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47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31.
研究了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以及不同温、盐度对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的附着分为暂时性附着及永久性附着两个阶段;幼体附着变态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3~41;适宜温度范围为13~21℃;在较低温度下(9~17℃),幼体可逆性ATT附着时间延长,有利于幼体对附着基底的选择及幼体的扩散.  相似文献   
32.
方斑东风螺对饲料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设计了8个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在水温26.90±1.52 ℃,盐度27.6±0.5及遮光的条件下对初始个体体质量为2.16±0.05 g的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进行为期60 d的生长实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含量对方斑东风螺的相对增质量率呈抛物线回归关系,在饲料蛋白含量为43.10%时,相对增质量率达到最大值(p《0.05).饲料效率、饲料系数在蛋白含量35.17%以上基本上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各蛋白组间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以相对增质量率为指标,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方斑东风螺饲料蛋白质适宜含量为36.47%~43.10%.  相似文献   
33.
重金属铅、镉对方斑东风螺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8.4-30.4℃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重金属铅、镉对方斑东风螺幼体的急性毒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铅对方斑东风螺幼体48h、72h、96h的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9.543、4.571、1.071 mg·L-1;镉对方斑东风螺幼体48h、72h、96h的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960、0.612、0.198 mg·L-1.估算得到铅、镉对方斑东风螺幼体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107 mg·L-1、0.020 mg·L-1.  相似文献   
34.
不同群体东风螺属齿舌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中国沿海不同区域的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标本,从这2种螺4个群体中每个群体抽样解剖30个个体,进行齿舌结构的对比.结果表明,东风螺属种间齿舌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中央齿的中间突起,方斑东风螺种内不同群体间差别较小,但泥东风螺种内存在较大的中央齿第三突起基部角的差异.种间的差异要明显大于种内的差别,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通过齿舌鉴别东风螺属内各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两种海洋底栖硅藻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春夏季节采集于中国海南琼海鲍鱼场的底栖硅藻进行分离纯化.对得到的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和矮小卵形藻(Cocconeis diminuta)两种底栖硅藻进行了单因子最佳培养条件的实验研究.培养两种底栖硅藻的营养盐最佳浓度、盐度、光照强度、温度条件分别为:亚历山大菱形藻:NO3^-N2.5mg/L.PO3^3-P0.5mg/L,Fe-EDTA-Fe0.1mg/L.SiO3^2+Si0.5mg/L.35。55001x,30℃.矮小卵形藻:NO3^--N2.5mg/L。PO4^3--P1.5mg/L,Fe-EDTA-Fe0.1mg/L,SiO3^2--Si0.5mg/L,30,33001x,30℃.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底栖硅藻所需的NO3^--N的浓度较前人报道的其他硅藻培养的实验结果偏低且影响不大。其他营养盐成分铁、硅、磷对硅藻生长有较大影响;基础生态因子温度、盐度和光照影响也较大,温度对这两种硅藻的生长影响最为显.本研究数据拟对鲍苗种生产中饵料底栖硅藻培养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6.
杂色鲍肌动蛋白启动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杂色鲍(H.diversicolor diuersicolor)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作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杂色鲍品质研究工作的首要部分,作者利用PCR和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方法克隆了杂色鲍肌动蛋白基因编码区部分序列和启动子序列(GenBank登陆号:EU622901).所分离的肌动蛋白基因DNA序列片段全长为1 990 bp,与GenBank中彩虹鲍(Haliotis iris)肌动蛋白A1基因序列和肌动蛋白A1a基因序列有非常高的相似性(99%和96%).在基因编码区中间发现了一个内含子区,在编码区之前发现一个类启动子区,经过Promoter Prediction在线软件分析,发现了该启动子序列和转录起始位点,同时也发现了该启动子特有的启动元件两个标准的CAAT BOX和一个TATA BOX.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所克隆的杂色鲍肌动蛋白和启动子序列符合实验的目的.并且这一实验的成功也为下一步利用所分离的启动子做杂色鲍转基因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7.
海洋浮游动物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中国的海洋浮游生物学由我们已故科学家郑重、金德祥教授创建于本世纪40年代。近10年来,该领域继续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在浮游动物生物学方面,揭示了台湾海域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发现水母类39个新种,桡足类2个新种,并对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群落结构、微小型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基础生态学取得了系列成果。同时,开展了实验生理生态学及个体生物学研究。其中,浮游动物生化组成与生理生态功能、浮游桡足类卵型与滞育、浮游动物能学、主要浮游动物染色体、生活周期与世代,摄食生态,经济贝类幼体附着与变态等研究。  相似文献   
38.
从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肠道内,共分离出84株细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共产生了35种类型(OTU),分属于17个属,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了细菌消化酶活性及抑菌活性检测.有75株菌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淀粉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琼胶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或褐藻酸钠酶活性;有24株菌不同程度地抑制2~8株致病菌的生长.结合实验结果,对9株潜在益生菌进行溶血实验检测及动物安全性实验.其中AP12和AP34不产生溶血素,并且在菌株浓度108 CFU/g时对鲍无明显的毒害作用,表明此2株细菌可以作为潜在的益生菌应用于杂色鲍的养殖.AP34具有5种消化酶活性,与fu同温层芽孢杆菌(Bacillus stratosphericus)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87%;AP12对8株致病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该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济州岛褐色杆菌(Phaeobacterdaeponensis)相似性最高,为98.63%.  相似文献   
39.
扩增僧帽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a)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并与pET32a(+)载体连接,构建pET32a(+)/EGFR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成功地表达并纯化了一个50 ku的重组蛋白.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僧帽牡蛎幼体附着变态前后EGFR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EGFR基因在附着变态前的浮游幼体阶段和附着变态24 h后的稚贝阶段低表达,附着后1~6 h强烈表达,这预示着EGFR基因在僧帽牡蛎幼体附着变态这一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僧帽牡蛎EGFR基因的克隆及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僧帽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也称葡萄牙牡蛎,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传统大宗养殖贝类.本研究利用消减杂交文库结合RACE技术,从僧帽牡蛎中克隆获得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cD-NA全长序列.EGFR基因cDNA序列1 608 bp,编码298个氨基酸,预测存在1个跨膜结构域和5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构建了该基因的UPGMA进化树,比对发现其氨基酸序列与高等动物的差异较大.给出了该基因的标准曲线,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在僧帽牡蛎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表达量变化.该基因从僧帽牡蛎发育的卵到D型幼虫期间均有表达.其中早期的卵母细胞和后期的担轮幼虫,D型幼虫阶段表达量较高,表明该基因在牡蛎幼体胚胎发育早期具有阶段性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