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业科学   9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61.
62.
【目的】利用蝴蝶突变模型的性质分析害虫种群数量发生突变的条件和机理。【方法】在已有的害虫种群动态模型基础上添加农药影响因素,建立受天敌、气象环境因素、农药及植被状况影响的害虫种群动态蝴蝶突变模型,并对蝴蝶突变分歧点集所分各个控制区域的系统势函数和平衡点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害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模型,并利用蝴蝶突变的性质描述了害虫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突跳和滞后等现象,解释了害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特征。【结论】害虫种群动态蝴蝶突变模型可用于解释昆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求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二叉蚜,在不同品种(系)小麦苗上单头饲养,研究了共生和脱共生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 (1)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和寿命显著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高抗小麦品系35Q9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显著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寿命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小偃22小麦品种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与脱共生麦二叉蚜均无显著差异,而共生麦二叉蚜的寿命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2)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内禀增长率、周缘增长率、净繁殖率、粗繁殖率均显著高于脱共生麦二叉蚜,且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变化最大。(3)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的日均繁殖率及日繁殖总数曲线峰值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出现的早,且峰值高度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高。由此认为,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取食小麦品种(系)不同,促进作用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4.
系统地总结了杀虫真菌——弗氏新接霉蚜霉菌Neozygites fresenii(Nowakowski)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流行与分布、预测预报、安全性,与杀菌剂、杀虫剂和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等生态学特点以及生产时间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今后应在田间筛选范围、毒力测定和评价标准、分子作用机理、杀虫活性物质的测定以及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5.
研究棉花苗蚜、天敌及气候的动态系统,结果符合R.Thom的突变类型-尖角突变模型。建立了确定性的棉蚜尖角突变模型,并确立了突变区域。这在突变理论应用于生物学方面属首次。在以棉蚜为主的生态系统中,状态变量(蚜虫)与控制变量(气候、天敌、棉花生育期)随时间变化,其控制变量昕决定的突变区域边界值就是棉花苗蚜的动态防治指标。这将为棉花苗期在实践中的防治时间与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为揭示禾谷缢管蚜耐药性的分子机理,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禾谷缢管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的cDNA序列,命名为RpGST1(GenBank登录号KP192850),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RpGST1,对RpGST1基因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禾谷缢管蚜RpGST1基因的编码区长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4.06 kD,理论等电点为6.20;RpGST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一个分子量约为45 kD的融合蛋白,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一致。通过克隆RpGST1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构建了GST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67.
68.
为了揭示长白山区中华蜜蜂种型的分子特点,选取其线粒体DNA(mtDNA)非编码区至COII基因段的序列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理想的用于扩增中华蜜蜂mtDNA非编码区至COII基因段的引物对E2’/H2’,结果可以获得418bp有效的核酸序列;该序列上A+T含量占84.45%,而G+C的含量只有15.55%,序列里长白山区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在核苷酸水平上的种间序列相似性为81.71%,并且序列具有丰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其中,52位上的MseI的酶切位点属于长白山区中华蜜蜂的特异酶切位点,53位处出现一个SNP位点,属于由碱基C转换为碱基T的转换型突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蜜蜂mtDNA非编码区是进化速度较快的区域。长白山区中华蜜蜂mtDNA非编码区至COII基因段序列结果已经获得美国国家生物信息(NCBI)网站GenBank的登录号,登录号为FJ494922。  相似文献   
69.
为了揭示长白山区中华蜜蜂种型的分子特点,选取其线粒体DNA(mtDNA)非编码区至COⅡ基因段的序列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理想的用于扩增中华蜜蜂mtDNA非编码区至COⅡ基因段的引物对E2’/H2’,结果可以获得418bp有效的核酸序列;该序列上A+T含量占84.45%,而G+C的含量只有15.55%,序列里长白山区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在核苷酸水平上的种间序列相似性为81.71%,并且序列具有丰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其中,52位上的MseⅠ的酶切位点属于长白山区中华蜜蜂的特异酶切位点,53位处出现一个SNP位点,属于由碱基C转换为碱基T的转换型突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蜜蜂mtDNA非编码区是进化速度较快的区域。长白山区中华蜜蜂mtDNA非编码区至COII基因段序列结果已经获得美国国家生物信息(NCBI)网站GenBank的登录号,登录号为FJ494922。  相似文献   
70.
<正>植物病毒与介体昆虫之间存在互作关系,病毒会通过感染寄主植物或介体昆虫而间接或直接影响介体昆虫的适合度(Hu et al.,2013)。昆虫取食携带病毒植物后可能会引起自身的防御反应或调节反应。解毒酶和保护酶是昆虫体内的重要酶系,在对抗逆境及维持昆虫正常生理生化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建业等,2017)。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是全球性农业害虫,除刺吸植物汁液、分泌蜜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