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科学   10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殷墟地区土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阳地区3个土壤剖面孢粉分析揭示了殷墟文化前后的环境背景。取自安阳市区的茶店陂剖面灰黑色古土壤层(3400cal.aB.P.之前)孢粉组合是以乔木植物花粉为主,推测当时茶店陂剖面所在的安阳市附近是含常绿树的落叶阔叶林植被;取自安阳市东南20余公里广润陂的"广1"和"广2"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相近,都以中湿生草本植物花粉为主,表明广润陂地区是以中湿生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地和湿地景观,显示了与安阳市区不同的植被特征。古土壤层上部出现较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和中华卷柏孢子,反映当时安阳市附近已有人类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森林植被已遭受人类砍伐破坏。黑色古土壤面以上地层(3400cal.aB.P.以后)是殷墟建都,殷商文化空前发展时期的沉积,孢粉组合中乔木花粉显著减少,表明殷商先人为了满足都城建设和生活需要,对安阳市周边的森林进行了大规模地砍伐和破坏。此后,乔木植物花粉含量进一步减少,中华卷柏孢子含量不断增加,可能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安阳市及周边森林植被不断加剧的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62.
孢粉资料定量重建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的古气候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根据岱海盆地99a孔11.01m以上地层孢粉资料,运用孙湘君等所做的花粉-气候响应面定量重建了岱海盆地全新世以来的7月平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结果表明,温暖湿润期的7月平均气温比今高约2~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100~180min;寒冷干旱期的7月平均气温比今低2~3℃,年均降水量比今少约40~120mm。全新世时期岱海盆地的气候曾发生过数次冷干、冷湿的降温事件和升温事件,冷干降温事件发生在10270、9500、8600、4400~4200、2800~l650aBP,冷湿降温事件发生在7600~7400、5800~5600aBP,升温事件发生在3750~3500、1650~1350aBP。除2800~1650aBP的寒冷期外,这些事件多持续了约200~300年便迅速结束。  相似文献   
63.
东祁连山南坡现代花粉雨与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A significant problem in the analysis of pollen spectra is the incomplete compreh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pollen spectra and the vegetation that produces them. Pollen precipitation reflects many factors: polle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64.
殷墟地区土壤剖面磁化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殷墟地区3个土壤剖面的岩性分析和磁化率测试发现,岩性和磁化率变化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根据岩性将剖面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现代农业耕作层,由于人类活动扰动剧烈,磁化率变化复杂(该文未作讨论);中层为河流相沉积物形成的亚粘土层,该层磁化率明显偏高(除地表耕作层外,3个剖面的磁化率最高值均出现在该层)且变化剧烈,可能是由于沉积物来源及沉积动力而导致磁性矿物含量及排列方式变化引起的;下层为灰黑色古土壤层,磁化率值明显低于其他层位且波动较小,有别于目前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中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古土壤成因模式,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剖面的总体磁化率变化幅度较大,且从表层向下有降低的趋势,可能是由于沉积物磁化率的埋藏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65.
中国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指示性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中国建群植物数字化的地理分布数据与1860个中国表土样品花粉数据和气候插值,定量分析了中国主要花粉含量与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指示性.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表土花粉含量的气候指示性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区间是吻合的,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的气候阈值的重合取决于花粉与气候的正态分布关系.此外,部分花粉种类指示的气候相对于植物存在一定的偏移,如杜鹃花科、菊科、禾本科和藜科等,这与花粉的分类鉴定水平较低和自然植被的人为干扰有关.本研究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将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的气候指示性进行对比,为全球生态学、第四纪环境和古气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66.
末次冰期以来太行山区的植被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盛冰期时,太行山区的植被以草原为主,森林覆盖率低于10%或更少;17000-10000aB.P.是一快速增温时期,森林覆盖率已比现在高,达20% ̄30%;10000-8000aB.P.的早全新世,森林植被进一步扩展,达20% ̄40%,太行山北段高于南段;8000-5000B.P.是太行山森林覆盖度最好的时期,约50%或更多,但太行山南段的森林已开始遭到人类活动有选择的破坏;5000-2500a  相似文献   
67.
大同-阳原盆地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同-阳原盆地的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的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的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的危险区之一。  相似文献   
68.
贺兰山表土花粉与花粉通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兰山西坡4个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榆树疏林、青海云杉林、高山灌丛草甸)的18个表土样品和12个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与周围植被对比研究表明,表土和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能较好地代表当地的植被类型,但荒漠草原带、榆树疏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表土样品好,青海云杉林植被带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表现植物建群种比捕捉器样品好。松属、蒿属和藜科花粉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捕捉器样品,表明这4种花粉类型易于在表土环境保存,蔷薇科、豆科和杨属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百分比高于表土样品,表明这3种花粉类型不易在表土环境保存。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反映植物多样性比表土样品好,绣线菊、百合科、毛茛科和石竹科花粉在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出现,而在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均未发现。捕捉器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花粉组合差异明显,而表土样品花粉组合聚类分析只可区分荒漠草原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69.
中国北方几种主要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68个不同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研究表明,东部森林区森林群落中乔木花粉百分比多数大于30%,草本花粉百分比小于50%;草原区河谷林和低山林带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30%,草本植物花粉高于50%。松、云冷杉林和桦木林花粉组合中的优势成分也是群落中的优势植物;落叶松林中蒿花粉含量最高,其次为松、落叶松;山杨林中松、桦是最主要花粉类型;栎、胡桃、鹅耳枥及青檀林中,除建群种外,松是最主要的乔木花粉类型,中华卷柏也较多;阔叶杂木林与油松阔叶混交林花粉组成相似,松、桦、中华卷柏是最主要的花粉类型。降趋对应分析、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云冷杉、落叶松和桦林花粉组合及所代表的生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最耐寒喜湿类型;沙枣、榆树疏林和草原区人工杨树林花粉组合及所代表的生境为最喜干旱类型;山杨林较桦木林略喜暖干,栎林、鹅耳枥林和青檀林较山杨林更喜暖干,胡桃楸林为所有森林类型中最喜暖类型,但喜湿性低于桦木林高于栎林。森林区松蒿比(P/A)大于0.1,草原区松蒿比小于0.1。松林、油松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杂木林以高松蒿比、高蕨类与草本比值(F/H)和低蒿藜比(A/C)为特征,云冷杉、落叶松和桦林以低松蒿比、低蕨类与草本比值和高蒿藜比为特征,栎、胡桃、鹅耳枥、杨、青檀等阔叶林以高松蒿比、高蒿藜比和低蕨类与草本比值,可与落叶阔叶杂木林、油松阔叶混交林、松林、桦林和针叶林区分开。但这些比值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0.
中国北方森林植被主要表土花粉类型对植被的指示性   总被引:33,自引:1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森林植被68个表土花粉样品中,主要花粉类型联合指数(A)、超代表性指数(O)、低代表性指数(U)、R值、植被不存在时花粉百分比最大值(Xa)和平均值(Ma)、植被存在时花粉百分比最大值(Xp)和平均值(Mp)的计算表明:胡桃、青檀、禾本科、菊科、莎草科、皂荚等A值较高,O值及U值均较低,对植被指示明显,为适中代表性类型;云杉、冷杉、栎、鼠李、沙枣、落叶松、榆、杨、黄栌、花椒、木犀科、绣线菊、毛茛科、榛等,尽管A值和O值大于0.5,但Xa远低于Mp,R值小于1,对植被指示意义较明显,属低代表性类型;桦、松、蒿、藜科等,A值适中,O值和R值较高,U值较低,但Xa,Xp和Ma值较高,属超代表性类型,对植被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其他花粉类型对植被指示性不明显或需进一步研究。花粉百分比与植物盖度关系研究表明,多数在森林中建群或为优势成分的乔木花粉与母体植物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森林植被中的伴生乔木、灌木和多数草本花粉与植物盖度无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松花粉30%以上,可能有松林存在;云、冷杉林中云杉、冷杉花粉高于20%,无云杉植物存在时云、冷杉花粉低于5%;落叶松林中落叶松花粉低于20%,落叶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