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科学   1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详细介绍新疆预警系统的主要架构,首先对台站观测系统,预警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进行介绍;其次分别从预警首报时间、监测能力和预警最小震级等方面评估新疆预警网建成后的效能;最后以具体震例为切入口,详细分析部署在新疆预警网内每套系统的处理表现,并分析相关原因,提出后续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随着新疆预警网的正式运行,该系统将在新疆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县发生MS6.2地震,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余震序列分布离散,对呼图壁地震的发震断层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CAP方法反演主震及余震中MS ≥ 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余震进行重定位,得到了637个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呼图壁地震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节面解为:节面Ⅰ走向82°,倾角18°,滑动角61°;节面Ⅱ走向292°,倾角74°,滑动角98°。其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破裂面。重定位后,主震的震源位置被重定为(86.36°E,43.79°N),震源深度14 km,根据余震的分布特点、震源机制解特征和区域构造特征,呼图壁地震的发震断层并不是南倾的准噶尔南缘断裂,而是在其北边的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带上的一个反冲断层。在北天山区域内,由于构造反转的作用,存在诸多倾角在45°~55°之间的北倾的断层。根据GPS的资料显示,天山北部地区的应力在新生代晚期已开始积累,这增加了天山北部前缘的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13.
藻类异常增殖引发的水华是威胁我国水源地水库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探究水源水库中藻类异常增殖的促发因素是防控藻类水华水质问题的前提。本文以太湖流域两个大(Ⅱ)型中营养水库为例,通过周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生物量及相关环境因子逐月监测,分析影响水库有害藻类生物量季节性异常增殖特征及其促发条件。结果表明,地处亚热带季风区的两个水源水库均存在蓝藻和硅藻阶段性异常增殖的风险,老石坎水库5月暴发了以曲壳藻为绝对优势种的重度硅藻水华现象,硅藻细胞密度达到6232×104 cells/L,赋石水库则在6和9月均出现了蓝藻细胞数达到水华级别的异常增殖现象。冗余分析表明,总磷、水温和水位是影响水库硅藻、蓝藻异常增殖的关键因素。非线性回归等统计分析表明,两个水库中水体总磷浓度显著影响藻类异常增殖强度的临界值为0.024 mg/L,而水温高于16℃时,硅藻水华事件可能发生,硅藻水华发生的最佳温度为22℃水温高于20℃时,蓝藻水华事件可能发生,蓝藻水华发生的最佳温度为30℃持续低水位或水位快速波动过程中藻类水华暴发的风险较高。研究表明,太湖流域中营养水源水库藻类异常增殖或藻类水华的发生往往是营...  相似文献   
114.
辽宁北部地区地形分异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北地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存在植被垂直分异现象,中部平原区和西部沙质草甸草原区存在植被水平分异现象.对它们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区域地形特征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地方气候和小气候、风化和成土作用、水文地质作用、表生带地球化学过程等生态环境条件,进而控制和影响着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即地形影响和决定生态环境条件,进而影响生物界(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地形与生物界具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密切关系.中小地形影响小气候,而小气候影响生物.  相似文献   
115.
昌宁-孟连构造带的地层层序、地层时代归属和构造背景一直是热点争议问题.在1:25万临沧幅区域地质调查和系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弄巴剖面进行了细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重新厘定了该区的地层层序,更正了其地质时代,在恢复该区的构造背景和古地理格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7个地层断片组成的断片型地层体,其地层序列为:上覆新近系南林组,下伏大陆斜坡相碎屑岩沉积和代表洋盆沉积环境的两套地层.在此基础上,重新对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划分,厘定了温泉组、曼信组、平掌组和南皮河组,并恢复了该区被动大陆边缘至洋盆构造背景,进而探讨了其古地理格架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6.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的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的控制。天宝山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变形的应力、应变场的分析显示与区域变形相对应的区域性应力场有印支晚期和燕山期两期,其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W向和SSW向,印支晚期区域性近东西向的挤压是形成NWW向容矿的张性断裂的主要动力,该期为主构造期;燕山期NNE-SSW向的区域性挤压应力,具有引发区域性NEE向张性容矿构造的条件。结合区域岩浆活动和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的分析,认为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发生的两次区域性小规模的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有较密切的联系,岩浆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和热能。构造应力、应变场所反映的构造期次、区域性的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铅锌矿床的成矿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该地区铅锌矿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分别和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兰坪-思茅地块碰撞、义敦弧与扬子板块碰撞,以及早侏罗世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洋打开、扩张的时间一致。该地区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三叠纪晚期和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17.
新疆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新疆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的矿体和含矿地层的产状一致,主矿体的矿石具有条带状、纹层状构造,矿石中大量发育霉球状、管状和环带状生物结构,显示出层控、热水沉积成因的特点。含矿地层和矿石样品的主量元素PER图解显示含矿碳酸盐岩以含石膏的灰岩为主,围岩的白云岩化微弱,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矿石、含矿碳酸盐岩和页岩、粉砂质灰岩和泥质粉砂岩等碎屑岩具有各自鲜明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上层矿体矿石中较强的富集过渡族元素Ti、V、Cr、Mn、Co、Ni、非活动性元素Zr、Hf及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Pb,亏损活动性元素Na、K、Rb、Ba和非活动性元素Nb、Th。其围岩重结晶泥晶灰岩富集Ti、Mn、Ni、Sr和Pb,亏损Na、K、V、Fe、Rb、Ba、Zr、Hf、Nb和Th。下层矿体的围岩页岩和泥质、粉砂质灰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分布在平均上地壳线附近,部分样品较明显的富集Ti、V、Cr、Mn、Co、Ni、Rb、Y、Zr和Hf,亏损Na、Fe、Sr、Nb。上层矿体矿石和下层矿体围岩中的部分碎屑岩富集强亲岩浆元素Cr、Co、Ni,且上层矿体矿石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具有强的正Eu异常,部分下层矿体围岩具有较明显的正Eu异常。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矿床属于热水沉积矿床中的SEDEX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8.
基于纵波地震和四分量地震的弹性波阻抗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揭示崖13-1气田的泥岩夹层及剩余气分布,提高采收率,尝试了基于纵波地震和四分量地震的弹性波阻抗反演。利用常规纵波地震资料对崖13-1气田气层进行了多角度同时反演;利用四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纵波和转换横波波阻抗反演。基于常规纵波地震资料的弹性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分辨率较高,气层纵波波阻抗与盖层的纵波波阻抗差异大于横波,但横波波阻抗分辨率比纵波波阻抗高,对气层细节反映得更清楚。利用弹性波阻抗反演结果可以较好地发现剩余气、泥岩夹层及气水界面。转换横波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较低,基于四分量地震资料的弹性波阻抗反演的分辨率也比较低。  相似文献   
119.
区域旅游景区合理布局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障,探究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经济共享及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西北地区2010—2020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景区时空分布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厘清景区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变化不均衡特征显著,空间上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态势,中轴线处在“吐鲁番市—酒泉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兰州市—宝鸡市—西安市”一线,景区空间结构经历了“分散式点状—组团式斑块状—倒L型条带状”的演变过程。(2)常住人口、人均GDP、旅游收入、通车里程和政策力度5个因子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程度较强。(3)社会因素的影响能力上升,表现为先下降、后稳步上升2个阶段;经济因素的影响能力上升,表现为周期性的上升-下降波动;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力趋向于上升,但变化幅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