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9篇
生物科学   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正>齿饰(Dental Modification)是一种人为对牙齿外观做出改变的现象,根据其修饰手法的不同,在国外的研究中亦有人称"Dental decoration"、"Dental transfigurement"或"Dental mutilation",主要的手段有锉磨、刨削、穿孔、镶嵌、拔除、染色等,修饰牙齿的动因多样,人群多样,在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以及欧洲等地区多有发现。齿饰沿用的时间也非常悠久,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自晚更新世起人类就开始修饰牙齿,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群保留有这一习俗。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出土的14例战国中晚期的颅骨(男性11例,女性3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将军沟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毛饮合并A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23.
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的错(牙合)畸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全超  刘政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3,22(4):321-327
本文选择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中牙列较完整的个体进行了错He畸形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我国魏晋十六国时期古代居民中错He畸形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1)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错He畸形的患病率为42.53%;在错He个体中,前牙拥挤所占比例最大,为56.76%;在Angle氏错He分类中,AngleⅠ类所占比例最大,为70.27%;2)错He畸形的患病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人类经济类型所决定的饮食结构的改变与错He畸形的发病原因有关系。  相似文献   
24.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5个考古地点出土人骨的龋病患病情况做了研究, 在与其他国内材料对比的基础上, 探讨了文化类型与龋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龋病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中患病率最高, 在农牧兼营的人群中龋病率其次, 在以畜牧业为生的游牧人群中患病率最低。龋病是反映内蒙古地区该时段古代居民经济模式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5.
女性缠足是山西洪洞西冯堡墓地埋葬人群中一处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相关人骨遗存为研究山西地区明清时期的缠足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本文主要对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出土的93例女性人骨标本中与缠足行为关系较为密切的骨骼损伤和关节疾病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以窥探缠足与未缠足女性的健康状况。统计结果显示: 1)在膝关节和足部骨关节上,缠足女性有更高的骨性关节炎发生率;2)在肘关节和左侧腕关节的患病程度上,缠足女性与未缠足女性群体基本相当;在右侧和双侧腕关节以及手部关节的患病等级上,缠足女性略大于未缠足女性;3)西冯堡墓地各椎段椎体周缘骨赘患病率上,缠足女性均高于未缠足女性,颈椎和腰椎是所有女性患病最严重的部位;4)两个群体的骨骼损伤和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和患病程度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与下层平民家庭对女性经济价值追求的背景下缠足与未缠足女性均需承担体力劳动有关。  相似文献   
26.
体质量推算作为体质人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为衡量古代居民体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解决考古学、历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生物力学"和"形态测量学"两种方法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2005年出土的34例战国时期人骨标本进行了体质量推算。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组男性居民的平均体质量约为67.21kg,女性居民的平均体质量约为54.63kg,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显著。通过与战国时期内蒙古长城地带井沟子居民的比较分析,土城子男性居民在平均体质量上明显大于井沟子男性居民,并且体质量值整体分布偏高,而女性组则差异不显著。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相关研究材料,该数据为土城子居民为戍边军士的身份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7.
古病理学(Paleopathology)主要是通过古代人类遗存来研究古代人类疾病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内容。人类遗骸保留着大量的疾病信息,通过对病理现象的观察、描述、检测和研究,可以有效地推测个体生前所患病症;对人群疾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其生活方式、生业模式、社会组织关系、人群迁徙、信仰和习俗等。  相似文献   
28.
本文所研究的材料来自吉林省辽源市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通过对陈列馆中197例遇难矿工遗骸(男性186例,女性4例,未成年7例)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暴力行为导致的骨骼创伤在该群体中大量存在,共计发现遭受创伤个体40例,各类创伤70处。本文运用法医创伤学的研究方法,对辽源矿工墓遇难矿工遗骸上的各类创伤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分析伤害发生时施暴者的位置、打击方向和用手习惯等,结合骨折类型和具体的创伤形态对遗骸上出现的所有创伤进行分类研究。经过分析可知,遇难矿工遗骸上所见创伤大部分是人为手持刀、锤、棒等高效击打工具当面暴力打击颅骨所致,且打击者左手持械的几率较大,推测当时可能存在专职的"打手"对矿工实施管理和惩戒。文章还对部分创伤个体的遇害情境进行了推测,为探讨日伪时期辽源地区矿工的生存状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9.
辽宁北票喇嘛洞遗址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喇嘛洞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对其出土人骨进行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望了解先民的食谱,揭示其生活方式进而探索鲜卑与汉的相互联系。该遗址20个墓葬出土人骨的C、N含量以及C/N摩尔比反映了样品均保存较好,可用作食谱分析。人骨中骨胶原δ13C和δ15N分析显示,先民主要以C4类食物为食,且基本为素食,这当与发达的糜子和粟米农业密切相关,表明喇嘛洞遗址鲜卑生活方式已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由游猎为生转变为农业生产为主。对不同性别的先民食谱差异性进行t检验,发现男女食谱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样品BLM63和BLM99的δ15N值相对较高,揭示了其食物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肉类。  相似文献   
30.
2002年至2004年,为配合尼尔基水库的建设,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库区内发掘了团结、全发、铁古拉三处清代达斡尔人墓葬,为研究清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经济状况、社会历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本文对三处墓葬所出土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清代达斡尔人颅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同时又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存在着若干相似之处。在若干古代对比组中,该组达斡尔人颅骨的形态特征与山嘴子组和萧氏后族组所代表的辽代契丹人体质特征最为接近,对于研究达斡尔族族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