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生物科学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精确模拟东北三省胡桃楸多形地位指数混合效应模型,为胡桃楸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3个典型区域内,采用样圆法布设样地197块,测定样地内胡桃楸树高-年龄数据,共得到数据1537组,同时将立地因子进行划分和赋值,应用方差分析和模型拟合进行计算。结果表明: 坡位是影响胡桃楸优势木生长最显著的因素,其次为土壤深度、坡度和坡向等;对8种常见基础模型进行拟合与分析,发现逻辑斯蒂模型H=a/[1+exp(b+cA)]为最优基础模型(R2=0.70),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52;对4种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随机组合,得到随机组合因素最优地位指数模型M8.15,其R2=0.90,提高了基础模型的拟合精度;采用K均值聚类分组法进一步将初始的立地类型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组,按6个立地类型组建立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Mfinal,即H=(20.1837+ui)/[1+exp (1.7352-0.0961A)]+εij,其R2=0.92,AIC=912.65,模型的拟合度和精确度显著提高,可以用于东北三省复杂立地类型下胡桃楸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2.
乙氧基磷酸酯类有机磷农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针对乙氧基磷酸酯类有机磷农药的单克隆抗体,以此为基础建立该类农药的快速免疫筛选检测方法.以二乙基磷酸乙酸为通用结构半抗原,分别使之与牛血清白蛋白和鸡卵清蛋白共价偶联,合成免疫原和包被原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偶联成功后的免疫原用于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成功小鼠的脾细胞与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能稳定分泌抗乙氧基磷酸酯类有机磷农药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获得的小鼠腹水用辛酸-硫酸铵法纯化,所得纯化抗体以琼脂双扩散法鉴定其免疫球蛋白类型,间接竞争ELISA方法测定其对半抗原的灵敏度、特异性和亲和性.结果表明,该抗体分泌IgG1亚类的单克隆抗体,且与二乙基磷酸乙酸的亲和性较高(1.4×107 L/mol),所得抗体对毒死蜱、对硫磷、丙溴磷、氧化乐果、除线磷、二嗪农、溴硫磷、辛硫磷、喹硫磷、三唑磷等农药有特异性反应.该检测技术可用于上述农药的快速定性或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3.
明晰氯代烃在复杂污染体系中的生物转化机制对强化污染物原位生物修复有重要意义。填埋场属典型复合污染场地,本文对不同地区填埋场填埋气中氯代烃种类、含量和其在覆盖层中的降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填埋气中主要包括氯代烷烃和氯代烯烃两大类污染物,其浓度分别为0.20–32.45μg/m~3和0.50–32.45μg/m~3;覆盖土对氯代烃降解速率随着氯原子取代的增多而降低。基于覆盖层中微生物种类多、生长底物复杂多样和不同梯度氧气含量差异等特点,总结得出氯代烃在覆盖土中的降解途径主要是好氧共代谢、直接氧化和厌氧还原脱氯;并基于不同工况特点构建了氯代烃在填埋场覆盖层底部扩散至大气界面过程的生物转化机制模型。最后就复杂环境体系中氯代烃类污染物的去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对典型垃圾填埋覆盖土进行CH4原位富集和三氯乙烯(TCE)驯化,研究了其生物氧化能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覆盖土CH4氧化速率为0.20~0.87 μmol·g-1 soil·h-1,TCE降解速率为0.009~0.013 mg·L-1·h-1,其中山东垃圾填埋场覆盖土土样甲烷氧化活性高于广东、上海和重庆地区土样.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α多样性和驯化前后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所有被注释的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结果中,细菌OTUs分配为39个门,85个纲,562个属,富集驯化后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仍为各土样的优势菌群,所占比例之和高于77.4%;γ-变形杆菌纲、β--变形杆菌纲、α-变形杆菌纲、放线菌纲和酸杆菌纲所占比例之和高于26.5%.嗜甲基菌属、厌氧绳菌属、节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经TCE驯化后,其相对丰度呈增加趋势.表明在覆盖土氯代烃生物降解过程中,除了被广泛认可的甲烷氧化菌异养共代谢机制以外,还存在非甲烷共代谢机制和氯代烃自养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北青龙衣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进行鉴别,展开条件为三氯甲烷-甲醇(8: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含量测定,以乙腈-水-磷酸(10:90:0.2)为流动相,指标成分为(4S)-4,5-二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吡喃葡糖苷。结果:方法灵敏、可靠、准确、重复性好。结论:该方法可作为北青龙衣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依据形态学特征,对截获自泰国进口椰色果上的凹头臭蚁进行种类鉴定。经鉴定,该批凹头臭蚁为南方凹头臭蚁Philidris notiala ZhouZheng,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询,系全国口岸首次截获。南方凹头臭蚁由周善义等人于1998年描述,此前仅知分布于中国广西的北流市,本次从来自泰国的椰色果上检出,是其在泰国分布的首次报道,是泰国新记录种。通过记述南方凹头臭蚁工蚁的形态特征,首次描述了该种雌蚁形态特征,给出了其与近缘种的区别,列出了世界凹头臭蚁属名录及分布信息,拍摄了工蚁和雌蚁成虫整体图,为该种的检疫鉴定、分布调查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摘要:天然和合成聚合物因优良的特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并已被广泛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聚苹果酸(Polymalic acid,PMLA)一种天然的高分子聚酯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完全生物降解性,其衍生物同样具有优异的生物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中。本文就聚苹果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全面总结了其在制药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氯代烃类污染物处理处置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甲烷氧化菌在该领域表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近期研究发现,突破了仅能利用单碳化合物的局限,兼性甲烷氧化菌能够利用多种底物降解氯代烃,这一独特的新陈代谢特性,使其在污染物生物处置领域逐渐受到关注。结合本课题组研究成果,对甲烷氧化菌降解氯代烃进行了全面总结,主要包括:分析了不同菌株(纯菌株和混合菌株)对不同氯代烃的降解效果;比较了不同类型甲烷单加氧酶在不同底物体系中的活性表达和催化特性;总结了模型菌株甲基弯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OB3b降解氯代烃的动力学特性;概述了兼性甲烷氧化菌株降解氯代烃的特性及其应用潜力;最后讨论了甲烷氧化菌降解氯代烃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2016年7月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泰国进境商品山竹果中检出双色多刺蚁,经查询,该种为我国进出境检疫部门首次检出。了解多刺蚁属情况可为该类昆虫的检疫鉴定提供依据。【方法】笔者通过对双色多刺蚁及多刺蚁属相关文献进行翻译和整理,详细介绍了双色多刺蚁的分类地位、分布、形态特征及近似种,以及多刺蚁属在中国的种类,并简要分析了我国检疫系统对多刺蚁属的截获情况。【结果】双色多刺蚁(膜翅目:蚁科)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地区,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多刺蚁属在我国已知45种1亚种。2003—2016年7月我国检疫系统共检出多刺蚁属2097批次。【结论】多刺蚁属随货物包装携带入境的概率较高,各进出境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该类昆虫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20.
铜离子对混合菌群降解三氯乙烯的影响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氯乙烯(TCE)胁迫条件下,从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土中富集得到了可高效降解TCE的混合菌群SWA1。考察了铜离子浓度0-15μmol/L范围内混合菌群对TCE的降解,当铜离子浓度为0.03μmol/L时,降解速率最大为29.60 nmol/min,降解率达95.75%。此条件下的pmo A和mmo X表达量均达最大值,pmo A的相对表达量(4.22 E-03)比mmo X(9.30 E-06)和Lmp H(0)高3个数量级。在0-0.75μmol/L和1-15μmol/L两个铜离子浓度区间,分别出现了TCE降解峰值,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甲基孢囊菌科Methylocystaceae的甲烷氧化菌为优势微生物。随着铜离子浓度提高,混合菌群SWA1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铜离子浓度的变化影响了混合菌群的结构和活性,进而影响了TCE降解机制。当铜离子浓度为0.03μmol/L时,降解机制包括TCE直接降解和甲烷氧化菌共代谢降解。当铜离子浓度为5μmol/L时,降解率可达到84.75%。此时,降解机制包括TCE直接降解以及甲烷氧化菌和含苯酚羟化酶菌群的共代谢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