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自然科学   35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通过分析三维细胞混沌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给出了一种简单的混沌电路实现方式。主要提出此电路一种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神经元设计为子电路模块,并用网格式布局了神经元子电路模块之间的连接矩阵,实现了三维混沌系统的模拟。实验结果证明了神经元模块化思路和电路设计结构的正确性。该电路简单实用,且具备很好的扩展性,对混沌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构造和神经信息处理等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2.
论混沌系统的行为及其控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参数控制律下双曲不稳定周期轨道的稳定控制功效提出了质疑,是我穷维线性系统也会呈现混沌现象和由于吸引域边界复杂结构而造成的混沌行为,从控制论角度论述了混沌系统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33.
提出了一种将混沌系统的单螺旋结构转变为双螺旋结构的新方法。通过将典型的三维GenesioTesi单螺旋混沌系统和与它关于某点成镜象映射的混沌系统融合,从而构造出一个新的双螺旋混沌系统。对构造的新混沌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和实际电路仿真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了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4.
黎亮  杨晓松  王成  韩志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7):11741-11747
为探究负载条件下纤维拉拔特征及性能,通过自制试验仪器,对不同纤维长度(1、2、3、4 cm)和负载应力(100、200、300、400 kPa)条件下的纤维进行了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负载条件下,纤维拉拔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线性阶段、屈服阶段、软化阶段,拉拔过程连续无明显拉拔力突变情况;(2)随着拉拔位移的增加,线性阶段拉拔力线性增加,软化阶段拉拔力线性下降,拉拔力在线性阶段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软化阶段的下降速率;(3)线性阶段拉拔力的增长速率受负载应力和纤维长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软化阶段拉拔力的下降速率显著受到负载应力和纤维长度的影响,负载应力越大,下降越快,纤维长度越大,下降越慢;(4)峰值拉拔力随着负载应力和纤维长度的增加而增加;纤维-土界面抗剪强度随着负载应力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纤维在土中的拉拔特征和性能同时受到纤维长度和负载应力的影响,负载应力增强了纤维-土的界面相互作用,纤维长度会削弱纤维-土的界面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5.
利用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脱水熔融实验研究,模拟喜马拉雅造山带麻粒岩下地壳的形成过程.实验温度和压力条件分别为770~980℃及1.0~1.4GPa.黑云母的Ti和F含量较高导致其脱水温度高达约900℃(1.0~1.4GPa).实验产物由过铝花岗质熔体和具有麻粒岩矿物组合的残留相(P1+Qz+Grt+Opx+Bio+I1m/Rut±Kfs±Cpx)组成.残留相矿物组合与出露于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麻粒岩的矿物组合相似,并且二者的特征矿物(石榴石和辉石)的成分一致;残留相的化学成分可以与中性麻粒岩地体的成分对比.实验残留相的波速特征也与青藏高原和造山带下地壳上部的速度吻合.获得如下认识:(1)青藏高原下地壳上部可能是由含石榴石中性麻粒岩组成;(2)喜马拉雅下地壳麻粒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有着成因上的联系;(3)黑云斜长片麻岩的脱水熔融可能是青藏高原下地壳麻粒岩形成、地壳物质重组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同时实验也为探讨青藏高原下地壳麻粒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以及形成时温度和压力环境提供了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