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3篇
生物科学   94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淡水鱼寄生桡足类鳋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文英 《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i010-i045,271
桡足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由生活的创水溞(Cyclopoida)和镖水溞(Calanoida),它们都是鱼类的优良食料。另一部分就是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其中有些对于鱼类的危害性很大。鳋科(Ergasilidae)是一羣由自由生活的剑水溞演变成寄生生活的过渡类型,其幼虫及雄虫完全营自由生活,只有雌性的成虫始寄生在鱼体土。  相似文献   
22.
尹文英 《昆虫学报》1984,(4):418-425
原蚖属(Proturentomon)(始蚖科)过去共记载9种,其中6种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南部,2种在非洲,1种在美洲和澳洲,唯独在亚洲各国从未见这一属的出现。1982年从山西和河北等地采到一批原尾虫,经鉴定其中一部分标本系原蚖属的一新种,这不汉是我国的首次记录,也是亚洲地区的第一次发现。在上述地区和云南西双版纳还分别找到了夕蚖属(夕蚖科)的两个新种,现一并记述如下。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23.
24.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青城山的维特疣虫兆属Vitronura1新种:青城维特疣V. qingchengensis,sp. nov.,这是该属在四川的新纪录。新种与韩国分布的V. acuta Deharvenget Weiner,1984在身体背面的疣和毛的分布上大部分相似,但是新种头部背面的Dl+L+So疣上有17根毛,爪有内齿,上颚有5齿,而V. acuta头部背面的Dl+L+So疣上只有9–11根毛,爪无内齿,上颚3齿可将二者区分。新种与韩国分布的V. dentata Deharveng et Weiner,1984也较相似,这2个种头部的OC,Fr和De疣上都分别有3根毛,爪都有内齿。但是新种上颚5齿,体毛光滑,腹部第5节的De+Dl疣上5根毛,腹部第5节L疣上有4–5根毛,头部背面的Dl+L+So疣上有17根毛等特征不同于后者。后者上颚3齿,身体大毛具细齿,腹部第5节的De+Dl疣上4根毛,腹部第5节L疣上有2–3根毛,头部背面的Dl+L+So疣上有12根毛。新种与该属已知种类的区别见检索表。新种的正模标本和3个副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标本室,其余5个副模标本(2雄3雌)保存在湖南文理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5.
白符(虫兆)胚胎发育的形态观察(弹尾纲:等节(虫兆)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符(Folsomiacandida)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显微观察,记述了白符从卵裂、囊胚期、原肠期、组织分化期、孵化前期等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和发育过程。其结果表明,白符卵为聚产,形成大小不等的卵块,卵初产时为乳白色,卵壳表面覆盖有细密的颗粒状突起,直径为110—126μm。随着白符发育的进行,胚膜直径增大到180—185μm,其卵裂方式为完全均等卵裂,整个胚胎发育历期7—10d。  相似文献   
26.
尹文英 《生命科学》2006,18(3):214-216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文英研究员系统地进行着原尾虫的研究,将原尾目提升为原尾纲,与昆虫纲并列,积极组织推动土壤动物学的系统研究,撰写和主编了《中国动物志:原尾纲》和《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中国土壤动物》等专著,为我国在土壤动物学领域填补了空白和奠定了理论基础。她总结的人生格言“安贫乐道”和治学格言“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勤奋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令人深受启发,值得学习。现将她在《美丽智慧之光——上海当代女科学家实录》发表的“走上科研之路”一文补充标题后,并经作者同意, 转载于后。  相似文献   
27.
本文描述了等节科的两新种,中华尾四刺Tetracanthura sinensis sp.nov.和缺眼二刺Uzelia anommatos sp.nov..其中Tetracanthura Martynova 1971为中国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28.
由科学出版社于1999年初出版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纩蚜科和瘿绵蚜科)第十四卷>,是我国昆虫学界,特别是蚜虫研究者、植保工作者和有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们所急需的资料,同时也为全世界蚜虫区系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9.
The monophyly of Diplura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hexapod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hylogeny of Hexapoda. The complete 18SrRNAgene and partial 28SrRNA gene (D3-D5 region) from 2 dipluran species (Campodeidae and Japygidae), 2 proturan species, 3 collembolan species, and 1 locust species were sequenced. Combining related sequences in GenBank, phylogenetic trees of Hexapoda were constructed by MP method using a crustaceanArtemia salina as an out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 the integrated data of 18SrDNA and 28SrDNA could provide better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which well supported the monophyly of Diplura; (ii) Diplura had a cl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to Protura with high bootstrap support.  相似文献   
30.
本文记述古蚖科的6个新种以及其幼虫,其中5种隶于古蚖属,另1种为一新属——中国蚖属。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