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对智慧安居城市建设的内涵界定,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与其他城市相比,分析郑州的智慧安居建设,同时对郑州2005—2014年的智慧安居建设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与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城市相比,郑州的智慧安居总体水平比较低,并且社会生活保障、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和社会安全保障3个子系统的水平都比较低;(2)从2005—2014年的统计数据演变趋势来看,郑州的智慧安居综合水平除了在2010和2013年出现了小幅度下降,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表现出郑州的智慧安居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郑州智慧安居水平的结果分析及原因解读,提出了郑州智慧安居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简子菡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20,38(3):476-484
基于镇域尺度通过获取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数据信息,利用空间分析法、核密度估算法,从四个时间节点分析疫情的空间演化、空间集聚、输入与扩散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空演化看,时间维度上2月10日以前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迅速攀升,2月10日后增长幅度趋于平缓.值得一说的是,前期单日新增病例呈波动上升,至2月3日达到峰值,之后呈波动式递减.从空间维度看,"南重北轻"、"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凸出,与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基本呈相反的特征.②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病例集聚特征在空间上基本保持稳定,整体呈现"五核"的集聚格局,东南部地区集聚现象出现较为迟缓且集聚程度较低.③从性别与结构特征来看,男性患者占据总病例数的55%,女性患者占总病例数的45%.年龄结构中,主要为中年人,占比达50%;其次为青年人,占比为38%;老年、少年和童年人群患病相对较少.④从输入与扩散的分布特征来看,河南省累计确诊病例中以输入型为主,占据病例总数的52%,扩散型病例占据病例总数的34%,剩余14%为其他感染类型.从空间上看,输入型病例的分布与河南省病例空间分布格局高度一致,由于输入型病例基数较大,扩散型病例的分布仍然以信阳、南阳两地为主,但相比之下集聚程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3.
丁志伟  王发曾  殷胜磊 《河南科学》2010,28(10):1348-1352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出中原城市群9城市的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综合成长能力指数的聚类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态势的动向—圈层发展轴、圈层内部的"组团或带+轴线"与城市网络体系,为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乡收入比指标,选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分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所辖市、县两个尺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时空分异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序变化上看,市域和县域的城乡收入比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县域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虽然始终高于市域,但两者变化情况类似,均为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2)从空间分异格局来看,市域以较低和中等城乡差距区为主,而县域则以低和较低城乡差距区为主,但近年来均是较低城乡差距区逐渐占主导.(3)从空间自相关角度来看,市域尺度的Moran's I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近期呈现负相关;县域尺度的Moran's I指数与市域尺度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从关联类型上看,市域和县域都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但这两种显著关联区数目逐渐减少,近期,市域尺度上仅北部存在一个显著LH区,而县域尺度上四种显著类型区集中分布于中部以及北部,但集聚性较弱.通过对辽宁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地域单元之间空间联系研究,可为辽宁省及类似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格局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运用SF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4年的环境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河南省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河南省绝对环境效率值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整体的K均值聚类呈现出自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对环境效率呈现出低效率地区多集中在北部,较高效率以上的地区经历了东、南部,中部,中、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郑州和周口相对效率值较高且始终表现为有效,而新乡和三门峡则较低且始终表现为无效;各地区之间的环境效率差异在逐渐减小,存在β趋同现象;回归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影响河南省环境效率提升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从人文地理学本科生空间制图能力的现状出发,从现实状况的倒逼和时代发展的需求2个方面论证了提升人文地理学本科生空间制图能力的必要性.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人文地理学空间制图能力改革实践为案例支撑,提出"融入基本知识,培养制图技能;引入过程评价,注重技能掌握;注重课下锻炼,进行课堂展示;针对职业定位,强化专项技能;发挥平台优势,引领创新发展"的培养模式,以期为新时期新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本科生空间制图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改素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19,37(10):1708-1720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莫兰指数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省域、市域、县域3种尺度对200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从内部差异看,不同尺度下全国、两大经济带、四大板块基本上表现出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且差异程度降低的趋势特征,这一特征在县域尺度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省域尺度看,中东部多数省区表现出逐步下降或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一些欠发达,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省区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特点.②从空间自相关与集聚现象看,全国、两大经济带、四大板块在不同尺度下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虽然近期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不同集聚程度的增强;而从各省区看,县域尺度下表现出不断增强的正相关且集聚效应明显,市域尺度下差异较大且部分省区规律性不明显.③从空间分异格局演化看,极高、高、较高等类型区在西部地区明显减少而中等及其以下差距区个数逐渐增多是其主要的格局演变特点,在西部县域尺度下变化最为明显;东部除极少数较高差距区外,其他均处于中等及其以下类型区,逐渐向低层次、均衡化空间格局转化;中部格局变化相对不大,大多单元均处于较高、中等或较低差距区.由较高、高、极高组成的"楔子"型的大范围集聚连片区在县域尺度下凸显,但空间集聚的程度有所下降.④从空间关联类型看,以HH区、LL区为主导且总体表现出HH区增加、LL区下降的趋势,但各尺度的差异化特征不同.从空间演化看,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并产生大范围连绵分布区,近期向中部扩展的趋势明显;显著LL区虽在中东部城市群核心区、城镇化高水平区集聚分布,但在东北、西北集聚的范围较大且连绵态势明显;显著HL区与显著LH区分布数量少且未形成集聚分布,显示出极化与塌陷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5个维度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及克里金插值法等空间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61个城市2010-2019年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各等级城市数量相对均匀,自高向低城市数量比为11∶11∶12∶15∶12;而2019年城市等级结构顶端优势明显,且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状态,5个等级的城市数量比例为4∶10∶31∶12∶14.(2)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与2019年第一、二、三等级结构城市多位于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中下游地区,一般为国家或者区域中心城市,部分为区域次中心城市;第四、第五等级城市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实力较弱、区位条件较差的上游地区.(3)从空间结构来看,两个年份中,上游地区主要呈现低值集中分布,并在宁夏、甘肃一带形成低值连片区;中下游地区形成主核驱动、次核联动的结构,表现出显著的“核心-外围”特征.(4)从空间关联格局看,显著LL区为主,显著HH区次之,显著HL区和显著LH区最少,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空间集聚效应.(5)从影响因素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