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4篇
生物科学   17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报道了中国毛蚜亚科Chaitophorinae1新纪录属——朗伯毛蚜属Lambersaphis Narzikulov,1961和1新纪录种——杨朗伯毛蚜Lambersaphis pruinosae(Narzikulov,1954)。该蚜虫在中国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石河子市,国外分布在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文中记述了杨朗伯毛蚜无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绘制了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和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42.
将从荆芥Nepeta cataria L.中提取的纯度为96%的荆芥内酯和通过二异丁基铝还原提取的荆芥内酯得到的纯度为67%荆芥醇,配成浓度为5%的不同比例的己烷溶液,于1995年10月19~28日在北京大兴县南郊农场的桃园进行了引诱蚜虫的试验。各种比例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引诱到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雄蚜、桃粉大尾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雄蚜以及少量的桃蚜产雌性母;荆芥醇和荆芥内酯的比例为1∶1时引诱桃蚜雄蚜的效果最好;单一组分的荆芥醇引诱桃粉大尾蚜雄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3.
蚜属轭蚜亚属的研究及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蚜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世界范围蚜属的轭蚜亚属11种,其中包括1新种,地肤轭蚜Aphis (Zyxaphis)kochiae Zhang et Zhang,sp.nov.。给出分种检索表。该亚属为中国新纪录。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地肤phis(Zyxaphis)kochiae Zhang et Zhang,sp.nov.,(图1~6)正模,无翅孤雌,No.Y7701-2-其余同正模。中与A.(  相似文献   
4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研究,是80年代末新兴起来的,近几年来发展相当迅速。为了把握这个研究方向,并促进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作者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方面着手,对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昆虫系统学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介绍了DNA序列测定、RFLP,分子杂交技术、RFPL、分子杂交技术、RAPD、SSCP及DSCP等几种主要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并从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45.
麦双尾蚜(同翅目,蚜科)在中国新疆塔城以全周期生活型存在,产生的雌性蚜和雄性蚜交配产卵越冬.在室内光照14 h/d,温度不低于15℃的条件下连续培养,不产生雄性蚜,以连续的孤雌生殖方式生活.连续培养繁殖的麦双尾蚜,秋季在野外麦双尾蚜大量产生性蚜阶段的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室内培养代数的增加,雌、雄性蚜发生的比例下降,孤雌蚜和若蚜发生的比例增加;蚜室内连续培养49代,恢复自然条件后,不产生雄性蚜,少量产生雌性蚜;81代以后,不产生雄性蚜,偶尔产生雌性蚜,不再以卵越冬,而以孤雌蚜和若蚜越冬.提出麦双尾蚜生活周期型演变成灾假说,即麦双尾蚜在长期的扩散过程中,其生活型发生改变,由全周期生活型演变为不全周期生活型;不全周期生活型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分布更广泛,对作物危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6.
北京地区51种蚜虫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通过改进蚜虫染色体制片方法,对北京地区51种常见蚜虫的染色体进行研究的结果。在这51种蚜虫中,染色体数目范围由2n=4至2n=18,出现频率最高的为2n=8、10、12。根据染色体的长度和形态,总结出8种蚜虫染色体组型,并将这几种组型与两种蚜虫分类系统进行对照,在较高级的分类水平上,讨论了这二种分类系统安排与细胞学证据的相符程度。  相似文献   
47.
我们在东北农林蚜虫区系考察中发现下述6种蚜虫为我国新纪录。 1.柳倭蚜Phylloxerina salicis Lichtenstein 寄主:柳、旱柳。 分布:辽宁(沈阳)、山西;日本,欧洲。 2.安绵蚜Eriosoma anncharlotteae Danielsson 寄主:第一寄主榆、光叶榆、英国榆;第二寄主高山茶藨子。 分布:黑龙江(克东);瑞典。  相似文献   
48.
本文记述云南林木的大蚜科四新种、一新亚种和一新纪录。模式标本和新纪录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9.
中国聂跳蚜属研究及新种描述(同翅目:斑蚜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聂跳蚜属研究及新种描述(同翅目:斑蚜科)张万玉,钟铁森,张广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SUSANHALBERT(UniversityofIdaho,CollegeofAgriculture,U.S.A.)聂跳蚜属N。。。。kycl...  相似文献   
50.
蚜虫的数值分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辛普森(Simpson,1961)在他的《动物分类学原理》中一开始就写着:“许多权威主张分类工作只要去做,不应该多想。”这表明过去的分类学工作大都是因袭成规,不求甚解。公认林奈是分类学的奠基人,从《自然系统》第10版(1758)算起,这门学科217年来,受到达尔文(1859)《物种起源》,孟德尔(1900)遗传定律,赫胥黎(1940)《新系统学》,麦尔等(1942)《系统学及物种起源》的影响(Heywood,1964称为三次革命),但影响不大,灌输的新血液不多。“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近十几年来对分类学的变革已经呼声四起,其中以生物化学方法、数值计算方法、新光学仪器的应用、国际命名法规的改革建议等较为突出。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分类学也在变,有人指出“现在是电子计算机时代。”分类学也要朝这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