口耳材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澄江生物群中可能为自由漂浮生长的宏观藻类化石--心型龙凤山藻(新种)(Longfengshania cordata sp. nov.)和中华豆芽藻(新属、新种)(Plantulaformis sinensis gen. et sp. nov.).这些化石的发现进一步显示了澄江生物群物种多样性,为揭示该生物群爆发性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龙凤山藻属亲缘关系的深入比较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类化石应归属宏观藻类以及它们遗传上的稳定性、演化上的保守性和环境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采自山西五台山区纹山滹沱群河边村组燧石层和中条山叠层石 Zhongtiaosha-nella 中的微古植物化石,共二属二种和一个未定种,它们是纹山球形藻(新种)(Globophycuswenshanensis Xu sp.nov.)、粗面管藻(比较种)(Siphonophyous ct.kestron)和管藻(未定种)(Siphonophycus sp.)。讨论了球形藻属的系统分类位置及其个体演化,并探讨了河边村组的沉积环境、气候与时代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距今 14~ 16亿年的华北地区高于庄组黑色层状、结核状和透镜状燧石与叠层石的黑色硅质部分中保存着极丰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微化石。宏观藻类在该组的页岩中亦已发现。本组为评估中元古代生命状况、古环境和前显生宙生物地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信息。迄今为止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有百余个化石种被人们认识。根据古植物和古环境的特征这些生物种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组合 ,即 :1.颤藻和色球藻组合 ,出现在高于庄组一段 ,代表浅水藻席建造者和居住者与一些可能的外来浮游生物的种类 ;2 .念珠藻组合 ,仅发生在该组的二段 ,还含一些底栖藻席建造者或居住者的种类 ;3.第四段的色球藻组合 ,它代表了潮间带至亚潮带的藻席建造者和外来的种类。元古代燧石中的微化石 ,尤其是蓝藻化石 ,尽管在元古代它们就已不断趋向于多样化 ,但由于它们形态上的保守性 ,对环境的指示比对地质时代的指示更有价值。高于庄组微化石的特点和大多数链状念珠藻垂直层理保存的事实表明 :1.高于庄组微化石的个体大小随时间趋向于增大 ;2 .高于庄组的沉积可能是处于一个淡水环境 ,且沉积率可能等于或少于微生物的生长率 ;3.高于庄组织沉积模式可能是从潮间带至亚潮带或深海 ,然后再至潮间带或潮上带 ;4 .当高于庄组沉积时真核生物亦已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