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业科学   1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三唑酮诱导对烟草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浓度杀菌剂三唑酮处理烟草后,烟草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防御酶活性有所提高,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也比对照活性增强。因此认为,三唑酮可以诱导烟草对TMV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提高烟草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42.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以10﹕1和1﹕4混合时对致病疫霉毒力表现增效,增效系数分别为1.56和1.66;40%氟菌•唑醚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氟吡菌胺≥8%、吡唑醚菌酯≥32%、1%Terwet1004、2%Tersperse2700、2%Morwet D425、0.5%硅酸镁铝、4%乙二醇、3%SAG630、水≤47.5%;在用量为480、360、288 g a.i./hm2时,40%氟菌•唑醚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4.38%、92.20%、88.22%。【结论】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使用对致病疫霉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40%氟菌•唑醚悬浮剂样品粒径小,悬浮率高,贮存稳定,在田间条件下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Septoria piricola Desm) 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从该省11个地市分离的133 株菌株的毒力,通过方差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研究了苯醚甲环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3 μg·mL-1;供试133株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范围在0.032 2~1.882 2 μg·mL-1 之间,平均EC50为(0.488 8 ±0.003 9) 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 81.95% 供试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 EC50平均值为(0.319 3±0.001 8) μg·mL-1 作为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及聚类结果均显示,不同县市内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7~7.5;各县市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不同,苯醚甲环唑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207 4~0.961 2 g·mL-1 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6倍;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与其对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苯醚甲环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苯醚甲环唑与吡唑醚菌酯可以复配使用。表明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群体中尽管存在着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可通过药剂复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44.
2015~2016年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几种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和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及使用技术,可为设施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霜霉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72%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G 540 g a.i./hm~2、48%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WG 252~288 g a.i./hm~2、50%烯酰吗啉·嘧菌酯WP 225~300 g a.i./hm~2、50%吡唑醚菌酯WG 169~225 g a.i./hm~2或60%霜脲氰·嘧菌酯WG 270~360 g a.i./hm~2,防效均可达到85%以上;在白粉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40%氟菌唑WP 90~120 g a.i./hm~2、20%氟硅唑·嘧菌酯SC135~165 g a.i./hm~2或430 g/L戊唑醇SC 116.1~139.3 g a.i./hm~2,防效均可达到85%以上;在灰霉病发生初期,可叶面喷施25亿芽孢/g坚强芽孢杆菌WP 3.3~4.7 g/hm~2、3亿CFU/g木霉菌WG 5.6~11.1 g/hm~2或60%丙硫菌唑·异菌脲WP 4.7 g/hm~2,其中,2种生防菌剂的防效均可达到65%以上,60%丙硫菌唑·异菌脲WP 4.7 g/hm~2的防效可达到82.0%。以上药剂用药间隔期均为7~10 d,连续喷施3次。在生产中,可以使用以上筛选到的高效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和灰霉病。  相似文献   
45.
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菌可引起多种作物的灰霉病,尤其在番茄上危害较为严重。本文从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及为害、防治对策、国内外对番茄灰霉病的研究现状、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趋势及展望4个方面,对当前番茄灰霉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6.
马铃薯早疫病菌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生产中马铃薯早疫病化学防治、主要防治药剂及其作用机理、早疫病菌对常用杀菌剂抗性发生现状、抗性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抗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治早疫病菌的杀菌剂抗性治理策略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7.
为了明确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其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对番茄晚疫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 224 g/hm2、500 g/L氟啶胺悬浮剂200 g/hm2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50 g/hm2对番茄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80%。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仍可用于番茄晚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8.
药剂对病原菌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现为增效、相加和拮抗三类形式。为了揭示药剂组合产生增效与拮抗的特性,本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福美双与戊唑醇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协同增效作用测定。选择福美双与戊唑醇配比为7:10的增效组合(SM,EC500.0331μg/mL)、配比为9:4的拮抗组合(AM,EC502.2937μg/mL),通过电导率法检测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程度,试图比较增效与拮抗药剂组合的差异。增效组合处理菌丝细胞后,60min后的电导率一直表现上升,表明存在着菌丝细胞内含物不断外渗的现象;而拮抗组合处理的菌丝细胞渗透性比对照较弱。测定菌丝细胞渗漏的还原糖、几丁质酶、可溶性蛋白等三种细胞内含物含量,发现其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增效组合使还原糖含量在25 h时,下降为对照的18.91%;几丁质酶活性在5~20 h之间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短期内上升随后下降。而在拮抗组合条件下,菌丝细胞内含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与对照或某一单剂趋势相同。药剂组合协同增效作用测定和增效与拮抗组合的作用机理探讨,应成为筛选和评价药剂增效组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9.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明确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2009~2011年从河北省5个县采集180个早疫病样,以常规方法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到两种菌(A、B),分离比例为4:6。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菌A和B均为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初步认定A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B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A和B的rDNA-ITS序列区扩增并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A与A.solani同源性为98%,B与A.alternata 的同源性达100%。两种病原菌对咯菌腈、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极显著,而对异菌脲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因此,将河北省马铃薯早疫病菌鉴定为茄链格孢(A.solani)和链格孢(A.alternata),二者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50.
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采用与田间实际用药条件相似的离体叶段喷雾法比较了2014年河南、河北麦区的小麦白粉病菌对嘧菌酯和三唑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三唑酮的EC50为53.93 mg·L-1,抗性水平为15.14,抗性频率高达93.57%;对嘧菌酯的EC50为0.235 mg·L-1,抗性水平为0.539,未发现嘧菌酯抗性菌株。嘧菌酯对三唑酮敏感菌和抗药菌的毒力分别是三唑酮的59倍和1 396倍。嘧菌酯与三唑酮之间无交互抗性,可见嘧菌酯具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