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5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塔北轮南地区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包裹体分析法、伊利石测年法、露点压力 /饱和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成藏年代分析方法研究认为 ,轮南地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且早期油藏在晚期的调整改造十分强烈 .其中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充注、喜山期受到调整改造而形成的残余原生油藏 ,三叠—侏罗系油藏主要为奥陶系古油藏在晚喜山期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造成古油藏普遍发生调整的主要原因 ,一是后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 ,二是晚期高—过成熟气强烈的气侵作用 .因此 ,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轮南古隆起的斜坡部位 (包括轮南西斜坡和南斜坡 )为重点 ,它们是轮南地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32.
通过分析地球历史上的非生物灾变事件和生物事件发现,群集出现常伴随着群集消失,这可见于显生宙许多纪间界线附近,那里往往存在着地球灾变的标志。如同群集消失多由地球灾变引起一样,地球灾变亦是群集出现的一个重要动因。在灾变期,地球表层一般可分为非灾变区、边缘灾变区和中心灾变区。非灾变区生物以背景消失和背景出现为主,中心灾变区一般以群集消失尤其是群集绝灭为主,而边缘灾变区则既有群集消失又有群集出现尤其是群集起源,是进化的活跃地区,且其进化可称为巨进化。  相似文献   
33.
关于古生物与今生物的造化问题,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认为,渐变、跃变、灾变是生物进化的三种重要形式,在不同的进化历史时期,它们的作用和意义各不相同。一、在寻常时期,生物的进化主要表现为渐变和跃变。渐变主要是种内的逐渐变化,可以形成亚种和极少的物种,是小进化;跃变主要是物种之间的迅速变化,形成物种和种上单元,中间没有过渡类型,是大进化。二、在非常时期,灾变居于生物进化的主导位置。灾变使得一些生物突然衰亡,另一些生物迅速兴盛;灾变既可以消灭生物,也可以产生生物。每一次大的灾变总是伴随着一场大的生物革命。渐变、跃变、灾变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灾变可以诱发生物发生跃变,跃变又为渐变提供了生物准备。  相似文献   
34.
1982年1月某天,下班准备回家的罗丝·斯派尔乌吉尔小姐刚刚走出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一幢高层钢架玻璃大厦,就被一股席卷而来的风暴吹进并摔倒在附近一个水泥花坛之中,她的两臂受伤致残。这位愤怒的小姐向纽约市法院投书上诉,控告曼哈顿那幢玻璃大厦的建筑设计师、房主和经理,并且也控告纽约市政当局,同时还提出了650万美元的索赔要求。读到这儿,您也许会觉得斯派尔乌吉尔小姐一定是给气疯了,要不她本来就是个疯子。哪有这  相似文献   
35.
提出含油气系统由5大要素和5大作用构成,即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和运移通道(要素)以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形成和成藏期后作用.含油气系统可进行超系统、系统和亚系统3级划分.其中超系统适用于叠合复合型盆地或跨盆地范围的含油气系统划分;系统和亚系统应限于盆地以内,前者至少应有一套烃源岩,后者可以不含烃源岩.根据盆地构造特点和成藏特点,将西北地区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前陆型、克拉通-前陆复合型及造山带型3种类型,并分析了每一类油气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特点和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子长油田20余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大量样品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对子长油田长2油层组储层取得以下认识:(1)本区长2油层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含少量的岩屑长石细砂岩,具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2)长2砂岩已达晚成岩A期,经历了早成岩阶段早期的机械压实和黏土膜析出,早成岩阶段晚期的石英、长石压溶及次生加大,晚成岩阶段早期的自生矿物析出和随后发生的溶蚀形成次生孔隙等成岩作用过程;(3)砂岩中发育粒间孔、粒内溶孔、微孔隙、裂隙孔等几种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占总孔隙的80%以上;(4)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及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砂岩的成分(碎屑云母、方解石胶结物)和结构(粒度)对物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7.
陕北甘谷驿油田东区延长组长6油层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次为中—细粒长石砂岩,粒度概率曲线呈两段式,砂体内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结合甘谷驿油田上百口井的测井资料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的粒度参数图件分析,认为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绘制了长61、长62、长63油砂体的平面分布图,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的位置.由砂体展布图看出,自长64至长61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表明研究区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范围不断扩大,属进积式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38.
甘谷驿油田北部长6储层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次为粉细砂岩。通过对该区40余口探井的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化验分析资料,对研究区的沉积相以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该区长6砂体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发育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亚相及多种微相类型。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对油气的聚集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9.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构造条件、油源条件、储层条件以及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征等成藏要素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准连续型”油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是一个倾角小于0.5°的西倾单斜,油源条件优越,储层类型主要为低孔特低渗细砂岩,孔隙度一般小于12%,渗透率小于2×l0-3 μm2;油气藏类型为“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油气大面积准连续分布.最终确定“准连续型”油气藏成藏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低孔特低渗透率的储层系统是关键;广覆式优质烃源岩与紧密接触式生储盖组合是基础;稳定的动力学背景和平缓的构造格局是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0.
优质烃源岩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主力烃源岩为长7段中下部的"张家滩页岩",累计厚度大,分布面积约5×104km2.烃源岩地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张家滩页岩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一般为6%~14%,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腐泥型,分布范围内烃源岩均已达到成熟,为一套优质烃源岩.勘探实践证实,烃源岩的分布和质量对石油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主要与延长组构造背景、储层致密性及后期保存条件有关.延长组长6段及其以上油藏与分布在陕北斜坡西部已发现的长8油藏平面上大面积准连续分布,且均分布在长7优质烃源岩展布范围内,因此,张家滩页岩分布范围控制了延长组长6及其以上地层油藏和西北、西南部长8油藏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