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科学   1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82.
83.
马林  束沛镒 《地震》1992,(1):1-10
本文发展了一整套利用小震、波到时资料从计算到绘制波速比时空变化平面分布图的监测程序。并以北京台网记录的1985—1988年的539个地震(1.0≤M_L≤5.0)资料为例,计算了京津唐张地区波速比的平面分布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讨论了7个5级以上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一个地震前后无波速比异常现象,有两个其异常不是十分明显,其余4个都有较大的异常。另外也讨论了3个4级以上的北京附近地区的地震,其前后均有较明显的波速比异常。异常边界随震级的增大而清晰分明,异常持续时间除唐山附近的5.0、5.1级地震外,均与震级成正比,异常下降幅度与震级无关。可知,波速比的变化作为预报5级左右地震的一个参量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4.
马林  赵仕雄 《高原气象》1994,13(2):188-193
本文利用一维半时变双参数积云模式,对高原东部地区一次本西风槽影响下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该雹云内的动力、热力特点以及过冷云滴、冰晶、霰、雹的产生和转化以及降水粒子碰并增长等物理过程。对高原雹云的成雹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5.
马林  温市耕 《气象科学》1995,15(3):219-227
本文以自嵌套方式,将一个有限区域暴雨数值模式编制成单向和双向的套网格模式,同时又将这两个套网格模式分别与T42L9模式进行了单向嵌套。形成了单向,双向两个双重套网格模式。运用这两个模式对1991年7月江淮流域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  相似文献   
86.
盘山矿泉水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盘山花岗岩主体是石英二长岩,对其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进行浸泡和淋滤实验,研究水岩作用受作用时间,水动力条件及岩石风化程度等因素对矿泉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得出:①水岩作用时间愈长、水流速度愈大则溶质溶出量也愈大,但随着时间增长,溶质溶出速率明显减小;②在时间、流速条件相同时,不同风化程度的岩五溶出量不同,其中半风化岩石溶质溶出量最高;③溶出物质主要有钙、镁、钾、钠、可溶性二氧化硅、锶等。据实验条件下可溶性二氧化硅、锶溶出速率,估算出盘山地区偏硅酸型矿泉水的形成时间约为26年,锶型矿泉水形成时间约为8年。  相似文献   
87.
库尔提蛇绿岩位于新疆北部富蕴县境内,在构造位置上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是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北向俯冲至西伯利亚板块下形成的古岛弧系统的一部分.前人研究认为,库尔提蛇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1,2].库尔提角闪片岩产出于库尔提蛇绿岩下部辉长岩单元中,呈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宽的黑色条带与白色条带状的斜长花岗岩组成黑白相间的岩脉群.  相似文献   
88.
马林 《青海气象》2004,(1):67-70
2004年2月16日至20日,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减轻自然灾害和极端事件对农牧林渔业的影响”的专家组会议。这次专家组会议专题是:  相似文献   
89.
马林 《青海气象》2004,(4):2-8,17
利用40年(1961-2000年)的海温资料和同期NCEP/NCAR资料以及高原51个测站的降水资料,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平均海温异常变冷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的相关关系,以及在这种相关影响下高原平均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的变化状态。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冷(SSTA≤-0.4℃)时,海温变化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些相关不但影响到高原高度场,还影响到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使高原500hPa气象场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又与高原东部地区表征旱涝状况的Z指数的时空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文中具体分析了海温异常变冷后,其第6个月的海温与同期高原500hPa高度呈反相关(此时的相关程度最大,达到-9l%)时,高原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变化状况以及与之对应的z指数的分布情况,发现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增大及气流动能减小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雨涝(多雨)的几率较大;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减小及气流动能增大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干旱(少雨)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90.
刘潇  王强  马林  王军 《地球化学》2021,50(4):340-353
华南板块内部广泛分布的早古生代片麻状花岗岩的形成究竟是与大洋板块俯冲有关,还是与陆内挤压碰撞有关,存在激烈争议.本文对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内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晚奥陶-早志留世(444±6 Ma).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含有原生白云母和黑云母,并且具有高的SiO2,Al2O3和低的MgO含量(SiO2=74.8%~80.4%,Al2O3=9.64%~12.7%,MgO=0.46%~0.61%).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的稀土总量相对较低,变化于44~173μg/g之间,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分布模式,同时具有中-强的Eu负异常(Eu*=0.27~0.63).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富集Rb、Th、U和Pb,亏损Ba、Sr、Nb、Ta、Zr、Hf和Ti.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具有富集的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Nd(t)=-12.1~-7.88;εHf(t)=-10.8~-2.63)以及高的锆石O同位素组成(δ18O=8.06‰~11.4‰).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主要起源于地壳变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和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白云山片麻状花岗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陆内挤压造山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