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8篇
生物科学   52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蝴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43种组分。其中含量在1%以上的化合物有:α-紫罗兰酮(α-Ionone)、香叶基丙酮(Geranylacetone)、β-紫罗兰酮(β-Ionone)、Dithdroactinidiolide、十六酸(Hexadecanoicacid)、叶绿醇(Phytol)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等。  相似文献   
22.
胜红蓟黄酮类物质对柑桔园主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柑桔园引种杂草胜红蓟能有效地控制主要病害,研究发现,胜红蓟产生并释放到土壤中的黄桐类物质对疮痂病菌、炭疽病菌、白粉病菌和烟煤病菌等柑桔园主要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活性,从胜红蓟植株中分离鉴定了10个黄酮物质,包括一个糖甙黄酮分子,但胜红蓟植株产生的大部分黄酮物质在土壤中会逐渐降解,只有3个黄酮分子能在柑梧园的土壤中累积并存在较长时间,而这3个黄酮物质对柑桔园主要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活性不仅超过胜红蓟释放的其化感物质,而且强于商业的杀菌剂多菌灵,表明胜红蓟产生和释放的黄酮物质在柑桔园病害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Ⅵ.气象条件对胜红蓟化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在田间条件下 ,胜红蓟化感作用与光、温、水等气象要素显著相关 ,有利的光、温、水生长条件使得其化感作用减弱 ,反之增强 .春夏季温度和降水有利胜红蓟的生长 ,其化感作用减弱 ,而秋冬季温度和降水不利胜红蓟生长 ,其化感作用增强 .实验表明 ,30 0 μg·ml-1高浓度胜红蓟挥发油使受试植物不能生长 ,而6 0 μg·ml-1低浓度影响较小 ,在高温、低温和遮光等不利植物生长的条件下 ,低浓度的胜红蓟化感物质对受试植物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 ,显示在不利的生长条件下 ,受试植物对胜红蓟化感物质的抵御能力减弱 .研究表明 ,在不利于胜红蓟及受试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下 ,胜红蓟化感作用增强 ,受试植物抵御化感物质的能力降低 ,使得胜红蓟群落中其它植物难以正常生长 ,相应地提高了胜红蓟在自然群落中的竞争优势 .化感作用和光、温、水、气象条件的共同作用是胜红蓟在自然群落中成为优势种群的重要原因之一 .  相似文献   
24.
薇苷菊提取物对桔全爪螨的产卵驱避作用及有效组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岑伊静  庞雄飞  凌冰  孔垂华 《生态学报》2004,24(11):2542-2547
使用甲醇、乙酸乙酯、乙醚提取薇苷菊 Mikania micrantha H.B.K.地上部植株并测试 3种提取物对桔全爪螨 Panonychuscitri Mc Gregor产卵的驱避作用 ,结果发现这些提取物处理后 1d都有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 ,其中极性最强的甲醇提取物效果最好 ,处理后 1d的产卵驱避率为 74 .2 2 %。用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依次对薇苷菊甲醇提取物进行萃取 ,生测结果表明只有极性最强的水萃取物具有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薇苷菊甲醇提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的 6个组分中有 3个对桔全爪螨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 ,但效果都不及提取物 ,说明薇苷菊对桔全爪螨的产卵驱避作用是各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用GC- MS对最有效组分的分析表明 :2 ,2′-亚甲基双 (6 -叔丁基 - 4 -甲基 )苯酚是含量最大的成分 ,占 70 .2 4 % ,β-谷甾醇和岩藻甾醇也是有效成分 ,但含量较低 ,分别占 12 .0 3%和 5 .6 1%  相似文献   
25.
实验室内观察了福寿螺在其主要危害对象水稻,及与其同源地的入侵植物五爪金龙、马缨丹、胜红蓟和蟛蜞菊5种植物新鲜叶片间聚集数量差异,结果显示:15min后福寿螺在距离其约75cm 的5种植物叶片聚集数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但75min内福寿螺在5种植物叶片间聚集的数量不稳定,75min后的聚集数趋于稳定,5种植物叶片上聚集福寿螺数由多到少顺序为蟛蜞菊、马缨丹、水稻、胜红蓟和五爪金龙。福寿螺取食水稻幼苗的量较大,显著高于取食另4种植物新鲜叶片的量,福寿螺取食4种与其同源地植物叶片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五爪金龙、蟛蜞菊、胜红蓟和马缨丹。不同浓度4植物乙醇提取物水溶液对福寿螺毒杀作用差异显著,乙醇提取物饱和水溶液致福寿螺100%死亡的时间由短到长的顺序为:五爪金龙48h, 蟛蜞菊72h, 胜红蓟和马缨丹均为96h,按常规施用量化学农药密达100%毒杀福寿螺的时间为118h。综合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具有开发出既能有效防治福寿螺又不影响水稻生长和稻田环境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26.
日本菟丝子及其寄生前后寄主的光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菟丝子与寄主的光合生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菟丝子光合色素含量与寄主光合色素含量呈负相关.被日本菟丝子寄生后,易寄寄主寄生叶和相邻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增加,而非易寄寄主寄生叶和相邻叶的光合色素含量下降;非易寄寄主和易寄寄主的寄生叶和相邻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大小与寄主受日本菟丝子易寄程度的强弱顺序一致,前者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调节引起的,而后者则是多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在光照条件下,与非易寄寄主相比,日本菟丝子从易寄寄主上脱离后的光合色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干质量则下降减缓;黑暗条件下,日本菟丝子从不同寄主脱离后的光合色素含量与干质量下降速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孔垂华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7):2141-2150
植物间相互作用是生态学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植物能感受和识别共存同种或异种植物,进而调整生长、繁殖和防御策略。植物种间和种内的感受和识别大多是由植物产生释放的次生物质所介导,这类化学识别通讯可以启动相应的植物化感作用机制。近年发现,植物亲属间也存在着化学识别、地下根系通讯调控地上开花繁殖等植物种间和种内的化学作用关系。目前植物通过地上挥发物介导的植物化学作用已基本澄清,但根分泌物介导的植物地下化学作用机制及其信号物质还所知甚少。地下化学作用不仅决定根系侵入(接近)和躲避(排斥)行为,也能调控地上开花时间和花期。这样,植物间的化学作用还涉及植物地下和地上的协调互作。本文以植物化感作用和植物化学识别通讯及相应的化感物质和信号物质为基点,从植物亲属识别、根系化学识别和行为模式、地下化学作用调控地上开花繁殖3个方面综述植物种间和种内化学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全面理解植物间相互作用提供新视野。  相似文献   
28.
用GC/MS分析了薇甘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了22个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及其醇和酮的衍生物是其主要成分,并研究了薇甘菊挥发油对昆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5~10μl·株-1的用量时,它们对小菜蛾、黄曲条跳甲和猿叶虫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触杀毒力,在500、750、1000mg·L-1浓度时,对萝卜蚜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50.0%、59.86%和62.51%.然而,在500mg·L-1浓度时,对萝卜蚜、小菜蛾和黄曲条跳甲等不同受试虫态却无熏蒸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29.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杂草,其挥发油对植物、真菌和细菌均具有生物活性,对植物和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尤其显著.随着薇甘菊挥发油浓度(200、400、800、1600mg·L-1)的增加,6种受试植物幼苗的生长随之明显减弱.薇甘菊挥发油(2500g·hm-2)土壤处理,受试的6种植物鲜重明显减少,出苗时间推迟1~2d.薇甘菊挥发油在中等浓度(400mg·L-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为53.38%;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抑菌率为28.66%;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抑菌率为18.69%.  相似文献   
30.
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性与寄主营养物质的含量、合成的次生物质和硬度有关.多寄主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改变寄主光合产物的流向和影响寄主叶片的气孔调节,寄生植物对寄主生理和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寄生植物的存在使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组成多样性和动态发生改变.大量研究显示,寄生植物对寄主的选择和影响与植食性动物对取食植物的选择和影响有很多相似之处.气候变化对寄生植物与寄主关系影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寄生植物对寄主选择和影响的研究对有害寄生植物的防除和有益寄生植物的利用有重要的价值,应该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