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篇
生物科学   27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目的:HBV感染患者血清中HBV相关miRNAS的表达水平会出现变化,分析乙肝病毒特异性miRNAs在乙肝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Real-time RT-PCR)检测38例乙肝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乙肝病毒特异性miRNAs(miR-122和miR-22)的表达.分析血清乙肝病毒特异性miRNAs的袁达水平与肝癌切除术后的预后与复发的关系.结果:乙肝肝癌患者血清miR-122和miR-22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和正常对照组(P<0.01).手术前后血清miR-122和miR-22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乙肝肝癌患者血清miR-122和miR-22表达的高低与HBVDNA、肝硬化、AFP、肿瘤大小、病理分化、TNM分级有关(P<0.05).血清miR-122和miR-22低表达组的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P<0.01).结论:miR-122和miR-22在乙肝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与肝癌复发转移率高和预后差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潜在的HCC预后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32.
目的:探讨研究型医院创建的方法与实践,同时也提出对创建研究型医院所要面临的几点思考.方法:本文对创建研究型医院进行探索,加强对研究医院的认识,围绕创新医院管理,加速研究型医院建设与发展模式的了解.创建研究型医院要将科研与临床融合,全面发展医疗质量、管理理念、科研能力、教学组织、服务态度等综合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组织创建研究型人才与研究型科室,形成医院主体架构与中坚力量.结果:在医疗改革及行业竞争的形势下找准医院的定位,及时转换发展的模式,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是创建研究型医院的重点.创建研究型医院是整体医院建设的发展方向、政治方向与服务方向,是在新医疗改革下,促进诊疗水平提高的有效保障.结论:创建研究型医院可以将医院发展空间拓展开,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惠及患者,同时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233.
目的:观察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4-2011.12在我科住院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应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检测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量(PVF)、肝动脉血流量(HAF),术中水柱法测量自由门静脉压力(FPP);回顾分析(通过对病历查阅获取)上述患者Child分级指标以及肝功能指标.用SAS 8.0对获取的指标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480例,行脾脏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50例,单纯脾切除30例.PVF由术前的(1368± 402)ml/min减少至术后的(986± 295)ml/min(P<0.01);HAF由术前的(412± 68)ml/min增加至术后的(526± 132)ml/min(P<0.01);FPP由术前的(30± 6)cm H2O降至术后的(26± 5)cm H2O(P<0.01).R15 ICG由术前的(18±8)%降至术后的(16±7)%(P>0.05).肝功能Child分级A级患者比率由术前85%增加至术后95%(P<0.01).其它肝脏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凝血酶原延长时间以及腹水消失率都明显好转.结论: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虽然减少,但是肝动脉血流量增加及术后门体分流减少均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34.
目的:探讨MMP-2、MMP-9及P53的表达在预测肝癌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肝癌行全肝移植患者85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中MMP-2、MMP-9及P53的表达,并对患者进行移植术后随访,观察术后肝癌复发与转移情况。分析MMP-2、MMP-9及P53的表达与移植后肝癌复发与转移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结果:肝癌组织中MMP-2、MMP-9及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MMP-2表达与肝癌肿瘤直径、TNM分期、病理分级及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性(P〈0.05),MMP-9表达与肝癌肿瘤直径、TNM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包膜显著相关性(P〈0.05),P53表达与肝癌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包膜显著相关性(P〈0.05)。MMP-2、MMP-9在未复发和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复发和转移组(P〈0.05),而P53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癌组织中MMP-2、MMP-9高阳性表达均是预测肝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独立预见因子,而P53未显示其具有预测意义。结论:MMP-2、MMP-9及P53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MMP-2、MMP-9的表达水平可以有效预测肝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235.
郭晓东  孟繁平  熊璐 《生物磁学》2011,(8):1469-1471,1488
目的:探讨E-Cadheri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判断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肝细胞肝癌行全肝移植患者68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移植术后随访,分析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经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E-Cadherin蛋白低表达组移植后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E-Cadherin蛋白高表达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adherin蛋白表达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E-Cadherin蛋白表达是一个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36.
目的:探讨INF-γ和IL-10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搜集不同患者血样,提取血清,使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清INF-γ和IL-10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结果:本研究发现,和其它肝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INF-γ水平显著升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尽管在不同预后的患者中,INF-γ水平差异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治疗生效,INF-γ水平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其它慢性肝炎相比,INF-γ和IL-10表达存在着差异,而且INF-γ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监控慢性重型肝炎病程以及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37.
目的:探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后所产生的效果。方法:对社区57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强化知己健康管理,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其管理前后的生活方式、行为改变、血压及血脂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管理后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可以强化社区居民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及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23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HDV)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北京市解放军第302医院因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DV联合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LAM)联合HBIg预防HBV复发。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肾毒性表现。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67±5.37)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83±6.02)月,随访期内有2例复发。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V联合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近期疗效优于LAM联合HBIg。  相似文献   
239.
目的:探讨E-Cadheri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判断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肝细胞肝癌行全肝移植患者68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移植术后随访,分析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经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E-Cadherin蛋白低表达组移植后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E-Cadherin蛋白高表达组(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adherin蛋白表达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E-Cadherin蛋白表达是一个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40.
目的:探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的特点及效果,为普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病例分为常规肝切除组和精准肝切除组,每组4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率及远期转移率等。结果:与常规肝切除组相比较,精准肝切除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但手术时间较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清TBIL、ALT及AST含量降低,ALB升高,精准肝切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更显著,肝功能优于常规肝切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术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具有良好临床的效果,不仅能够彻底清除病灶,而且降低了术后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