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880篇
  免费   34975篇
  国内免费   25659篇
医药卫生   429514篇
  2024年   886篇
  2023年   4875篇
  2022年   10709篇
  2021年   18099篇
  2020年   14210篇
  2019年   11643篇
  2018年   12108篇
  2017年   11629篇
  2016年   10710篇
  2015年   16782篇
  2014年   20906篇
  2013年   19020篇
  2012年   28334篇
  2011年   31865篇
  2010年   21467篇
  2009年   17477篇
  2008年   21368篇
  2007年   21100篇
  2006年   20131篇
  2005年   19216篇
  2004年   12696篇
  2003年   12231篇
  2002年   9983篇
  2001年   8527篇
  2000年   8312篇
  1999年   8372篇
  1998年   5257篇
  1997年   5069篇
  1996年   3955篇
  1995年   3713篇
  1994年   3134篇
  1993年   2026篇
  1992年   2426篇
  1991年   2126篇
  1990年   1792篇
  1989年   1556篇
  1988年   1283篇
  1987年   1138篇
  1986年   941篇
  1985年   676篇
  1984年   369篇
  1983年   271篇
  1982年   142篇
  1981年   169篇
  1980年   115篇
  1979年   154篇
  1978年   73篇
  1977年   53篇
  1974年   42篇
  1972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In HIV/AIDS research, few studies to date have evaluated ways to improve parental HIV disclosure practices using feedback from HIV-negative children who have recently experienced this event. We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0 children (aged 6–15) who were partially to fully aware of their parents’ HIV status in rural Guangxi, China. Of the 20 children, eight children who were of older age (11.38 years in average) endorsed parental HIV disclosure, five discouraged it and seven expressed uncertainty. Children’s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disclosure were seen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ir family dynamics (especially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ocial support and care, experiences of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psychosocial suffer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disease and the children’s age.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a child-centere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for Chinese parental HIV disclosure. It is imperative that counselors and community advocates assess and help parents achieve optimal readiness preceding disclosure of their illness to their HIV-negative children.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检测蒜氨酸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探讨蒜氨酸体内外抗菌机制。方法 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蒜氨酸MIC和MBC,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体表面蒜氨酸,探讨蒜氨酸抗菌机制。体内蒜氨酸和青霉素分别治疗金葡菌感染家兔脓肿,检测脓汁标本中细菌存活情况,探讨体内蒜氨酸抗菌作用。结果 蒜氨酸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3.047 μg·mL-1、6.094 μg·mL-1、0.386 μg·mL-1、0.386 μg·mL-1,蒜氨酸体外无杀菌活性。浓汁标本:死菌率蒜氨酸治疗组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1),与青霉素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 > 0.05);活菌率蒜氨酸治疗组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 < 0.01),与青霉素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蒜氨酸与菌体蛋白、细菌酶蛋白结合阻断细菌与环境物质交换,抑制细菌生命活动,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无杀菌活性;蒜氨酸体内代谢成大蒜素,具有较强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安息香为安息香科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 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主要化学成分为香脂酸类和三萜类物质,及少数木脂素类物质,其中香脂酸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安息香主要药理活性有抗炎解热、抗肿瘤、血脑屏障保护等。本文对安息香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并从多角度分析预测了安息香可能的质量标志物,为安息香药材的质量控制、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罗晓  何茜  李海冰  涂丽  张海玲  穆琼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5):3184-3190
背景 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的离职意愿较高,调查其离职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可以为减少基层卫生人才流失提供思路。目前,完成"5+3"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逐步履约进入基层工作,而针对该部分全科医生离职意向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调查贵州省"5+3"模式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回归基层工作后的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完善吸引卫生人才留任、建设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以贵州省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5+3"模式培养并履约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2015—2017级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于2021-01-20至2021-02-10对其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一般情况、职业满意度、离职意愿、服务期满后职业方向。共回收问卷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6%。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全科医生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贵州省"5+3"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整体离职意愿得分为(3.98±0.98)分,具有离职倾向者229例(73.6%)。不同性别、单位地理位置、每日工作量者的离职意愿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单位负责人对待下属的方式、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对当前收入满意程度、家人对工作的支持程度、当地激励政策执行程度是"5+3"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服务期满后,计划留任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12例(3.9%),计划去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21例(6.7%),计划离开基层去上级医院工作者196例(63.0%),计划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者60例(19.3%)。 结论 贵州省"5+3"模式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离职意愿较高,预计服务期满后基层全科人才流失较多,需从提高收入、重视全科医生心理需求、优化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全科宣传等方面着手改善。  相似文献   
110.
Four new diarylheptanoids, (1S, 3R, 5R, 6R)-1, 5-epoxy-3, 6 dihydroxy-1-(4-hydroxy-3, 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 heptane (1), (1R, 3R, 5S)-1, 5-epoxy-3-acetoxy-1-(4, 5-dihydroxy-3-methoxyphenyl)-7-(3, 4- hydroxyphenyl) heptane (2), (3R, 5S, 6R, 7S)-3, 6-epoxy-7-hydroxyl-1-(4-hydroxyphenyl)-7-(3-methoxy-4-hydroxyphenyl) heptane (3), (E)-3-keto-1-(3-methoxy-4-hydroxyphenyl)-7-(4, 5-dihydroxy-3-methoxyphenyl)-4- heptene (4), were isolated from Rhizoma Zingiberi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HR-ESI-MS and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UV, IR, 1D-NMR and 2D-NMR). Compounds 14 exhibited no cytotoxicity against HepG2 cell 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