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16篇
  免费   10001篇
  国内免费   6300篇
医药卫生   115417篇
  2024年   352篇
  2023年   1224篇
  2022年   3220篇
  2021年   3860篇
  2020年   3373篇
  2019年   1756篇
  2018年   1999篇
  2017年   2882篇
  2016年   2071篇
  2015年   3797篇
  2014年   5024篇
  2013年   6506篇
  2012年   9429篇
  2011年   9971篇
  2010年   8781篇
  2009年   8018篇
  2008年   7919篇
  2007年   7903篇
  2006年   7047篇
  2005年   5474篇
  2004年   3814篇
  2003年   3339篇
  2002年   2455篇
  2001年   2226篇
  2000年   1559篇
  1999年   565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10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2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肉豆蔻Myristicae Semen是常用药食同源中药,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的功效,主要包括木脂素类、挥发油类和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调节消化系统、抗癌、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通过对肉豆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念,从植物亲缘、采收时期和炮制方法、药效、药性、配伍、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肉豆蔻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预测去氢二异丁香酚、肉豆蔻醚、安五脂素、甲氧基丁香酚、榄香素、丁香酚和α-蒎烯等为其可能的Q-Marker,为肉豆蔻质量评价和药品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落花生根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使用硅胶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代谢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测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活性,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研究化合物与胆固醇转运蛋白1(niemann-pick c1-like 1,NPC1L1)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从落花生根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LHS-P1-3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1)与5个已知化合物:白僵菌素(2)、恩镰孢菌素I(3)、恩镰孢菌素MK1688(4)、恩镰孢菌素H(5)及恩镰孢菌素B(6)。化合物14对HepG2细胞和HeLa细胞的IC50均小于10 μmol/L,化合物24则对HCT116细胞的IC50小于10 μmol/L,SPR研究表明化合物24在20 μmol/L浓度下,可与NPC1L1蛋白相互作用。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恩镰孢菌素类化合物,命名为恩镰孢菌素W。化合物15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24与NPC1L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是NPC1L1蛋白的潜在抑制剂。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硬尖神香草Hyssopus cuspidatus地上干燥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比色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活性筛选。结果 从神香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2-羟基异丙基)-环己烷-2-烯-1-酮(1)、(3R,4aR,5R,6R)-6-羟基-4a,5-二甲基-3-(丙-1-烯-2-基)-3,4,4a,5,6,7-六氢萘-1(2H)-酮(2)、对茴香酸(3)、三裂鼠尾草素(4)、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蓟黄素(6)、E-p-香豆醇乙醚(7)、(E)-p-香豆醇γ-O-甲醚(8)、4-羟基-3-甲氧基乙基肉桂酸盐(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神香草酮A。对化合物19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38对HGC-27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8.76、16.34、25.28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评价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收集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4.1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整合分析和偏倚风险评估;Stata14.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949例患者,观察组478例,对照组47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4, 95%CI (1.18, 1.31), P<0.000 01]、细菌清除率[RR=1.38, 95%CI (1.22, 1.55), P<0.000 01]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MD=-1.38, 95%CI (-1.55,-1.20), P<0.000 0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MD=-1.68, 95%C...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基于关联分析和互信息熵对《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与胃病相关的中药成方制剂进行药物配伍应用规律研究。方法 锁定“胃”“脘”“宽中”“纳呆”“呕恶”“食积”等为检索词,收集《中国药典》中胃病相关成方制剂,结合药智数据网、蒲标网及中国知网(CNKI)辅助检索其药材相关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3.9.1完成网络可视化。用互信息熵(mutual information entropy,MIE)量化药对关联程度,选择高MIE药对在Cytoscape 3.9.1中构建药材配伍网络,并采用Glay算法对网络节点进行聚类分析。并将以上2种方法进行组合分析,先用Apriori算法收集所有核心中药组合,再计算并筛选出高MIE值药对。结果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共收录263个胃病相关成方制剂,剂型以丸剂、胶囊剂、片剂为主;涉及352味药材,主要包括清热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等,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其中有13味名贵中药,34味...  相似文献   
996.
曾维艳  陈肖  王洋  孙丰慧  代敏  蒲忠慧 《中草药》2023,54(18):6084-6091
目的 以非挥发性化学成分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艾叶Artemisia argyi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指纹图谱定性,绿原酸和黄酮等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艾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20批艾叶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39~0.983,标定了28个共有峰,指认了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5个成分,含量测定表明不同产地艾叶绿原酸和黄酮成分存在显著差异;HCA分析20批艾叶为3类;PCA得到7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676%;OPLS-DA分析表明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可能是影响艾叶药材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指纹图谱定性及多非挥发性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艾叶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97.
李平  孙越鹏  甄会贤  程侯莲  韩晓静  冀小君  杨红 《中草药》2023,54(17):5734-5741
目的 建立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HPLC多成分定量检测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和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对不同产地太子参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以Agilent Zorbax ODS C18柱为色谱柱,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54、285、203 nm,采用HPLC法同时检测尿苷、肌苷、鸟苷、川陈皮素、染料木苷、木犀草素、金合欢素、白杨素、水杨酸、阿魏酸、肉桂酸、太子参环肽B、太子参环肽A、乌苏酸和β-谷甾醇的含量。利用SIMCA 14.1和SPSS 26.0软件对上述15种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挖掘影响太子参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运用加权TOPSIS法进行7省17批次太子参药材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HPLC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要求。PCA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843%,17批次太子参样品分为3类。OPLS-DA筛选出尿苷、金合欢素、肌苷、太子参环肽A、太子参环肽B、β-谷甾醇和阿魏酸为影响太子参产品质量的差异标志物。EW-TOPSIS欧氏贴近度在0.258 5~0.642 5,表明不同产地太子参质量差异较大,其中江苏、安徽地区太子参排名靠前,其次为福建、江西和湖南地区,云南、四川地区太子参排名靠后。结论 建立的太子参HPLC多成分定量检测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可靠,PCA、OPLS-DA联合加权TOPSIS法可用于不同产地太子参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并建立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构建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与其药效消长的对应关系。方法 利用氨水溶液诱导建立慢性咽炎大鼠模型。ig给予山蜡梅叶颗粒,并从行为学特征、咽部组织病理、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来考察其治疗效果。以山蜡梅叶颗粒中具有抗炎活性的6个入血成分(原儿茶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素、紫云英苷、异嗪皮啶)为药动学考察指标,以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水平作为药效学指标,利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构建PK-PD模型。结果 给予山蜡梅叶颗粒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咽部组织病理形态改善。建立的PK-PD模型提示山蜡梅叶颗粒抗慢性咽炎药效的发挥与其各成分和整合成分的血药浓度存在滞后现象。结论 山蜡梅叶颗粒具有明显的抗慢性咽炎作用,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山蜡梅叶颗粒各成分及整合成分的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值存在滞后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山蜡梅叶颗粒中的有效成分进入机体内并不会马上作用于相应的靶点,而是通过间接机制产生药理作用、受体存在耐受现象及受体被激活的时间存在延迟等。  相似文献   
999.
孙越鹏  王梦雪  宋丹  耿磊 《中草药》2023,54(24):8077-8085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法同时检测盐沙苑子饮片中杨梅素、扁蓄苷、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沙苑子苷B、沙苑子苷A、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鼠李柠檬素、豆甾醇、胡萝卜苷、β-谷甾醇含量的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法及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entropy weight-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EW-TOPSIS)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Lichrospher C18色谱柱;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沙苑子苷A为内参物,建立内参物与其他12个待测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relative co...  相似文献   
1000.
蔡蕾  杨钰云  张燕飞  陆建锋  孙菲 《新中医》2023,55(2):107-110
目的:观察口炎清颗粒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干预措施,对照组加用罗红霉素胶囊、替硝唑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炎清颗粒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牙周炎指标及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针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龈沟液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IL-1β水平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医常规联合口炎清颗粒治疗慢性牙周炎,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