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49篇 |
免费 | 3877篇 |
国内免费 | 664篇 |
学科分类
地球科学 | 98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3篇 |
2024年 | 254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403篇 |
2021年 | 412篇 |
2020年 | 372篇 |
2019年 | 383篇 |
2018年 | 354篇 |
2017年 | 380篇 |
2016年 | 351篇 |
2015年 | 353篇 |
2014年 | 380篇 |
2013年 | 486篇 |
2012年 | 444篇 |
2011年 | 499篇 |
2010年 | 527篇 |
2009年 | 473篇 |
2008年 | 487篇 |
2007年 | 483篇 |
2006年 | 493篇 |
2005年 | 399篇 |
2004年 | 318篇 |
2003年 | 229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257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一次致灾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统配置及落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T6390场预报资料、FY-2C卫星资料和Doppler雷达产品,详细分析了2010年2月23日发生在新疆天山北坡中部致灾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统和物理量场配置以及发生时间和落区.结果表明,南北支短波槽的合并、加强使得冷暖空气强烈交汇是造成大暴雪的主要环流背景,低空急流、辐合线和切变线是大暴雪的主要触发机制,低空急流输送的大量水汽和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合有助于低层上升运动加强,为暴雪强度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暴雪发生在南北支短波槽交汇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方辐散区、低空西南暖湿急流出口区左侧辐合区、辐合线前部、切变线南侧以及地面冷锋附近的重叠区域内.大暴雪期间中高层辐散大于中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强盛且深厚,水汽辐合强烈、湿层深厚.中-α和中-β尺度冷云团是造成大暴雪的主要系统,降雪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与冷云团强度、面积及其生命史呈正相关,大暴雪发生在冷云团内部局地增强及强中心维持阶段,并位于TBB≤-65℃的中-α尺度和TBB≤-70℃的中-β尺度冷云团边缘的TBB梯度最大处.强降雪时段雷达回波呈带状分布,回波移动方向与带状长轴方向一致,使得降雪时间较长;回波强度演变、强中心范围与降雪量分布及强降雪中心范围基本一致,强降雪中心的回波强度达35~40 dBz,回波强度梯度大,“S”形速度场曲率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有短时的跃增过程,回波演变具有短时弱对流特征. 相似文献
93.
94.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两重影响,鄂尔多斯高原湖泊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趋势,对本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腹地选择有代表性湖泊—布寨淖尔湖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剖面详细研究优势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系统总结湖盆周缘地形地貌、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水位埋深、水化学特征与植物类型和植被种群的关系,分析影响植被生态的主要因素,揭示湖盆周缘生态水文地质分带规律,划分4个生态水文地质区,提出湖盆周缘优势植被沙蒿(Artemisia)、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苔草(Carex)的适生地下水位埋深。 相似文献
95.
南极放线菌NJ-F2萃取物的抗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极第24次科学考察采集的海泥样品中分离获得放线菌NJ-F2,对NJ-F2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并采用16S rDNA方法对NJ-F2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25 mg/mL,5.0 mg/mL;而对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MIC、MBC分别为0.5 mg/mL,5.0 mg/mL,但对真菌没有抗菌作用;16SrDNA分析结果表明NJ-F2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 相似文献
96.
脆性作为岩石的重要的力学指标,对深部岩体性态评价以及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岩石应力−应变曲线能够很好地表征岩石的脆性。考虑到现有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脆性指标大多都只对曲线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且少有指标能够准确地应用于岩石II类曲线中,对整体判断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工程应用上适应性及可靠性不足的情况。针对现有脆性指标普遍存在的物理意义模糊、评估结果与岩石脆性的关系非连续等问题,综合考量岩石应力−应变曲线中峰前应力上升速率、峰后应力跌落速率以及峰值点应变值对岩石脆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结果与岩石脆性之间的关系是单调且连续的岩石脆性指数计算方法。选取国内外常用脆性指标对锦屏II级水电站大理岩和某铁路隧道花岗岩、变质砂岩以及片麻岩的单轴压缩试验数据进行脆性评价后进行比较,验证了指标的适用性。进一步将提出的指标应用于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大理岩脆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不仅能够量化和分类不同岩石的脆性特征,还能表征围压对岩石脆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
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地图数据更新过程中因地块调入调出产生的碎图斑的识别问题,该文在深入分析样本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结合多级阈值与 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的碎图斑识别方法.首先通过面积和最大内角阈值排除不符合碎图斑特征的多边形;再将矩形度、圆形度、最小内角以及延展度作为特征向量输入训练好的SOM聚类模型,基于多边形特征相似性识别碎图斑,较好地弥补了 目前制图实践中大量采用的统一面积阈值法指标选取单一、主观性强的不足,实现了碎图斑的准确识别.以福州市长乐区和福清市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建设用地管制区数据为样本的验证实验表明,该文方法的识别精度与稳定性(针对不同区域数据的适应性)均优于目前制图实践中大量采用的统一面积阈值法. 相似文献
98.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对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的平面坐标系统进行了重新选择 ,介绍了有关的方法和数学模型 ,最后给出算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9.
本文提出了处理分离的太阳活动体光谱不对称轮廓的一种方法──“多云模型”方法。在某些假设和一定的近似条件下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同时得到太阳多个分离活动体的视向速度V,多普勒线宽△λ_D和线心光学深度τ_0,源函数S的近似值。文章给出了该方法的几个应用实例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计算所得的V和△λ_D的值是较为可靠的,二云模型是处理由两个分离活动体沿视线重叠而产生的不对称轮廓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热液矿床的形成需要大量流体,而流体的运移需要包括地势差、岩石变形、热梯度及热异常等多种驱动力。这些流体驱动力与构造环境及过程有密切关系。流体压力状态和热场及地势差的组合决定了压性构造环境流体以向上运动为主,如造山型成矿系统,而张性构造环境流体以对流为主,如VMS和SEDEX成矿系统。造山作用造成的地势差及水平挤压作用所产生的超压可以驱动流体侧向迁移数百公里,如MVT成矿系统。但是,具体的成矿流体动力学过程比较复杂,且随构造演化而变化。在经历过多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地区,如地洼区,老的成矿流体动力系统不断被新的系统叠加或取代;新的构造单元需要来自地幔的流体源补充才有利于成矿。成矿学研究的是成矿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而流体动力学系统与大地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成矿流体动力学应成为成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