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生物科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学与电影虽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之间的文化内涵却是相互联系的,随着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电影独有的影视特效,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刻画的更加生动形象,本文简要介绍在电影的诠释下,英美文学作品的新风采。  相似文献   
12.
青铜时代中晚期辽西地区农业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西地区城子山遗址和夏家店遗址农作物种子遗存研究显示, 城子山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以旱作农业种植为主, 粟的栽培要明显高于黍。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地区属半农半牧区, 存在黍与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 但黍的栽培比例要远高于青铜时代中期的城子山地区。干旱化可能是导致夏家店地区青铜时代晚期黍栽培比例升高的主要原因。城子山和夏家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有所不同, 但这2个地区农业种植的差异究竟从何时开始, 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16基因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应用于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120例周边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痰液脱落细胞和120例非肺癌人群的痰液脱落细胞中p16基因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分析它们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非肺癌人群与肿瘤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120例周边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率46.7%(56例),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53.3%(64例)。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吸烟程度、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正相关(P<0.05)。(2)肺癌痰液脱落细胞中有28例p16基因出现甲基化(23.3%),20例RASSF1A基因出现甲基化(16.7%),其中32例至少存在一个基因的甲基化(26.7%);66例重度吸烟者中只有4例痰液脱落细胞出现p16基因甲基化(6%),4例出现RASSF1A基因甲基化(6%);54例非重度吸烟正常人中仅有2例出现p16基因甲基化(3.7%),RASSF1A基因无甲基化。(3)液基痰细胞病理学检查与痰脱落细胞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诊断的灵敏度(P<0.05)。结论:烟草可能具有潜在的诱导抑癌基因p16和RASSF1A发生甲基化的作用;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肺癌的生长过程。痰脱落细胞p16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结合液基痰细胞病理学诊断,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一个受冷诱导的茶树CBF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CsCBF1(GenBank登录号为EU563238)。CsCBF1cDNA全长序列为1 211bp,开放阅读框编码259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sCBF1具有CBF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域,与其他植物的CBF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拟南芥、辣椒和橡胶树编码的CBF相似性分别为56%、63%和56%。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CsCBF1位于细胞核内。分别将10个CsCBF1缺失突变体与GAL4DNA结合域融合的结果显示,CsCBF1的羧基末端酸性结构域(第137位氨基酸至259位氨基酸)在酵母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CsCBF1基因受低温的快速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15.
双季稻田改制对土壤剖面构型及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红壤区双季稻田改为稻-稻-紫云英、牧草、水旱轮作和旱作4种种植模式对土壤剖面构型及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试验前相比,旱作种植模式下,耕作层厚度增加了4 cm、犁底层厚度减少了2 cm、湿筛>2 mm粒级团粒含量提高了6.94%、湿筛法平均质量粒径增加了0.37 mm、水稳性结构商是试验前的1.78倍,腐殖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分别提高了0.15和0.49 g·kg-1;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结构商较高(95.86)、养分含量变幅小;稻-稻-紫云英种植模式下,除有机质含量(增加1.3 g·kg-1)和土壤水稳性结构商(降低8.82)变化较大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牧草种植模式下,耕作层厚度增加2 cm、过渡层厚度增加9 cm、土壤水稳性结构商增加1.39,而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分别下降5.6和2.8 g·kg-1,在所有处理中变化幅度最大.表明在当前红壤地区对灌溉条件较差的双季稻田进行改制是可行的,建议优先考虑改成旱作或水旱轮作,但无论在何种耕作方式下,均应注意土壤钾素的亏损问题.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2DKD)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与糖脂代谢、肾功能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T2DKD患者为T2DKD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选取我院同期10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IF-1α、ChREBP和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FBG(2hFBG)、血红蛋白A1c(Hb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功能指标[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与糖脂代谢、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对T2DKD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T2DM组、T2DKD组血清HIF-1α、ChREBP、FBG、2hFBG、HbA1c、HOMA-IR、TC、TG、LDL-C、UACR水平依次升高,HDL-C、eGFR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与FBG、HbA1c、HOMA-IR、TC、TG、LDL-C、UACR呈正相关,与HDL-C、eGFR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单独和联合诊断T2DK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787、0.882,HIF-1α、ChREBP水平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T2DKD患者血清HIF-1α、ChREBP水平升高与糖脂代谢紊乱和肾功能降低有关,血清HIF-1α、ChREBP水平联合诊断T2DKD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楠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2016,35(1):149-160
木炭作为重要的植物遗存,是重建植被历史、恢复古气候、探讨早期人类活动的理想材料。准确识别木炭以及获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是顺利开展研究工作的先决条件;木炭的定量研究可提高植被类型及其演替历史的研究精度;而其内部特殊结构组织的观察将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木炭的鉴别,样品的采集、鉴定和统计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该指标研究过程中仍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2015-2020年大连市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大连市流感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大连市2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用MDCK细胞和鸡胚分别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并采用HA试验和HI试验对分离的病毒滴度和型别进行鉴定。结果 2015-2020年共分离培养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咽拭子1 055份,其中MDCK细胞分离出流感病毒501株,鸡胚分离出流感病毒72株,总体病毒分离率54.31%。MDCK细胞分离出A(H1N1)、A(H3N2)、B(Victoria)和B(Yamagata)型病毒,鸡胚对A(H3N2)型病毒不敏感,但可以分离出A(H1N1)、B(Victoria)和B(Yamagata)型病毒。每年的优势毒株虽不同,但分离流感病毒的月份均在流行季内,与北方流行形势一致。结论 MDCK细胞与鸡胚的流感病毒分离率不同。大连市每年流感流行的优势株和流行程度虽不同,但流行程度处于相对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9.
辽西地区城子山遗址和夏家店遗址农作物种子遗存研究显示,城子山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以旱作农业种植为主.粟的栽培比例要明显高于黍.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地区属半农半牧区,存在黍与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但黍的栽培比例要远高于青铜时代中期的城子山地区.干旱化可能是导致夏家店地区青铜时代晚期黍栽培比例升高的主要原因.城子山和夏家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有所不同,但这2个地区农业种植的差异究竟从何时开始,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肥下红壤地区土壤熟化肥力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湖南祁阳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的"生土熟化"长期定位试验(1982—2007年)为基础,运用数值化理论综合评价分析了红壤地区3种母质土壤(花岗岩母质土壤、第四纪红壤、紫色砂页岩土壤)在6种熟化措施(不施肥,CK;不施肥+秸秆还田,CKR;施氮磷钾化肥,NPK;施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NPKR;施有机物稻草,M;施有机物稻草+秸秆还田,MR)下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综合肥力指数(IFI)与作物相对产量显著相关,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3种土壤IFI均表现为NPK,NPKRM,MRCK,CKR,且均以NPKR处理最高,分别达到了0.77(花岗岩母质土壤)、0.71(第四纪红壤)和0.71(紫色砂页岩土壤),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了6.72%~18.83%.3种母质土壤IFI均在熟化7年左右出现一个拐点;IFI的年增加速率表现为:紫色砂页岩土壤(0.016a-1)第四纪红壤(0.011a-1)花岗岩母质土壤(0.006a-1).有机无机肥配施和秸秆还田是快速提高南方红壤地区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