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6篇
自然科学   8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鳞尾木(Lepionurus sylvestris Bl.)是主产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河谷密林或石缝间隙中的一种稀有木本野菜,其嫩茎作为当地的一种美味野生菜肴,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特殊的药用价值,但其资源稀少,人为破坏严重,自然栽培困难,势必会引起一场开发热潮。本文简述了鳞尾木的形态学特征、分布地、营养成分研究、活性成分研究等,并结合野菜的营养、药用价值,分析总结出鳞尾木拥有极高的开发前景,为中国原料药的研究生产和鳞尾木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
唐凤鸾  盘波  赵健  韦霄 《广西科学》2021,28(5):491-498
为有效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采用查阅资料、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白花兜兰的地理分布、生境和资源现状,并对其分布区气候特征、土壤养分和植被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花兜兰主要分布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环江县、罗城县、都安县和贵州荔波县的石灰岩山上,位于107°53''-108°35'' E,23°56''-25°19'' N,垂直分布高度为224-850 m,其中535-743 m较为常见。分布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为15.3-21.5℃,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10℃;年降水量为1 388.7-1 752.5 mm,多集中于4-8月,年均相对湿度为75%-83%。白花兜兰种群位于坡度大于30°山体的中上部,植株生长于荫蔽度大于60%的岩壁上,土壤稀少。种群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个体数量不足100丛,并以1-20丛居多;80%种群的植株年龄老化,属于衰退型种群。少数位于潮湿环境的种群生长有大量种子幼苗,具有一定自然更新能力。种群土壤主要为黑色石灰土,pH值为7.95-8.27,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交换性钙含量丰富,其他元素含量较低。保护区内种群所在群落植被保存良好,保护区外原始植被破坏严重。群落植被由分布于49科80属的94个物种组成,且广西和贵州分布区的植被种类相似度极低。调查新发现白花兜兰野生种群6个,扩大了分布范围和资源数量。潮湿环境有利于白花兜兰种子自然萌发。本研究基本掌握了白花兜兰的地理分布、资源状况和主要生态特征,为其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生长于石灰岩山地的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和云南东南部,其枝叶树皮可作药材,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其材质坚重,硬度大,耐腐、耐水性特强,可用于机械、军事、建筑等,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该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作用,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呫吨酮类、苯甲酮类、萜类、缩酚酸环醚类、酚酸类等化学成分。本文阐述金丝李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广西富川银杏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经营方式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富川银杏良种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经营方式是公司 科研院所 农户,主要的栽培技术包括选择良种,合理整地、密植、嫁接、配置植株,整形修剪,合理施肥,人工辅助授粉,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病虫害防治等。该示范基地已经成功地定植银杏树100hm^2,其中30hm^2开始挂果,结果株率达20%,平均株产白果(种核)150g,最高株产1000g以上。  相似文献   
25.
为进一步开发天然甜茶资源,以华腺萼木Mycetia sinensis茎叶为原料,超声波辅助水提法提取其中的总黄酮和总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响应面优化华腺萼木总黄酮和总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发现,对华腺萼木总黄酮提取影响最大的是乙醇浓度,影响最小的是提取时间;对总多糖提取影响最大的是提取时间,影响最小的是提取温度。最终确定华腺萼木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超声波功率300 W,料液比1:95,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50 min,此工艺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2.36%;总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80 min,超声波功率250 W,提取温度80℃,此工艺条件下总多糖得率为82.77%。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华腺萼木总黄酮和总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可以为华腺萼木今后的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为探索救心菜Coral dealbatus、明月草Gynura divaricata(Linn.)DC.和铜钱草Hydrocotyle chinensis(Dunn)Craib作为特色蔬菜的开发价值,采用超声波辅助醇溶液法提取3种药食兼用蔬菜的总黄酮含量,并评价其粗提液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在救心菜、明月草和铜钱草各自的较优提取条件下,其总黄酮类物质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14%、1.27%和5.37%,以铜钱草总黄酮含量最高。3种菜粗提液对DPPH·的清除能力以救心菜最高,总还原力为VC > 救心菜 > 铜钱草 > 明月草。救心菜在推广种植、市场开发方面的优势更好,总黄酮含量也相对较高,是药食兼用的理想保健品。明月草和铜钱草总黄酮含量虽高,但其抗氧化活性不好,开发成为药食兼用的理想保健品的价值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一年两收金槐花不同时期叶片内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营养期、花芽期、花蕾期、盛花期和果期5个时期的一年两收金槐叶片为试材,对其干物质、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钙和磷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含量在第一季果期阶段含量最高(37.2%),第二季花蕾期含量最高;第一季和第二季花芽期至花蕾期的干物质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该阶段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第二季采收时各时期粗蛋白含量均低于第一季采收各时期,均在花芽期含量最高,其中第一季采收花芽期为5.99%,第二季花芽期为5.35%。第二季粗脂肪含量除了花芽和盛花期略高于第一季外,其他时期都低于第一季,第二季粗脂肪含量最高为盛花期(1.19%)。第二季采收时金槐在花芽-花蕾-盛花阶段粗纤维、灰分和钙含量明显高于第一季,第二季磷含量在营养期-花芽-花蕾阶段要低于第一季,但在盛花期到果期要显著高于第一季,其中第二季时磷含量最高为盛花期(0.126%)。第二季芦丁含量显著低于第一季,其中第二季花蕾时期芦丁含量为27.5%,但第一季花蕾时期芦丁含量却达到36.7%。因此,可在第一季采收结束及时补充磷肥,以促进二季金槐的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28.
为调查珍贵树种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在广西的生境状况和种群结构特征,保护并可持续利用该物种,本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黄枝油杉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生境状况、土壤营养成分、伴生植物组成、种群结构特征等。调查结果显示,黄枝油杉在广西主要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从山顶至山底均有分布,亦可见于石山底部与土山相连的土石交错区,常见于阳坡或半阳坡,分布区土壤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或黄土,呈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较低。黄枝油杉群落植被状况良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丰富,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黄枝油杉为乔木层的优势种,一般呈集群分布,偶见少数几株或单株分布于路边或房前屋后;少数种群因设有保护小区而种群状态较好,但是仍有部分种群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不同种群个体的高度结构、冠幅结构和径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恭城三江和富川麦岭种群以中老龄个体较多,融安泗顶种群以中龄个体居多,而临桂二塘种群以中小个体占优势,4个种群均存在幼苗缺乏、种群更新能力弱的情况,呈衰退趋势。生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采伐、结实植株数量少以及林下幼苗更新困难是黄枝油杉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黄枝油杉资源和生境的保护,同时加强相关科研工作及黄枝油杉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对广西兴安白石天坑的植物区系特征和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以探寻植物生物多样性与地理演化、天坑生境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白石天坑植物有65科117属131种,区系组成中乔木有21种,占总数的16.03%;灌木有28种,占总数的21.37%;藤本植物有13种,占总数的9.92%,草本植物占总数的52.67%。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科级水平可划分为6个分布类型,主要是世界广布(36.92%)和泛热带分布(32.31%);在属级水平可分为14个分布类型9个变型,热带分布类型有60属,占总属数的51.28%,温带分布类型有37属,占总属数的31.62%。白石天坑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受光照影响较大:天坑底部向洞穴纵深100 m区域,物种分布只有3科3种;向洞穴纵深50 m区域分布11科13种;天坑底部区域分布13科14种;天坑中部植物丰富度较高,为33科44种,天坑外围分布有48科84种。白石天坑植物区系以泛热带成分为主,温带区系为辅,植物区系受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影响更明显。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岩溶地区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资料,为以后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和喀斯特植物生物多样性变化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广西桂林天坑资源状况及其植物资源可利用性,对桂林地区的岩溶地貌进行材料收集及实地调查,以了解桂林天坑分布、类型及其主要植物资源。调查发现桂林地区各县分布有17座天坑,且天坑区域的特色植物资源丰富,后期天坑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早期和中期天坑群落植物组成多为草本和灌木植物,并对具有开发价值的植物进行了分类统计。研究结果为促进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桂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