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农业科学   218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本文探索了大豆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基因与非生物胁迫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从大豆叶片cDNA中扩增编码GolS的基因GmGolS.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GolS蛋白的亲缘进化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G...  相似文献   
82.
疏勒河流域2001~2010年水足迹动态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疏勒河地区生态用水不断被挤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也因缺水而退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了有效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水足迹模型研究了疏勒河流域2001~2010年的水足迹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2001~2010年总水足迹呈增长趋势,人均水足迹从2001年的772.537m3增加到2010年的1 304.476m3。疏勒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度呈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6.053增加到2010年的10.875,说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从2001年的0.447增加到2010年的0.747,说明疏勒河水资源利用压力虽处于水资源可承载范围内,但其水资源压力不断上升。农田灌溉用水和农田种植面积均与农畜产品虚拟水足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未来还需从实施节水农业战略等方面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通过虚拟水贸易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3.
茶叶是贵州仅次于烤烟、油菜的第三大经济作物,全省茶园面积64万亩,成品茶产量达1.87万t,产值约2.2亿元.目前面对新的农业革命和农业高新技术迅猛崛起,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等新形势,贵州茶叶产业陷入了丰富的茶叶资源与落后的种植水平并存、优异的茶叶品质与低下的加工水平同在、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84.
野生朱红硫磺菌驯化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营养试验、菌丝体培养和出菇温度试验、培养基酸碱度试验、出菇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朱红硫磺菌菌丝体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子实体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6~25℃,气温低于16℃,子实体色泽为淡橙色,16℃以上,子实体呈鲜橙红色;培养料适宜营养C/N为20-26/1;朱红硫磺菌菌丝体适宜酸碱度范围为pH3.0~8.0,最适酸碱度为pH4.0—6.5;朱红硫磺菌的产量与光照条件无关,但光照强度影响子实体的发生时间和色泽;朱红硫磺菌栽培原料广泛,凡栽培木腐菌的培养料均可用于栽培朱红硫磺菌。  相似文献   
85.
黄瓜气孔导度、水力导度的环境响应及其调控蒸腾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营养生长期温室黄瓜为研究对象,通过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稳态流条件下土壤相对含水率、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对气孔导度、土壤植物系统总水力导度的影响及其调控蒸腾效应。结果表明,4个环境因子对气孔导度、总水力导度均有正效应,对其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分别是空气湿度、空气温度;土壤相对含水率与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与空气湿度对气孔导度和总水力导度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空气湿度对气孔导度、总水力导度的单因子效应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函数,其他环境因子的单因子效应皆趋近于线性递增函数;各因子的边际效应分析表明,空气湿度是气孔导度的主要调控途径,除光合有效辐射外,其他因子均可有效调控总水力导度。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气孔导度、总水力导度调控蒸腾效应,结果表明,空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均主要通过增强总水力导度对蒸腾作用产生间接正效应,其次是对蒸腾作用的直接正效应;土壤相对含水率主要通过增强总水力导度和气孔导度对蒸腾作用产生间接正效应;空气湿度的直接影响为负效应,但其主要影响途径为通过增强总水力导度和气孔导度对蒸腾作用的正效应;气孔导度与总水力导度响应环境因子变化并相互作用,协同调控蒸腾作用。  相似文献   
86.
为了探究不同用量氮肥配施生物质炭或小麦秸秆对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进行4年不同氮素水平配施不同有机物料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以3种施氮用量(不施氮肥、50 kg(N)·hm-2氮肥、100 kg(N)·hm-2氮肥)配施2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S、生物质炭B)及无有机物料 (C)共组成9个处理,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N2O通量进行全年内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各处理N2O年平均通量大小排序SN100>CN100>SN50>CN50>BN100>SNO>BN50>CN0>BN0,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相较N0处理(CN0、SN0、BN0)的年平均排放通量,N50(CN50、SN50、BN50)和N100(CN100、SN100、BN100)处理分别增加了6.92%和10.03%。相较CN0、CN50和CN100,与其相同氮素水平配施生物质炭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0.49%、3.15%和4.67%;配施秸秆后,N2O年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6.37%、3.44%和2.73%。单施氮肥或小麦秸秆配施氮肥均增加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生物质炭配施氮肥减少了N2O排放的增温潜势。主效应分析表明,氮素、秸秆均对提升N2O排放通量发挥显著效应,而生物质炭具有降低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N2O通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对N2O通量的增大作用远大于土壤含水量对N2O通量的减小作用。秸秆或生物质炭与氮素无交互效应,N2O排放通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还田促进了N2O排放而生物质炭抑制了N2O排放。因此,添加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固氮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7.
水产养殖无人导航明轮船运动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人导航明轮船依据目前经验公式计算的明轮推力和实际推力偏差较大,不利于控制系统的设计,为此给出明轮驱动力计算方法,建立明轮船水动力仿真模型,并据此进行了正航和回转仿真。为验证模型,在试验艇上安装高精度GPS设备及通信装置,在设定明轮船航速0.4 m/s、左明轮转速60 r/min、右明轮转速40 r/min条件下进行了试验,测量并记录了航行轨迹数据,经GPS设备测量得到的回转直径为3.2 m。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明轮可以使明轮船实现正航和回转运动,具有较好的低速机动性和操纵性。  相似文献   
88.
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ZIP),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保守转录因子,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参与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解西洋梨bZIP基因家族相关信息,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并分析了西洋梨bZIP基因家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52个PcbZIP基因,系统进化将其分为9个亚族(A、B、C、E、F、G、H、I和S),PcbZIPs中外显子的个数从1~10个不等,PcbZIP转录因子的氨基酸数目在122~741个,等电点在5.42~10.41,PcbZIP基因都定位在细胞核上。基因定位显示,52个PcbZIP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7条染色体上。本研究对西洋梨bZIP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西洋梨bZIP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验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
秦冠与富士,哪种苹果更好卖?按时下国内流行的看法,前者高糖低酸,好看不中吃,渐成“明日黄花”;后者却清脆爽口,酸甜适中,销势看好。于是近两年陕西许多果农和果商开始冷落曾创造了  相似文献   
90.
为探明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地麦-豆轮作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PT)3种耕作方式,分析了定位试验9 a(2009—2019年)后小麦收获期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其调控效应与其作业深度相关。RT较PT有利于降低0~15 cm土层但增加15~35 cm土层容重,NT较RT和PT显著降低了0~5、15~35、35~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变化规律与容重相反。各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5 cm土层和15~35 cm土层规律一致,0~5 cm土层均以NT最优,分别较最低值处理(PT)显著提高16.7%、53.2%、15.9%、23.6%、18.0%、34.7%和29.0%;15~35 cm土层均以PT最优,分别较最低值处理(NT)显著提高18.3%、23.4%、5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