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4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三套泥质油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和生烃强度。受加里东隆升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有二次生、排烃的特征,三叠纪是主要圈闭形成期和二次生油的主峰期,大量的石油运聚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形成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随着古油藏埋深的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高,石油裂解成天然气,古油藏自身形成气源,在原地系统形成古气藏。这一过程持续到喜马拉雅期,之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强烈隆升和剥蚀,圈闭重新调整,气藏重新分配,最终形成现今气藏。因此,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一个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过程,具有生排差异、多期运聚、早聚晚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2.
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对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在岩相学上表现为充填或交代状马鞍状白云石,发育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同时出现MVT型铅锌矿、马鞍状白云石-石英、马鞍状白云石-沥青、马鞍状白云石-天青石等热液矿物组合.马鞍状白云石的碳、氧、锶同位素值较灯影组围岩表现出明显的低碳、低氧,而富锶同位素:Δδ~(13)C_(PDB(脉-围岩))在-1.312‰~-0.501‰之间,Δδ~(18)OPDB(脉-围岩)在-4.257‰~-1.974‰之间,Δ(~(87)Sr/~(86)Sr)(脉-围岩)在0.002 3~0.004 1之间,显示出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活动使灯影组白云岩产生重结晶及热液溶蚀作用,使储层晶间孔、次生溶蚀孔在原岩基础上增加3%~10%.热液白云岩比未受热液影响的白云岩基质孔隙度平均值增加1.1%,渗透率平均值增加1.415×10~(-3) μm~2.热液白云岩的分布受桑木场断裂、现今构造高点及桐湾期不整合面控制.平面上,以现今桑木场背斜核部、桑木场断层及与之较近的林滩场构造较为发育,而较远的丁山构造则相对少见.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距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以下300 m之内,分布呈断续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油气热演化史,认为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23.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油气赋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的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形成演化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园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表的滑覆构造以及滑脱构造。大园包构造为推覆体之下的隐伏构造圈闭,印支期-燕山早期隆起带上的正向古构造圈闭是其早期油气聚集的关键,晚期构造裂缝改善了超致密砂岩的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4.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龙门山茂汶推覆体和彭灌推覆体内流体特征 ,讨论了盆山间流体的温度、盐度变化规律和流体可能的流动方向。研究表明推覆体内流体的均一温度为 1 0 1 .9~ 2 2 6℃ ,压力为 1 3 .5~ 1 8.0 MPa,密度为 0 .91~ 1 .1 4g/cm3。从茂汶推覆体至彭灌推覆体 ,流体的盐度具有增高、温度总体有降低特征 ;靠近造山带一侧的盆地内流体 ,其盐度和温度明显低于造山带内推覆体中的流体。在推覆体内部 ,从推覆体前锋到主滑面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断层是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 ,盆山间流体有运移和热交换 ,盆地流体有可能通过滑动面被带入造山带内部。  相似文献   
25.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 ,由洋盆→洋陆转换→陆内盆地→盆山转换等过程。根据盆地充填和造山带特征 ,讨论兰坪盆地的演化历史及盆山对应关系。通过对兰坪盆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 ,可将兰坪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兰坪地块形成阶段 ;陆内盆地演化阶段 ;盆山转换及推覆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26.
油气藏成藏时间的确定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难点。该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龄及温度-时间热史模拟技术探索了如何精确限定油气藏的成藏时间。从渤海蓬莱9-1潜山花岗岩储层裂缝带和基岩带分别获取2件磷灰石样品,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长度、年龄和径迹分布,利用 AFT Solve 软件模拟获得了它们的温度-时间热史轨迹。2件样品相似的温度-时间热史轨迹表明,在3.8~2.6 Ma B.P.期间,由于受石油流体充注的影响,样品发生异常热扰动和温度突变,在3.2 Ma B.P.时期受扰动的温度达到最大。根据受异常热扰动的起始时间,确定蓬莱9-1潜山花岗岩石油充注时间为3.8~2.6 Ma B.P.,油气藏的主成藏期为3.2 Ma B.P.。  相似文献   
27.
采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移时期流体特征,揭示了造山带内和盆山间流体流动转流,盆山转移时期所形成的变质流体为多相盐水流体,形成于变形的初期,流体形成温度为138.5-273.5℃,压力为22.5-27.0MPa,流体的盐度变化较大,介于5.1%-33.98%间,从早期到晚期流体的盐度具有由高到低再升高的特征。流体的δ^18O介于0.19‰-9.14‰间。在造山带内部,流体以侧向迁移为主,水压力裂隙将不同层位发生侧向迁移的流体连通,集中向一些部位迁移聚集形成复杂的流体运移网络系统,盆山间具有明显的压力梯度,温度梯度和地形梯度,在盆山接合部位,流体从造山带内向盆地迁移。  相似文献   
28.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作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系统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从整体上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与四川盆地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抬升冷却特征.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同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武性特点.构造活动的空间上分区性表现在各地质单元隆升特征的差异性,主要为四川盆地川东北一川西南地区及其相邻两侧单元对比的差异和松潘一甘孜造山带南北地区的差异.空同上的连续性表现在中生代一新生代构造活动具有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即由北向南磷灰石裂交径迹年龄减小和径迹长度增大的趋势.构造活动时间的幕式性表现在阶段性的快速冷却(埋深)及其相问的缓慢冷却过程.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各地质构造单元径迹年龄值及年龄交化范围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径连长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它们在晓中生代一新生代共处于统一的、递进的挤压变形动力学体制下,从西向东构筑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挤压-抬升体系,其新生代构造抬升运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同时也受中央造山带和扬子板块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近纪龙门山遣山带隆升速率最快(大干600 m/Ma),隆升幅度大于3 km,甚至超过6 km.  相似文献   
29.
遂宁-阿坝低密度测量土壤Rn异常及地质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遂宁-阿坝低密度(约2 km一个测点)剖面测量土壤中氡,根据壤中氡背景,异常下限和负异常上限等地球化学指标,初步研究表明存在与地质构造块体有关的局域地球化学场和异常分布模武.文中分析和讨论了壤中氡含量和异常分布影响因素,基于主要与构造-流体活动方式和强度有关的认识,提出在该剖面挽近地质时期可能存在四个构造-流体活动系统.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烃源岩和油藏中原油正构烷烃的色谱分析发现,研究区存在四种类型的色谱峰型:(1)单峰型,主峰碳为nC23;(2)双峰型,前主峰碳以nC2o为主,后主蜂碳为nC23,后主峰碳强度大于前主峰碳;(3)双峰型,前峰碳为nC16或nC17,后主峰碳为nC23,前主峰碳强度高于后主蜂碳强度;(4)单蜂型,主蜂碳为nC16.同源油藏流体的运移导致色谱峰型产生变异.在运移路径上,随着运移程度的增强,色谱峰型由第一种类型演变为第四种类型;正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将减小;主蜂碳前移,从以后主峰碳为主演变为以前主峰碳为主,nC21-/nC22 从0.42~0.60增大到1.36~2.33.利用色谱蜂型特征可以判定油气运移方向和估量运移程度,从而有助于油气勘探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