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1篇
地球科学   4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王海军  靳平  刘贵忠 《地震学报》2003,25(3):331-338
对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是一项非常繁重而复杂的工作 .由于台网每天实时记录数据 ,这些数据完全靠人工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 ,首先应该对地震数据进行自动处理 ,得到事件检测与定位的一个初步结果 ,然后再对自动定位的结果进行人工处理 ,以便修正和完善定位结果 .地震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中 ,数据质量检测是后续处理的基础 ,检测并滤掉地震记录中的问题数据 ,可以避免错误的事件检测和定位 .影响地震数据质量的问题数据主要有毛刺、限幅和数据丢失 .地震记录中的毛刺是一种孤立的大振幅点 ,限幅和数据丢失都是幅值相同的一些连续的…  相似文献   
32.
Data processing for seismic network is very complex and fussy,because a lot of data is recorded in seismicnetwork every day,which make it impossible to process these data all by manual work.Therefore,seismic datashould be processed automatically to produce a initial results about events detection and location.Afterwards,these results are reviewed and modified by analyst.In automatic processing data quality checking is important.There are three main problem data that exist in real seismic records,which include:spike,repeated data and  相似文献   
33.
P/S震相幅值比判据对低震级地震事件的适用性检验c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常周  靳平  王红春 《地震学报》2007,29(5):521-528
基于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大量天然地震和地下爆炸,检验了较大震级情况下得到的区域P/S震相幅值比识别判据对低震级地震事件的适用性. 分析结果表明,对较大震级地震事件具有较好识别效果的P/S震相幅值比判据对低震级事件同样适用,而且对低震级事件也具有与较大震级事件大致相当的识别效果. 据WMQ、BLK、MUL和MAK台的25个识别效果较好的P/S震相幅值比判据统计, 大于ML3.5和ML3.5以下地震事件的误识率之差约为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4.
苏亚军  靳平  李莎  毛颖 《地震学报》2012,34(3):323-330
通过对国际数据中心(IDC)审议地震公报(REB)与美国先进的国家地震系统(ANSS)地震目录的比较,分析了国际监测系统(IMS)对美国内华达地区地震事件的检测和定位能力,以及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对内华达地区的地震事件,IMS最低可检测mb为2.1的地震事件.对M>4.5的地震事件,IMS可以全部检测;对...  相似文献   
35.
在台网比较稀疏的情况下,台站走时标定是提高低震级事件定位、识别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稀疏台网的定位精度,首先利用标定事件和IASPEI1991走时表以及中国大陆走时表,计算了初至P波和Lg波到AAK,MAKZ,NIL,TLG以及WMQ等5个台站的走时残差;接着,采用非平稳贝叶斯克里金方法和走时残差数据构造上述台站的走时校正曲面;最后,通过加入和不加入走时校正定位一系列位置准确的发生在新疆地区的地震事件评估克里金走时校正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克里金走时校正能够较大地提高稀疏台网的定位精度,同时有效地缩小误差椭圆的面积.   相似文献   
36.
双差定位法(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简称DD)和多事件联合定位法(Joint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简称JHD)是精确多事件定位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对震源机制相近的相邻事件,DD方法利用事件之间的相对到时精准地反演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到时差数据能够利用波形互相关等方法直接测量,但是却无法准确地确定绝对位置;相比之下,JHD方法能够同时反演事件的绝对位置和台站走时校正值.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本文提出一种混合定位方法,同时利用绝对到时数据和到时差数据准确地反演事件绝对位置和台站走时校正.本文利用模拟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将其应用于朝鲜核试验定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小走时计算误差所导致的定位误差.对于朝鲜核试验,相比单次事件+DD定位方法和JHD方法,相对Myers的定位结果定位偏差分别减小45.67%和40.00%.  相似文献   
37.
大别山变质岩锆石微区稀土元素和Th,U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进行过微区U-Pb定年和阴极发光成像研究的大别山辛店榴辉岩、双河榴辉岩、黄镇榴辉岩和双河硬玉石英岩中锆石,进行了微区核部与边部稀土元素测定.结合U-Pb年龄和CL图象,探讨了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稀土元素从原岩锆石到变质锆石的变化.结果表明,原岩锆石和变质锆石有很不相同的稀土元素含量,它取决于变质锆石是由变质重结晶还是变质增生作用形成及形成时间.一般说来,边部变质锆石比原岩锆石亏损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并且有更低的Th/U比.变质锆石的稀土元素和Th/U比可以为变质锆石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和变质锆石成因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8.
靳平 《物探与化探》2008,32(4):354-357
石鸡坝地区的金地球化学特征受地层、构造和沿构造发育的岩脉的控制,其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的异常主元素组合为Au、Hg、As、Sb。根据不同小区的地质特征和背景,选用不同的异常下限圈定异常,尤其是Au异常,不但异常规模大,峰值高,而且具很好的浓度分带,浓集中心明显。多处异常浓集部位采用工程揭露验证,发现规模和品位较可观的金矿体,已经形成了阳山(大型)、新关(中型)、后斗湾(小型)、关牛湾(小型)等金矿床。矿体与异常的对应性相当吻合,说明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测量方法在该区的效果和结果可靠。通过对比和分析,提出了对区内其他异常和弱小异常研究和验证的必要性,找到该类金矿的前景很大。  相似文献   
39.
地震台阵常用频率-波数分析法来估计地震信号的后方位角和慢度。尽管有关的算法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如应用在宽频带的澳大利亚WRA台阵的记录时,标准的f-k分析方法往往给出不正确的结果。本文发现错误是由FFT的频谱泄漏效应引起的,如在进行FFT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高通滤波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样的错误。进一步对在时域中直接估算信号方位角和慢度的一种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时域方法的计算速度和精度都不低于频域方法,且在某些低信噪比的情况下,前者可以给出更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
A multi-event and multi-station inverse method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to simultaneously estimate the seismicmoments (Mo) and source comer frequencies (fc) of several Jiashi (Xinjiang, China) earthquakes, as well as theapparent Lg Q models for the paths from Jiashi to eight seismic stations (WMQ, AAK, TLG MAKZ, KUR, VOS,ZRN and CHK) in Central Asia. The resultant seismic moments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Mo values obtain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using the centroid moment tensor (CMT) inversion and the surface-wave magnitudes as well. Afterthe correction by a typical value of average radiation coefficient for regional SV waves, the Mo values from Lgspectral inversion are still close to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btained from CMT inversion. The obtained apparentQOLg values (Lg Q at 1 Hz)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ectonic features of corresponding propagation paths. The QoLgvalues are 351±87, 349±86 and 300±27 for the paths from Jiashi to AAK, TLG and MAKZ, respectively. They aresmaller than QoLg values for the paths to KUR, VOS, ZRN and CHK, which are 553±72, 569±58, 550±57 and603±65,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agree with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aths to AAK, TLG and MAKZ mainlypropagate through the mountainous Tianshan area where relatively strong seismic activities and large variations oftopography are exhibited, while the paths to KUR, VOS, ZRN and CHK mainly propagate through the stable areaof Kazak platform. The QoLg value for the path to WMQ is 462±56. This is also in agreement with the conditionthat the path to WMQ is basically along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Tianshan Mountain and Tarim Basin, and alongthis path the variations of topography and crustal thickness are moderate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along the path toMAK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