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重庆市区企业的扩散及与库区企业空间整合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文忠  樊杰  杨晓光 《地理研究》2002,21(1):107-114
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重庆市区企业的空间扩散行业模型、过程及效果进行了分析。近期,市区企业外扩散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类企业、食品和饲料类企业以及纺织和服装类企业。空间扩散范围近期以市区近郊为主,中期以市区周边县区和中等城市为主,远期则不断向三峡库区县区发展。在企业空间扩散分析基础上,重点就重庆市区企业对库区企业的空间整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的模式作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重庆市区企业对库区企业搬迁和重组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2.
三峡库区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及其消除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东明  樊杰  胡宝清 《地理研究》2002,21(2):247-256
以重庆库区为例 ,首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经济的二元化特征。静态特征表现在城乡之间资本存量、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三个方面的差异。动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投资结构变化中工业投资比重远远高于农业 ;比较劳动生产率演变中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部门 ;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变动中非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产业演进过程中 ,产业内部的产业分工和技术等级上的二元性。其次 ,探讨形成三峡库区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最后 ,提出改变库区二元经济结构的具体途径是加强库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发挥中心城市对库区的带动作用 ,实现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互动和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  相似文献   
93.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02,21(1):125-133
本整合现代经济地理学、新制度主义和演化经济学、规范性区位分析三种理论,提出了一个包括制度、技术、市场、区位资源禀赋等区位因子并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相结合的综合区位分析框架。运用框架,对中国农村工业的发生与发展、宏观分布与微观布局等和出了一个系统解释。  相似文献   
94.
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樊杰  吕昕 《地学前缘》2002,9(4):429-430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被认为是"综合性"和"地域性".前者强调,由于研究对象是由自然圈层和人类智慧圈层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是一门在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构成等方面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综合性"--用系统观和整体观研究地理环境,始终是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95.
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题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3):265-265
<正>2016年9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等13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的通知"(发改规划[2016]2043号),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参照执行。该技术方法是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牵头、联合多部委共同研制的。至此,承载能力预警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入全面试行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6.
周侃  樊杰  徐勇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3):286-295
从国家重建规划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应用需求出发,解析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承载能力应急评价难点,初步构建在灾后资源赋存、环境容量、生态安全以及灾害风险多重约束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基本范式与技术流程,并提出未来灾后承载能力评价及研究重点。研究表明:针对评价周期短、涉及内容广、决策风险高、不确定性强、数据基础不足等特点与难点,需从地域功能预估与指标体系、单项要素评价与技术准则、综合集成评价与重建分区、人口容量测算与重建模式4个方面实施灾后应急评价。未来,建议从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关键阈值与参数研究,应急评价辅助支撑体系与规划衔接技术研究,灾后承载能力演化特征与弹性机理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及近邻山区等灾害高风险区的重点研究与超前应对,以及灾后应急评价及重建规划的工作协调与应用推广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提升未来应急评价快速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为增强国家和地方政府灾后系统应对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7.
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樊杰 《地理学报》1993,48(3):218-226
本文通过煤城工业行业结构的系统聚类,从分析煤城产业结构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入手,阐述了煤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就某些认识观念和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新的看法,继而结合若干煤城的实证分析,对基本思路进行了具体化研究,归纳出煤城产业经济发展重点和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8.
长江金沙江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功能区划——以昭通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昭通市为例,探讨生态屏障地区的功能区划方案。生态屏障地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4大类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其目标是实施以国家、区域或流域生态安全为保障的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工程。运用功能区划的基本思想,以昭通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主要因子的评价为基础,借助G IS分析工具,以参评因子的空间态势为依据,划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功能兼备的主体功能区,为在中小尺度的生态保护地区划分功能区提供了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99.
樊杰  陈东  吕晨 《地理研究》2009,28(6):1439-1448
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拓展及区域响应过程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究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机制、区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区域受损响应的规律及长期区域对策,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命题。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尝试采用"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从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和政府监控不到位-特定区域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微观企业产业组织-宏观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危机的空间扩散,微观消费者边际效用损失的差异和灾变点的存在-宏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依赖以及经济的可恢复能力-区域金融危机的差异化响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提出了"1元≠1元"的经济地理损失效应判断,据此探讨了差异化的区域响应规律,得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活相对不富裕的地域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可能更大的初步结论,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据点式突破在空间结构组织上具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最后,就提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贡献度、提升内需的拉动作用等应对全球化风险的长期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0.
工业企业区位和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地理学综合性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协调工业区位选择与城镇体系布局,促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空间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现实意义重大.在初步探讨了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空间耦合的价值和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以洛阳市为例,讨论了不同时期内洛阳市工业布局指向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以部门和典型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重点调查大型工业企业近期研发和管理、核心生产、配套企业等生产链不同环节的布局区位指向,分析其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企业近期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取向的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同城镇体系空间组织模式的耦合关系不尽合理,这不仅对城镇体系的完善、也对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基于此,提出符合城镇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城镇体系布局意向及其对工业发展区位的期望,分析了在符合企业意愿和政府作为的基本前提下,引导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向距离中心城市30 km县城集聚的可行性.并进一步从中心城市与县城的快速通道建设、政府补贴弥补土地价格差价、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