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生物科学   26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乌龟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龟鳖类同其它类群脊椎动物的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参照近源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设计了16对特异引物,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得了乌龟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乌龟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6576bp,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乌龟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龟鳖类相同,在“WANCY区”包含一个“stemloop”结构,ND3基因174位点存在一个额外插入的腺苷酸(A)。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结构基因在主要脊椎动物类群中的排列顺序,探讨了龟鳖类与其它主要脊椎动物类群的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82.
2008年7-9月,测定了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5种主要林型(落叶松人工林、花曲柳林、杂木林、红松人工林和蒙古栎林)中穿透雨和林外雨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林外雨相比,5种林型穿透雨均出现明显的酸化(P<0.05),其酸化程度为:红松林>落叶松林>杂木林>蒙古栎林>花曲柳林;各林型的穿透雨电导率和总溶解固体含量显著升高 (P<0.05),为蒙古栎林>花曲柳林>落叶松林>杂木林>红松林;穿透雨的溶解氧浓度显著降低(P<0.05),为红松林>杂木林>花曲柳林>蒙古栎林>落叶松林;穿透雨中Cl-浓度较林外雨明显升高,为落叶松林>蒙古栎林>杂木林>花曲柳林>红松林;花曲柳林、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穿透雨中NO3-浓度均高于林外雨,而落叶松林和红松林NO3-浓度低于林外雨.  相似文献   
83.
不同降水量处理时5种蒿属植物瘦果粘液溶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粘沙法对科尔沁沙地西部5种蒿属植物冷蒿(Artemisiafrigida)、差巴嘎蒿(A.halodendron)、大籽蒿(A.sieversiana)、黄蒿(A.scoparia)、乌丹蒿(A.wudanica)进行了瘦果粘液溶出及粘沙量的比较。主要模拟埋深5mm、降水量为1、2、4、8mm时瘦果的粘液溶出。5种供试植物均有粘液瘦果。在降水量1mm时,供试植物的粘液瘦果就能溶出粘液。当降水量达到2~4mm时,典型的沙生植物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的粘液瘦果粘沙量平均值分别达到7.31~13.56mg、0.63~2.55mg。除冷蒿外,其它4种植物均有随降水增多、粘液溶出量加大的趋势。粘液瘦果比例从大到小的排序是冷蒿>乌丹蒿>差巴嘎蒿>大籽蒿>黄蒿。在各种处理时,粘沙瘦果百粒瘦果粘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乌丹蒿>差巴嘎蒿>大籽蒿>冷蒿>黄蒿。溶出粘液粘沙后,冷蒿瘦果所形成沙团重量达到瘦果重量的5~7倍,差巴嘎蒿2~9倍,大籽蒿3~5倍,黄蒿5~8倍,乌丹蒿5~29倍。流沙先锋植物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百粒瘦果粘沙量较其它植物大、在较低降水量时这两种植物粘液瘦果粘沙量较大表明瘦果溶出粘液粘沙是植物针对沙地流动性的进化适应之一。  相似文献   
84.
福建大头蛙的核型及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骨髓细胞蒸气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fujianensis)黄山居群的核型、C 带和Ag NORs。结果表明,福建大头蛙核型为2n =2 2 =2 0M 2SM ,NF =44,次缢痕位于No 1 0q ;各染色体均有着丝粒C 带,3p、9q出现插入型C 带;Ag NORs位于1 0q。  相似文献   
85.
中华鳖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参照近源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17对特异引物,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得中华鳖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初步分析其基因组特点和各基因的定位,用pDRAW32软件预测12种限制性酶对其的酶切图谱.结果表明,中华鳖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7364bp,核苷酸组成为35.23%A、27.26%T、25.73%C、11.78%G,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13个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用NJ法和MP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6种龟鳖类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与传统的系统分类基本一致,初步确定淡水龟科与海龟科的亲缘关系比与龟科的亲缘关系要近.  相似文献   
86.
江米酒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食品, 江米酒中微生物所产凝乳酶具有凝乳作用。从江米酒中分离纯化得到4株菌, 经菌落分离计数和酪蛋白平板实验研究确定产凝乳酶的优势菌为其中的霉菌, 并对该霉菌产凝乳酶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 结果表明: 2倍浓度的PDA培养基中添加5%葡萄糖而不添加氮源是霉菌产凝乳酶的最佳培养基, 在此条件下其所产凝乳酶活力可比优化前提高144%。  相似文献   
87.
为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迫切需要研发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酶抑制法检测是目前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而酶的固定化是用基于酶抑制法原理对农药残留检测研究中的重要步骤.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高效地将酶固定于载体上,同时保持酶的催化活性是开发各类基于酶抑制法检测农药残留传感器的关键.本文将从固定...  相似文献   
88.
以国内4个大蒜栽培品种为材料,建立了以根为外植体的再生体系。将蒜瓣去皮后灭菌消毒,萌发后选取苗龄为5~7 d的无菌苗的根接种到含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发现MS+2,4-D 1 mg/L+2ip 0.1 mg/L组合愈伤诱导效率最高,平均为56.06%;愈伤组织经过2~3次继代培养,选取胚性愈伤组织置于不同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培养,2~3个月后可见小芽产生,分化培养基为MS+KT 1 mg/L时,植株再生效率最高,平均达到35.01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根为外植体的高效的大蒜愈伤诱导和再生体系,为大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9.
为寻找能提高植物光合效率的基因资源,以高光效植物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为试材,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了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yruvate orthophosphate dikinase, PPDK)基因,基因cDNA全长为3 224 bp,其中5′非翻译区为71 bp,阅读框为2 868 bp,3′非翻译区为285 bp,推导的蛋白质为956个氨基酸,分子量约106 kDa。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基因含有PPDK基因的功能结构域。表达模式分析显示克隆的PPDK基因在绿色组织中特异表达,为PPDK基因的长转录本,初步确定已克隆得到为籽粒苋中的PPDK基因,将其命名为AhPPDK。  相似文献   
90.
测定了蓖麻蚕Samia cynthia ricini线粒体基因组(mtDNA)含完整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Ⅲ(COX3)、tRNA-Gly和部分的NADH亚基Ⅲ(ND3)基因的DNA片段序列。COX3基因编码框包含789个核苷酸,编码26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通过同源性比较,发现COX3基因的3′端比5′端要保守,其编码的蛋白在C端有两个保守序列存在。COX3的下游为66 bp的tRNA-Gly基因。蓖麻蚕的COX3与家蚕COX3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80.2%和85.6%。根据COX3氨基酸序列进行了12种无脊椎动物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认为在采用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时,应该综合考虑物种的繁殖模式及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