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29篇
  免费   11418篇
  国内免费   7190篇
医药卫生   131437篇
  2024年   394篇
  2023年   1384篇
  2022年   3706篇
  2021年   4373篇
  2020年   3888篇
  2019年   1984篇
  2018年   2278篇
  2017年   3271篇
  2016年   2322篇
  2015年   4361篇
  2014年   5732篇
  2013年   7441篇
  2012年   10713篇
  2011年   11321篇
  2010年   10035篇
  2009年   9183篇
  2008年   9139篇
  2007年   8944篇
  2006年   8015篇
  2005年   6176篇
  2004年   4309篇
  2003年   3742篇
  2002年   2765篇
  2001年   2514篇
  2000年   1780篇
  1999年   649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2篇
  1962年   11篇
  1959年   10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a-1,2岩藻糖基转移酶II(FUT2)在肺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肺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UALCAN数据库分析FUT2在临床肺鳞癌患者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肺鳞癌患者临床TNM分期、年龄及性别因素的相关性;采用瞬时转染技术,将FUT2的shRNA质粒转染进H226细胞株中构建FUT2低表达的肺鳞癌细胞模型;利用CCK-8、平板克隆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FUT2对肺鳞癌细胞的生长、单克隆细胞团形成及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FUT2在肺鳞癌尤其是肺鳞癌TNM早中期呈现高表达趋势(P<0.05),而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低表达FUT2可以抑制肺鳞癌细胞的生长速率和单克隆细胞团的形成数,同时,可以抑制肺鳞癌细胞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UT2在肺鳞癌中高表达且促进肺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望成为肺鳞癌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观察分析水针疗法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11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办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水针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治疗前后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3.21%(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及TNF-α、IL-6、VEGF等水平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与DLQ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VEGF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取水针疗法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表现,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皮损程度,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水平、皮损血管增生相关。  相似文献   
44.
45.
鲍雨婷  王琴  陈金  魏力  郝雅楠 《天津护理》2020,28(6):648-652
目的: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内外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ies,MARSI)文献的研究主题和热点。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Med、CNKI、Wanfang、VIP等数据库MARSI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5月。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利用gCLUTO统计对国内外高频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论文103篇,其中外文文献占总文献量的27.18%,中文文献占总文献量的72.82%。聚类分析将国内外高频主题词聚为4大类,依次为皮肤损伤及损伤类型、相关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护理干预措施。结论: MARSI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发病机制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防策略,研究领域较局限。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MARSI预防的研究、注重多学科合作。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经皮电刺激联合导乐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60例在我院住院待产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予导乐分娩镇痛,观察组给予经皮电刺激联合导乐分娩镇痛。观察比较两组的VAS评分、产程时间、产后出血、剖宫产率、产妇满意度、新生儿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与镇痛前比较,观察组镇痛后各时间段VA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产后2 h出血量、剖宫产率降低,产妇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 经皮电刺激联合导乐镇痛可减轻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提高产妇满意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徐慧  陈敏  孙永峰  程星  王琦  靳蓉 《广东医学》2020,41(23):2394-2397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支气管肺泡灌液采用支气管镜取出进行细菌培养、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MP)检测。结果(1)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检出阳性716例,阳性率72.40%,细菌、病毒、支原体检出率分别33.27% (329例)、22.45%(222例)、31.45%(311例)。(2)细菌感染中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株(G+);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株(G-)。培养菌株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第1、2、3代头孢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吡肟、拉氧头孢、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均无耐药发生。(3)病毒感染检出222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31例,腺病毒检测49例,流感病毒6例(A型2例,B型4例),副流感病毒36例(1型3例、2型4例、3型29例),病毒检出率以0~12月龄组最高,RSV、AD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4)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31.45%(311例),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以3~5岁组最高。结论贵阳地区重症肺炎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重要的细菌病原。重要病毒为腺病毒和呼吸道病毒为主,1~12月龄组的病毒感染检出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48.
脑部胶质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脑肿瘤,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的特点。常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技术进行鉴别。随着成像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的不断发展,多模态影像智能分析技术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在脑胶质瘤的病灶分割测量、肿瘤分级、预后生存周期预测和基因型辨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基于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临床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肛窦炎应用针刺配合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就诊的72例肛窦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对照组给予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为针刺配合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比较2组症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症状(放射痛、指诊症状及镜检症状)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安全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肛窦炎患者,予以针刺配合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效果确切,可减少临床症状,加快疾病转归,且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0.
当利用放射线对胸部恶性肿瘤进行治疗时,位于纵隔的心脏会不可幸免受到照射,从而诱发放射性心脏损伤(radiation-induced heart disease, RIHD)。随着手术以及放化疗技术的提升,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得到延长,使得RIHD这一放疗远期并发症被越来越多的报道。因此,学者们对于RIHD的研究逐渐升温。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该疾病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临床上缺乏有效阻止其发生的方法。动物模型研究可为临床该疾病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证据,为此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放射性心脏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研究情况,旨在为后续实验开展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